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逆流引流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2256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09
一种防逆流引流袋,包括袋体和连接管,连接管与袋体贯通连接,连接管的端部固定有宝塔式插接头,连接管上固定有抗返流阀,抗返流阀将连接管分为袋体近端的第一连接管和袋体远端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的抗返流阀包括圆管状阀壳,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固定于阀壳的两端,第一连接管一侧的阀壳中固定有限位挡圈,第二连接管一侧的阀壳中固定有限位遮挡套,限位挡圈和限位遮挡套之间设有阀芯,阀芯可在限位挡圈和限位遮挡套之间上、下运动。该引流袋可防止袋体中的引流液返流至引流部位中,防止引流液返流引发的感染;该引流袋的抗返流阀结构简单,可极大地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进而降低患者的护理成本,便于大范围地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逆流引流袋
本技术涉及医疗护理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逆流引流袋。
技术介绍
引流袋是临床护理中常用的引流物品,主要用于腹腔引流、膀胱引流和盆腔等引流护理操作中。现有的引流袋主要由袋体和连接管组成,将连接管与留置于患者体内的引流管连接后即可对手术部位进行引流。为了保证手术部位的积液能够顺利引流出来,现有的引流袋在使用时,多悬挂于患者的床旁且引流袋的悬挂高度低于引流部位的水平位。然而,患者在下床活动时,需要取下袋体,而在取下袋体的过程中以及患者在床下活动,如解决大小便的过程中,袋体倒置以及位置高于引流部位时,袋体中的引流液将会沿连接管倒流至引流管中进而返流至引流部位中,造成手术部位的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防逆流引流袋,该引流袋可防止袋体中的引流液返流至引流部位中,防止引流液返流引发的感染;该引流袋的抗返流阀结构简单,可极大地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进而降低患者的护理成本,便于大范围地推广使用。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防逆流引流袋,包括袋体和连接管,连接管与袋体贯通连接,连接管的端部固定有宝塔式插接头,连接管上固定有抗返流阀,抗返流阀将连接管分为袋体近端的第一连接管和袋体远端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的抗返流阀包括圆管状阀壳,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固定于阀壳的两端,第一连接管一侧的阀壳中固定有限位挡圈,第二连接管一侧的阀壳中固定有限位遮挡套,限位挡圈和限位遮挡套之间设有阀芯,阀芯可在限位挡圈和限位遮挡套之间上、下运动;当阀芯抵持于限位挡圈上时,抗返流阀打开,引流液可从第二连接管流动至第一连接管中;当阀芯抵持于限位遮挡套上时,抗返流阀关闭,引流液无法从第一连接管流动至第二连接管中,从而实现单向流动的目的。进一步的,所述的限位遮挡套由挡圈和锥形遮挡套组成一体式结构,锥形遮挡套的下端开口,阀芯由圆环片、锥形筒和球形底组成一体式结构,锥形筒呈漏斗状,圆环片固定于锥形筒的顶部,球形底固定于锥形筒的底部,锥形筒的上部开有过流孔,当圆环片抵持于挡圈上时,锥形遮挡套可对过流孔形成遮挡,且球形底封堵于阀壳底部的出液口处。进一步的,所述的阀芯的长度值大于限位挡圈与限位遮挡套之间的间距值。进一步的,所述的阀壳底部的出液口弧形过渡后与第二连接管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引流袋可防止袋体中的引流液返流至引流部位中,防止引流液返流引发的感染;该引流袋的抗返流阀结构简单,可极大地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进而降低患者的护理成本,便于大范围地推广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防逆流引流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所述的抗返流阀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所述的抗返流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所述的阀壳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所述的阀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袋体,2-抗返流阀,3-插接头,4-第二连接管,5-第一连接管,6-阀壳,7-限位挡圈,8-限位遮挡套,9-阀芯,10-过流孔,11-出液口,12-球形底,13-挡圈,14-锥形遮挡套,15-圆环片,16-锥形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一种防逆流引流袋,包括袋体1和连接管,连接管与袋体1贯通连接,连接管的端部固定有宝塔式插接头3,连接管上固定有抗返流阀2,抗返流阀2将连接管分为袋体近端的第一连接管5和袋体远端的第二连接管4。