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装置及电动工具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0615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气装置及电动工具。包括:安装于减速箱上的盖帽、沿盖帽向下延伸的主体部,主体部具有收容腔,该收容腔具有贯穿下侧的内开口及与外界相通的排气口,收容腔内安装有塞体,该塞体具有数个与收容腔内侧壁紧密配合的数个环状凸起,相邻的环状凸起之间设有间隙,且环状凸起设有与间隙相通通槽,相邻的通槽相互错开,且未在同一纵线平面内,内开口与间隙、通槽及排气口形成排气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专利将排气装置设置有迷宫式排气通道,增长了气体及油脂的行程,可进行有利排气并且防漏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气装置及电动工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排气装置及电动工具,特别涉及一种冲击工具领域的排气装置及具有该排气装置的电动工具。
技术介绍
传统电动工具的减速箱在工作时,减速箱内的部件之间会产生摩擦,该摩擦会导致油温升高,箱体内的气体会膨胀,由于压差,油脂会通过连接处渗透出去。为解决此问题,现有的减速箱壳体上安装有排气装置,该排气装置设有与外界连通的通孔,同时在通孔内塞有羊毛塞,排气的同时也能防止油脂溢出,但羊毛毡的吸附能力有限,油脂还是会溢出。并且现有的排气装置需要额外的工具对其进行旋拧才可实现拆卸,装配复杂。因此,如何将减速箱的气体排出,且防止油脂溢出成为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有利排气、防漏油且装配简单的排气装置及电动工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排气、防漏油且装配简单的排气装置及电动工具。本技术解决现有技术问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排气装置,用于安装在减速箱上,包括:安装于减速箱上的盖帽、沿所述盖帽向下延伸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收容腔,该收容腔具有贯穿下侧的内开口及与外界相通的排气口,所述排气装置具有安装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塞体,该塞体具有数个与所述收容腔内侧壁紧密配合的数个环状凸起,相邻的所述环状凸起之间设有间隙,且所述环状凸起设有与间隙相通的通槽,相邻的所述通槽相互错开,且未在同一纵线平面内;上述内开口与间隙、通槽及排气口形成排气通道。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塞体包括接近减速箱的第一端面,在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二端面,上述环状凸起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底部环状凸起及所述第二端面的顶部环状凸起。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第一端面设有进气口,接近所述底部凸起的间隙设有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连通。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接近所述顶部凸起的间隙与所述排气口连通。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塞体包括接近减速箱的第一端面,在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二端面,所述环状凸起自第一端面向上有多个环状凸起,且环状凸起的直径依次减少。进一步改进方案为:相邻的所述通槽在圆周方向上彼此相差180度设置。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主体部外表面设有螺纹,所述盖帽设有突出的旋拧部,所述收容腔延伸至所述旋拧部,且所述排气口设在所述旋拧部处,所述排气口朝下设置。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环状凸起的外周设有抵接结构,所述抵接结构将所述塞体支承于所述收容腔内。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收容腔下侧设有向所述内开口延伸的卡止部,所述卡止部可对所述塞体进行限位。本技术解决现有技术问题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工具,包括:容纳有电机的电机壳体、连接于所述电机壳体的减速箱及位于所述减速箱前端的冲击部件,所述电机啮合有齿轮,所述齿轮连接偏心轴,且电机旋转通过齿轮带动所述偏心轴旋转;所述冲击部件包括气缸及安装于所述气缸内的连杆,所述连杆及所述偏心轴位于所述减速箱内,且所述连杆与所述偏心轴连接,所述减速箱上设有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为上述的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对所述减速箱进行排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排气装置的盖帽具有收容腔,收容腔内安装有塞体,该塞体具有数个与收容腔内侧壁紧密配合的数个环状凸起,相邻的所述环状凸起之间设有间隙,且每一环状凸起设有与间隙相通通槽,相邻的通槽相互错开,内开口与间隙、通槽及排气口形成排气通道。该排气通道为迷宫通道,气体可有利排出且油脂在排气通道的行程增加,不易渗透至油盖外,实现有利排气且防漏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动工具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排气装置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排气装置的塞体的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排气装置的剖视图。