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腔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2256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09
本申请公开一种胸腔引流管,包括管体1和穿刺针2,所述管体1为L形,管体1设有用于引流的引流腔道101,所述管体1的前端侧壁上设有连通管体1外与引流腔道101的引流侧孔108,所述引流腔道101具有前端口104和后端口105,所述穿刺针2能够插入引流腔道101内,且其前尖端21能够从引流腔道101的前端口104穿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胸腔引流管,L形的管体造型更加人性化,管体体外部分贴合人体,管体不易弯折堵塞,不易与肢体、物品发生干涉。管体、穿刺针装配一体,便于引导管体直接插入体内,简化置管操作,并尽可能地减小创口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胸腔引流管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胸腔引流管。
技术介绍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也起到平衡胸腔两侧的压力,预防纵隔移位及肺萎陷的作用。胸腔闭式引流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引流管管体是直管,管体体外部分突出人体表面,容易与肢体发生碰撞,使患者产生疼痛感并且管体容易内窜或摆动导致管体移位,同时管体也容易产生弯折而导致管内堵塞。而且,传统的胸腔引流管仅仅是一根管体不带穿刺针,手术时需用手术钳在人体组织上扩孔,再用手术钳夹持管体塞入胸腔内,这不仅操作复杂繁琐,还大大增加了患者痛苦,加大了置管处的创口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胸腔引流管。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胸腔引流管,包括管体1和穿刺针2,所述管体1为L形,管体1设有用于引流的引流腔道101,所述管体1的前端侧壁上设有连通管体1外与引流腔道101的引流侧孔108,所述引流腔道101具有前端口104和后端口105,所述穿刺针2能够插入引流腔道101内,且其前尖端21能够从引流腔道101的前端口104穿出。优选地,所述管体1为采用热塑性塑料制成并经热成型加工形成的L形结构。优选地,还包括针座20和引流接头7,所述穿刺针2的后端通过针座20和引流接头7可拆卸连接在引流腔道101的后端,所述穿刺针2的后端固定连接在针座20上,所述引流接头7固定连接在引流腔道101的后端,且引流接头7与针座20可拆卸连接。优选地,所述引流接头7与针座20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实现可拆卸连接,所述针座20设有固定柱201,所述针座20的固定柱201设有用于固定穿刺针2后端的固定槽,所述针座20上环绕固定柱201设有与引流接头7配合的环形槽;所述针座20环形槽的侧壁上设有内螺纹202,所述引流接头7的外壁上设有与针座20的内螺纹202相配合的外螺纹704。优选地,所述引流接头7设有用于穿刺针2穿过的轴向孔,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第一连接部701、止挡部702和第二连接部703,引流腔道101的内径≤第二连接部703的外径<止挡部702的外径;所述引流接头7的第一连接部701与针座20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703则插装固定在引流腔道101的后端口105内。优选地,所述引流接头7上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在引流接头7的第一连接部701上,并与止挡部702相抵接。优选地,还包括延长管8和延长管接头801,所述延长管8的一端与延长管接头801固定连接,并通过延长管接头801与引流接头7可拆卸连接从而实现与引流腔道101连通,延长管8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引流液收集装置。优选地,还包括水囊6,所述管体1还设有给药腔道102和注水腔道103,所述给药腔道102和注水腔道103对称设置在引流腔道101的两侧,所述管体1的前端设有连通管体1外与给药腔道102的出药口401、连通注水腔道103与水囊6的注水侧孔107,所述水囊6套设在管体1的前端上,且水囊6的两端连接固定在管体1的外壁上。优选地,还包括给药导管3、鲁尔接头301和肝素帽302,所述管体1的中部侧壁上设有连通管体1外与给药腔道102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给药导管3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孔插入并固定在给药腔道102内,给药导管3的另一端插入固定在鲁尔接头301的一端口内,所述鲁尔接头301的另一端与肝素帽302螺纹连接。优选地,还包括注水导管5、单向阀501和缓冲囊,所述管体1的中部侧壁上设有连通管体1外与注水腔道103的第二连接孔,所述注水导管5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孔插入并固定在注水腔道103内,注水导管5的另一端插入并固定在缓冲囊的一端口内,缓冲囊的另一端与单向阀501的出口端连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胸腔引流管,L形的管体造型更加人性化,管体体外部分贴合人体,管体不易弯折堵塞,不易与肢体、物品发生干涉。