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环保复合散热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35212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薄膜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绿色环保复合散热薄膜,包括塑料膜层和保护网,所述塑料膜层的下表面与第一塑胶层的上表面相连接,且第一塑胶层的内部设置有凹槽,并且凹槽的内表面上端固定有纤维线的一端,所述第一塑胶层的下表面与第二塑胶层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通气槽,且第一塑胶层的下表面与支撑柱的上表面相连接,并且支撑柱的下表面与第二塑胶层的上表面相连接。该绿色环保复合散热薄膜,接着通过保护网保证间隔设置的第二塑胶层相互连接在一起,保证膜整体的完整性,接着通过防护层对第二塑胶层表面进行保护,防止第二塑胶层发生磨损造成气仓漏出来,避免气仓的损害,从而无法为软管进行充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色环保复合散热薄膜
本技术属于薄膜
,尤其涉及一种绿色环保复合散热薄膜。
技术介绍
复合膜是指由各种塑料与纸、金属或其他材料通过层合挤出贴面和共挤塑等工艺技术将基材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多层结构的膜,复合膜的材料包括任何可能的材料结合,膜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广泛,薄膜具有机械强度好、重量轻和无热黏合性的特点,现有的薄膜主要对物体进行包裹,但是现有的薄膜透气性较差,所以不能及时将其内部的热量散发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绿色环保复合散热薄膜,旨在解决现有的复合薄膜透气性较差不能进行散热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绿色环保复合散热薄膜,包括塑料膜层和保护网,所述塑料膜层的下表面与第一塑胶层的上表面相连接,且第一塑胶层的内部设置有凹槽,并且凹槽的内表面上端固定有纤维线的一端,所述第一塑胶层的下表面与第二塑胶层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通气槽,且第一塑胶层的下表面与支撑柱的上表面相连接,并且支撑柱的下表面与第二塑胶层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通气槽的上端与凹槽的下端相连接,且通气槽的侧面与导流管的上端相连接,并且导流管的侧面与第二塑胶层的边缘相连接,所述第二塑胶层的内部设置有气仓,且气仓的内部设置有气囊,并且气囊的内部设置有蒸发液,所述气仓的下端与软管的上端相连接,且软管的下端穿过防护层的表面,并且防护层的上表面与第二塑胶层的下表面相连接,所述保护网的上表面与防护层的下表面相连接,且保护网位于软管的外侧优选的,所述凹槽在第一塑胶层的内部等间距设置,且凹槽的纵切面为等腰三角状,并且凹槽的下端面高于与纤维线的下端面。优选的,所述支撑柱在通气槽的内部等间距设置,且通气槽的上端与凹槽的下端面相互导通,并且通气槽的侧面与导流管的上端相导通。优选的,所述第二塑胶层与导流管交错分布,且第二塑胶层的内部等间距分布气仓。优选的,所述气囊的直径小于气仓的内径,且气囊的纵切面为圆形状,所述气囊的容积大于蒸发液的体积,且气囊为透明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软管的下端为密闭设置,且软管的上端与气仓的内部相互导通,并且气仓内部填充有空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绿色环保复合散热薄膜。1.照射的阳光通过第二塑胶层的时候,在阳光持续照射气囊的表面,通过阳光照射对气囊内部的蒸发液进行照射加热,使得液体变成气体,使得气囊的体积增大,增大的气囊对气仓内的空气进行挤压,使得气仓内的气体被挤出软管内,从而使得软管强度增加,接着软管通过第二塑胶层将复合膜整体支撑起来,从而增大复合膜与物体之间的空隙,从而便于空气的流通;2.在使用复合薄膜的时候,其内部的热量主要是通过太阳的照射产生的,通过阳光使得地面或者植物内的水分发生蒸发,而产生的水蒸气会沿着导流管进入通气槽,当水蒸气经过纤维线的时候,使得水蒸气在纤维线的表面凝集成水滴,生成的水滴堆积在凹槽的内部,使得水滴在凹槽内堆积成菱形,从而通过菱形的水滴将阳光折射出去,从而避免阳光照射进复合膜内,从而减少阳光的照射;3.接着通过保护网保证间隔设置的第二塑胶层相互连接在一起,保证膜整体的完整性,接着通过防护层对第二塑胶层表面进行保护,防止第二塑胶层发生磨损造成气仓漏出来,避免气仓的损害,从而无法为软管进行充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正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塑胶层的仰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塑胶层的仰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整体仰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塑料膜层、2-第一塑胶层、3-凹槽、4-纤维线、5-通气槽、6-支撑柱、7-第二塑胶层、8-导流管、9-气仓、10-气囊、11-蒸发液、12-软管、13-防护层、14-保护网。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绿色环保复合散热薄膜技术方案:包括塑料膜层1、第一塑胶层2、凹槽3、纤维线4、通气槽5、支撑柱6、第二塑胶层7、导流管8、气仓9、气囊10、蒸发液11、软管12、防护层13和保护网14。