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00、电动工具101、电机102、电机壳体103、减速箱104、齿轮105、偏心轴106、连杆1、塞体11、进气口12、出气口13、抵接部111、第一端面112、第二端面2、盖帽21、主体部22、旋拧部23、内开口24、排气口25、卡止部3、O形弹性圈4、第一环状凸起5、第二环状凸起6、第三环状凸起7、第四环状凸起8、第五环状凸起9、第六环状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工具100,该电动工具100为一电锤,包括电机101、容纳于所述电机101的电机壳体102、连接于所述电机壳体102的减速箱103及位于所述减速箱103前端的冲击部件。所述电机101啮合有齿轮104,所述齿轮104连接偏心轴105,所述冲击部件包括气缸及安装于所述气缸内的连杆106,所述连杆106及所述偏心轴105位于所述减速箱103内,且所述连杆106与所述偏心轴105连接,所述电机101旋转通过所述齿轮104带动所述偏心轴105旋转,所述偏心轴105驱动所述连杆106进行往复运动。所述减速箱103内容纳有油脂且所述减速箱103顶部设有排气装置,当所述连杆106及所述偏心轴105运动摩擦导致减速箱103内温度升高,所述减速箱103内的气体膨胀,且通过排气装置排出,可防止油脂溢出。请参阅图2所示,为本技术涉及的排气装置分解图,所述排气装置包括油盖、安装于所述油盖上的塞体1。所述油盖包括盖帽2、沿所述盖帽2向下延伸的主体部21及沿所述盖帽2向上突出的旋拧部22,所述旋拧部22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至盖帽2的边缘;所述主体部21直径小于盖帽2直径,且所述主体部21的外侧设有螺纹,在所述主体部21内沿上下方向设有收容腔且所述收容腔延伸至所述旋拧部22,所述收容腔具有贯穿下侧的内开口23及与外界相通的排气口24,所述排气口24设于所述旋拧部22处,且所述排气口24朝下设置。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套接于所述主体部21外侧的O形弹性圈3,所述减速箱103上设有螺纹,在所述油盖通过螺纹旋拧至所述减速箱103上时,保证所述油盖与所述减速箱103之间留有空隙,所述排气口24通过该空隙与外界连通,可将减速箱103内气体排出。所述收容腔的下侧设有两个向所述内开口23延伸的卡止部25,当所述塞体1安装至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卡止部25对所述塞体1进行限位,所述塞体1为弹性件。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塞体1的外周表面设有数个与所述收容腔内侧壁紧密配合的数个环状凸起,相邻的所述环状凸起之间设有间隙,且所述塞体1包括接近所述减速箱103的第一端面111及与所述第一端面111相对的第二端面112,所述环状凸起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端面111的底部环状凸起及所述第二端面112的顶部环状凸起,所述第一端面111及所述第二端面112为椭圆形且环状凸起自第一端面111向上有多个环状凸起,且环状凸起的直径依次减少,有利于所述塞体1的安装。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凸起为从所述第一端面依次设置的第一环状凸起4、第二环状凸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气装置,用于安装在减速箱上,包括:安装于减速箱上的盖帽、沿所述盖帽向下延伸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收容腔,该收容腔具有贯穿下侧的内开口及与外界相通的排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具有安装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塞体,该塞体具有数个与所述收容腔内侧壁紧密配合的数个环状凸起,相邻的所述环状凸起之间设有间隙,且所述环状凸起设有与间隙相通的通槽,相邻的所述通槽相互错开,且未在同一纵线平面内;上述内开口与间隙、通槽及排气口形成排气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装置,用于安装在减速箱上,包括:安装于减速箱上的盖帽、沿所述盖帽向下延伸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收容腔,该收容腔具有贯穿下侧的内开口及与外界相通的排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装置具有安装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塞体,该塞体具有数个与所述收容腔内侧壁紧密配合的数个环状凸起,相邻的所述环状凸起之间设有间隙,且所述环状凸起设有与间隙相通的通槽,相邻的所述通槽相互错开,且未在同一纵线平面内;上述内开口与间隙、通槽及排气口形成排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塞体包括接近减速箱的第一端面,在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二端面,上述环状凸起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底部环状凸起及所述第二端面的顶部环状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设有进气口,接近所述底部凸起的间隙设有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接近所述顶部凸起的间隙与所述排气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塞体包括接近减速箱的第一端面,在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二端面,所述环状凸起自第一端面向上有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惠斌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东成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