所述的抗返流阀2包括圆管状阀壳6,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4固定于阀壳6的两端,第一连接管一侧的阀壳中固定有限位挡圈7,第二连接管一侧的阀壳中固定有限位遮挡套8,限位挡圈7和限位遮挡套8之间设有阀芯9,阀芯9可在限位挡圈7和限位遮挡套8之间上、下运动;当阀芯9抵持于限位挡圈7上时,抗返流阀2打开,引流液可从第二连接管4流动至第一连接管5中;当阀芯9抵持于限位遮挡套8上时,抗返流阀2关闭,引流液无法从第一连接管4流动至第二连接管5中,从而实现单向流动的目的。如图4-5所示,限位遮挡套8由挡圈13和锥形遮挡套14组成一体式结构,锥形遮挡套14的下端开口,阀芯由圆环片15、锥形筒16和球形底12组成一体式结构,锥形筒16呈漏斗状,圆环片15固定于锥形筒16的顶部,球形底12固定于锥形筒16的底部,锥形筒16的上部开有过流孔10,当圆环片15抵持于挡圈13上时,锥形遮挡套14可对过流孔10形成遮挡,且球形底12封堵于阀壳底部的出液口11处。阀芯9的长度值大于限位挡圈7与限位遮挡套8之间的间距值。阀壳6底部的出液口11弧形过渡后与第二连接管4连接。本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将插接头3连接至引流管上,将袋体1悬挂于床旁上,引流部位的积液经引流管流入第一连接管4中,随后积液推动阀芯9向限位挡圈7处移动,此时阀芯打开,积液经过流孔进入阀芯内部并经限位挡圈7进入第一连接管5中,最终进入袋体1中。当患者取下袋体或者在床下活动导致袋体1倒置时,积液经第一连接管5进入阀芯9中,阀芯在积液的重力作用下向限位遮挡套8移动直至阀芯9的圆环片15抵持于挡圈13上,此时阀芯的过流孔10被锥形遮挡套14遮住,而阀芯的球形底12滑入阀壳6底部的出液口11处并对出液口11形成封堵,防止积液从第一连接管5流入第二连接管4中,实现单向流动的目的。为了保证阀芯9的球形底12能够顺利地穿过限位遮挡套8的锥形遮挡套14是的锥形遮挡套14对过流孔形成遮挡,应保证阀芯9的长度值大于限位挡圈7与限位遮挡套8之间的间距值。同时为了保证球形底12能够在积液的重力作用下顺利进入出液口11中,阀壳6底部的出液口11应设计成弧形,即使球形底12在下沉的过程中发生偏转,球形底12在积液的重量作用下也可以沿弧形过渡面滑入出液口中以对出液口形成封堵。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以上公开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技术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
技术人员能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逆流引流袋,包括袋体和连接管,连接管与袋体贯通连接,连接管的端部固定有宝塔式插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管上固定有抗返流阀,抗返流阀将连接管分为袋体近端的第一连接管和袋体远端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的抗返流阀包括圆管状阀壳,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固定于阀壳的两端,第一连接管一侧的阀壳中固定有限位挡圈,第二连接管一侧的阀壳中固定有限位遮挡套,限位挡圈和限位遮挡套之间设有阀芯,阀芯可在限位挡圈和限位遮挡套之间上、下运动;当阀芯抵持于限位挡圈上时,抗返流阀打开,引流液可从第二连接管流动至第一连接管中;当阀芯抵持于限位遮挡套上时,抗返流阀关闭,引流液无法从第一连接管流动至第二连接管中,从而实现单向流动的目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逆流引流袋,包括袋体和连接管,连接管与袋体贯通连接,连接管的端部固定有宝塔式插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管上固定有抗返流阀,抗返流阀将连接管分为袋体近端的第一连接管和袋体远端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的抗返流阀包括圆管状阀壳,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固定于阀壳的两端,第一连接管一侧的阀壳中固定有限位挡圈,第二连接管一侧的阀壳中固定有限位遮挡套,限位挡圈和限位遮挡套之间设有阀芯,阀芯可在限位挡圈和限位遮挡套之间上、下运动;当阀芯抵持于限位挡圈上时,抗返流阀打开,引流液可从第二连接管流动至第一连接管中;当阀芯抵持于限位遮挡套上时,抗返流阀关闭,引流液无法从第一连接管流动至第二连接管中,从而实现单向流动的目的。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蔚雯陶永慧王俊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