在本实施方式中,塑料膜层1的下表面与第一塑胶层2的上表面相连接,且第一塑胶层2的内部设置有凹槽3,并且凹槽3的内表面上端固定有纤维线4的一端;进一步的,凹槽3在第一塑胶层2的内部等间距设置,且凹槽3的纵切面为等腰三角状,并且凹槽3的下端面高于与纤维线4的下端面,通气槽5经过纤维线4时,水蒸气遇到塑料膜层1外界的较冷的空气进行冷却,水蒸气会在纤维线4的表面发生凝集,在纤维线4的表面形成小水滴,形成的小水滴会在凹槽3内堆积,而在凹槽3内堆积的小水滴会变成菱形状,从而当阳光照射在凹槽3内的水滴上时会被其表面的形状进行折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塑胶层2的下表面与第二塑胶层7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通气槽5,且第一塑胶层2的下表面与支撑柱6的上表面相连接,并且支撑柱6的下表面与第二塑胶层7的上表面相连接;进一步的,支撑柱6在通气槽5的内部等间距设置,且通气槽5的上端与凹槽3的下端面相互导通,并且通气槽5的侧面与导流管8的上端相导通,通气槽5通过支撑柱6进行支撑,保证第一塑胶层2与第二塑胶层7无法并拢,保证通气槽5的通畅性;导流管8的侧面与第二塑胶层7的边缘相连接;进一步的,第二塑胶层7与导流管8交错分布,且第二塑胶层7的内部等间距分布气仓9,便于蒸发的水蒸气通过导流管8进入通气槽5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塑胶层7的内部设置有气仓9,且气仓9的内部设置有气囊10,并且气囊10的内部设置有蒸发液11;进一步的,气囊10的直径小于气仓9的内径,且气囊10的纵切面为圆形状,气囊10的容积大于蒸发液11的体积,且气囊10为透明材料制成,阳光透过气囊10对蒸发液11进行照射加热,使得蒸发液11内部的液体变成气体,在液体变成气体的同时使得气囊10整体体积增大,使得气囊10对气仓9内的气体进行挤压,本装置内设置的蒸发液11为水等低沸点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仓9的下端与软管12的上端相连接,且软管12的下端穿过防护层13的表面,并且防护层13的上表面与第二塑胶层7的下表面相连接;进一步的,软管12的下端为密闭设置,且软管12的上端与气仓9的内部相互导通,并且气仓9内部填充有空气,便于气仓9内的气体挤进软管12内,从而使得软管12整体充满,充满的软管12的末端对地面进行抵住,接着软管12的始端将第二塑胶层7支撑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网14的上表面与防护层13的下表面相连接,且保护网14位于软管12的外侧;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安装好过后,首先将将符合薄膜摊铺在地面上,接着使得塑料膜层1朝上,而带有软管12的保护网14面朝下,刚使用符合薄膜时软管12为未充气的状态,当太阳持续对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绿色环保复合散热薄膜,包括塑料膜层(1)和保护网(14),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膜层(1)的下表面与第一塑胶层(2)的上表面相连接,且第一塑胶层(2)的内部设置有凹槽(3),并且凹槽(3)的内表面上端固定有纤维线(4)的一端,所述第一塑胶层(2)的下表面与第二塑胶层(7)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通气槽(5),且第一塑胶层(2)的下表面与支撑柱(6)的上表面相连接,并且支撑柱(6)的下表面与第二塑胶层(7)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通气槽(5)的上端与凹槽(3)的下端相连接,且通气槽(5)的侧面与导流管(8)的上端相连接,并且导流管(8)的侧面与第二塑胶层(7)的边缘相连接,所述第二塑胶层(7)的内部设置有气仓(9),且气仓(9)的内部设置有气囊(10),并且气囊(10)的内部设置有蒸发液(11),所述气仓(9)的下端与软管(12)的上端相连接,且软管(12)的下端穿过防护层(13)的表面,并且防护层(13)的上表面与第二塑胶层(7)的下表面相连接,所述保护网(14)的上表面与防护层(13)的下表面相连接,且保护网(14)位于软管(12)的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色环保复合散热薄膜,包括塑料膜层(1)和保护网(14),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膜层(1)的下表面与第一塑胶层(2)的上表面相连接,且第一塑胶层(2)的内部设置有凹槽(3),并且凹槽(3)的内表面上端固定有纤维线(4)的一端,所述第一塑胶层(2)的下表面与第二塑胶层(7)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通气槽(5),且第一塑胶层(2)的下表面与支撑柱(6)的上表面相连接,并且支撑柱(6)的下表面与第二塑胶层(7)的上表面相连接,所述通气槽(5)的上端与凹槽(3)的下端相连接,且通气槽(5)的侧面与导流管(8)的上端相连接,并且导流管(8)的侧面与第二塑胶层(7)的边缘相连接,所述第二塑胶层(7)的内部设置有气仓(9),且气仓(9)的内部设置有气囊(10),并且气囊(10)的内部设置有蒸发液(11),所述气仓(9)的下端与软管(12)的上端相连接,且软管(12)的下端穿过防护层(13)的表面,并且防护层(13)的上表面与第二塑胶层(7)的下表面相连接,所述保护网(14)的上表面与防护层(13)的下表面相连接,且保护网(14)位于软管(12)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梅花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东士隆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