管体、穿刺针装配一体,便于引导管体直接插入体内,简化置管操作,并尽可能地减小创口面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图1-7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置管时胸腔引流管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置管时胸腔引流管的截面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图2局部结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使用时胸腔引流管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使用时胸腔引流管的截面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图5局部结构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胸腔引流管实际应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图1-7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如图1-7所示,本技术的胸腔引流管,包括管体1、穿刺针2、给药导管3、药囊4、鲁尔接头301、肝素帽302、注水导管5、单向阀501、水囊6、缓冲囊(图中未示出)、针座20、引流接头7、密封圈(图中未示出)、延长管8及延长管接头801,管体1轴向设有用于引流的引流腔道101、用于给药的给药腔道102及用于注水的注水腔道103,给药腔道102和注水腔道103对称设置在引流腔道101的两侧。引流腔道101与穿刺针2相配合,引流腔道101贯穿管体1的轴向,具有前端口104和后端口105,穿刺针2能够插入引流腔道101内,穿刺针2为钢制圆柱体且具有锥形的前尖端21,穿刺针2的前尖端21能够从引流腔道101的前端口104穿出。管体1、穿刺针2装配一体,直接插入体内,简化置管操作,并尽可能地减小创口面积。本技术的管体1为采用塑料材质一体成型的一管三腔结构,当然管体1的结构也可以是外壁相粘接的三根单腔管结构。本技术的管体1为采用热塑性塑料制成并经热成型加工形成的L形结构,具体地,本技术的管体1采用热塑性聚氨酯材料制成。如图1所示,插管时,穿刺针2插在管体1的引流腔道101内,此时管体1依靠自身弹性和穿刺针2的支撑维持直形状态;如图7所示,插管完成后将穿刺针2从管体1内抽离,管体1恢复原有的L形状态,管体1的前段竖直插入人体内,管体1的后段横置在体外与人体贴合。L形的管体造型更加人性化,管体1体外部分贴合人体,管体1不易弯折堵塞,不易与肢体、物品发生干涉。如图2和图5-6所示,管体1的中部侧壁上设有连通管体1外与给药腔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和穿刺针(2),所述管体(1)为L形,管体(1)设有用于引流的引流腔道(101),所述管体(1)的前端侧壁上设有连通管体(1)外与引流腔道(101)的引流侧孔(108),所述引流腔道(101)具有前端口(104)和后端口(105),所述穿刺针(2)能够插入引流腔道(101)内,且其前尖端(21)能够从引流腔道(101)的前端口(104)穿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和穿刺针(2),所述管体(1)为L形,管体(1)设有用于引流的引流腔道(101),所述管体(1)的前端侧壁上设有连通管体(1)外与引流腔道(101)的引流侧孔(108),所述引流腔道(101)具有前端口(104)和后端口(105),所述穿刺针(2)能够插入引流腔道(101)内,且其前尖端(21)能够从引流腔道(101)的前端口(104)穿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为采用热塑性塑料制成并经热成型加工形成的L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针座(20)和引流接头(7),所述穿刺针(2)的后端通过针座(20)和引流接头(7)可拆卸连接在引流腔道(101)的后端,所述穿刺针(2)的后端固定连接在针座(20)上,所述引流接头(7)固定连接在引流腔道(101)的后端,且引流接头(7)与针座(20)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接头(7)与针座(20)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实现可拆卸连接,所述针座(20)设有固定柱(201),所述针座(20)的固定柱(201)设有用于固定穿刺针(2)后端的固定槽,所述针座(20)上环绕固定柱(201)设有与引流接头(7)配合的环形槽;所述针座(20)环形槽的侧壁上设有内螺纹(202),所述引流接头(7)的外壁上设有与针座(20)的内螺纹(202)相配合的外螺纹(704)。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胸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接头(7)设有用于穿刺针(2)穿过的轴向孔,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第一连接部(701)、止挡部(702)和第二连接部(703),引流腔道(101)的内径≤第二连接部(703)的外径<止挡部(702)的外径;所述引流接头(7)的第一连接部(701)与针座(20)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703)则插装固定在引流腔道(101)的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湘智余凤雷姜启杨新国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特瑞精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