一种用于管夹的减震包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4723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管夹的减震包胶,它包括呈半环形的管状外层胶体和内层胶体,内层胶体位于外层胶体的内部,外层胶体通过若干环布于其内壁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胶体与内层胶体连接,相邻的支撑胶体和位于二者之间部分的外层胶体和内层胶体间构成缓震腔。本技术方案的缓震包胶使管线与其内层胶体的内壁贴合,降低在行车过程中通过降低振动和摩擦对管线造成的伤害,从而对管线起到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管夹的减震包胶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管线固定装置,更具体讲的是一种用于管夹的减震包胶。
技术介绍
汽车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统组装而成,而每一个系统均包含多个零部件,系统中各零部件之间有的通过机械连接的方式直接连接(例如车桥与车轮),有的则通过管线相连(例如发动机与油箱、中控屏与电子控制单元);为规范车身内管线的布局,常需要使用管夹对管线进行固定。目前现有的管夹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上夹持部和与上夹持部相固定的下夹持部,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上对应开设有上卡槽和下卡槽,管道或电缆被卡在上卡槽和下卡槽之间,上述结构存在如下的问题,在行车过程中,管线会发生震动以及与上卡槽壁和下卡槽壁之间产生摩擦,由于管线材质相较于管夹材质较软,故在一定的时间后容易造成管线磨损甚至破裂,影响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情况,为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行车过程中通过降低振动和摩擦对管线造成的伤害,从而对管线起到保护作用的减震包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管夹的减震包胶,它包括呈半环形的管状外层胶体和内层胶体,内层胶体位于外层胶体的内部,外层胶体通过若干环布于其内壁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胶体与内层胶体连接,相邻的支撑胶体和位于二者之间部分的外层胶体和内层胶体间构成缓震腔,使管线与内层胶体的内壁贴合,降低行车过程中车身震动和摩擦对管线造成的伤害。作为优选的是,外层胶体、内层胶体和支撑胶体的长度均与所连接的管夹限位孔长度等长,且外层胶体和内层胶体的两端均与所连接管夹的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对接位平齐。作为优选的是,内层胶体的内壁上沿其长度方向环布有若干第一缓震体,第一缓震体的侧剖面呈半环形。作为优选的是,内层胶体的内壁上沿其长度方向环布有若干交错设置的第二缓震体和第三缓震体,第二缓震体和第三缓震体的侧剖面呈矩形,且第二缓震体的高度大于第三缓震体的高度。作为优选的是,外层胶体的外壁上形成有用于同管夹连接的安装部,安装部与管夹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作为优选的是,固定连接方式为铆接或者二者一体成型。作为优选的是,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凹凸槽连接、定位销连接或螺纹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管线放入限位孔中后外壁分别由上下方位的减震包胶进行包绕,即使管线与内层胶体的内壁贴合,由于内层胶体的材质相较于管夹的材质较软,从而极大地降低在行车过程中管线与内层胶体摩擦所收到的损伤,同时,缓震腔的设置可使得腔内与外部连通,使外部空气能够进入缓震腔中,从而极大地降低在行车过程中管线震动所受到的伤害,对管线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2)外层胶体、内层胶体和支撑胶体的长度均与所连接的管夹限位孔长度等长,且外层胶体和内层胶体的两端均与所连接管夹的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对接位平齐,通过该设置,使得管线位于限位孔中的部分均能够得到减震包胶的保护,保证管线的使用寿命不被缩短。(3)本技术方案锝减震包胶分为单层减震包胶和多层减震包胶,可以适用于不同的使用环境。(4)本技术方案的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制作成本较低,能够实现大批量生产,因此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单层缓震包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单层缓震包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多层缓震包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多层缓震包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1外层胶体;2内层胶体;201第一缓震体;202第二缓震体;203第三缓震体;3支撑胶体;4缓震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该方位是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用于管夹的减震包胶,它包括呈半环形的管状外层胶体1和内层胶体2,内层胶体2位于外层胶体1的内部,外层胶体1通过若干环布于其内壁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胶体3与内层胶体2连接,相邻的支撑胶体3和位于二者之间部分的外层胶体1和内层胶体2间构成缓震腔4。需要提及的是,管夹由两部分组成,即上下对置的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上对应开设有上卡槽和下卡槽,上卡槽和下卡槽均设置为弧形,且在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对接时上卡槽和下卡槽构成一个完整的用以包绕管件的限位孔,管件可自限位孔中穿过由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卡住固定。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方案中的减震包胶为半环形,使用时须覆盖构成限位孔的上卡槽和下卡槽,即同时需要两个减震包胶配合使用,管线放入限位孔中后外壁分别由上下方位的减震包胶进行包绕,即使管线与内层胶体2的内壁贴合,由于内层胶体2的材质相较于管夹的材质较软,从而极大地降低在行车过程中管线与内层胶体2摩擦所收到的损伤,同时,缓震腔4的设置可使得腔内与外部连通,使外部空气能够进入缓震腔4中,从而极大地降低在行车过程中管线震动所受到的伤害,对管线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进一步的,外层胶体1、内层胶体2和支撑胶体3的长度均与所连接的管夹限位孔长度等长,且外层胶体1和内层胶体2的两端均与所连接管夹的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对接位平齐,通过该设置,使得管线位于限位孔中的部分均能够得到减震包胶的保护,保证管线的使用寿命不被缩短。如图1和图2所示,进一步的,内层胶体2的内壁上沿其长度方向环布有若干第一缓震体201,第一缓震体201的侧剖面呈半环形,定义设有第一缓震体201的为单层减震包胶,当单层减震包胶包绕与管线外壁时,相邻的第一缓震体201同内层胶体2和管线外壁间形成空腔,该空腔同样可对管线起到缓震作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对管线的保护作用。进一步的,外层胶体1的外壁上形成有用于同管夹连接的安装部(说明书附图中未示出,下同),安装部与管夹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更长久的保持减震包胶和管夹之间的稳固性,而可拆卸连接则便于对磨损的减震包胶进行更换,使得未达到使用寿命的管夹能够继续使用,避免材料的浪费,具体连接情况根据使用环境而定。进一步的,固定连接方式为铆接或者二者一体成型。进一步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凹凸槽连接、定位销连接或螺纹连接。实施例2: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其中一种优化设计,内层胶体2的内壁上沿其长度方向环布有若干交错设置的第二缓震体202和第三缓震体203,第二缓震体202和第三缓震体203的侧剖面呈矩形,且第二缓震体202的高度大于第三缓震体203的高度,定义设有第二缓震体2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管夹的减震包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呈半环形的管状外层胶体(1)和内层胶体(2),所述内层胶体(2)位于所述外层胶体(1)的内部,所述外层胶体(1)通过若干环布于其内壁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胶体(3)与所述内层胶体(2)连接,相邻的所述支撑胶体(3)和位于二者之间部分的所述外层胶体(1)和所述内层胶体(2)间构成缓震腔(4),使管线与所述内层胶体(2)的内壁贴合,降低行车过程中车身震动和摩擦对管线造成的伤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管夹的减震包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呈半环形的管状外层胶体(1)和内层胶体(2),所述内层胶体(2)位于所述外层胶体(1)的内部,所述外层胶体(1)通过若干环布于其内壁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胶体(3)与所述内层胶体(2)连接,相邻的所述支撑胶体(3)和位于二者之间部分的所述外层胶体(1)和所述内层胶体(2)间构成缓震腔(4),使管线与所述内层胶体(2)的内壁贴合,降低行车过程中车身震动和摩擦对管线造成的伤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管夹的减震包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胶体(1)、所述内层胶体(2)和所述支撑胶体(3)的长度均与所连接的管夹限位孔长度等长,且所述外层胶体(1)和所述内层胶体(2)的两端均与所连接管夹的上夹持部和下夹持部的对接位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管夹的减震包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胶体(2)的内壁上沿其长度方向环布有若干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威葛日体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兰迪汽配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