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0064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涉及牡蛎技术领域。该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包括位于底座顶端的箱体,箱体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密封轴承延伸至箱体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转动杆。该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将经前处理后的牡蛎提取液和蛋白酶混合后通过进料口倒入箱体内,搅拌过程中消泡器可以避免混合液中产生气泡影响混合液品质,增压泵使得混合液可以搅拌更加充分以及推动分离,混合液在充分酶解的同时,牡蛎多肽会透过超滤管进行集中,启动水泵,将牡蛎多肽中相对分子量大的蛋白或者肽再次抽入箱体内进行酶解,经多次酶解加工后,打开小分子多肽出料管的控制阀使其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
本技术涉及牡蛎
,具体为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
技术介绍
牡蛎俗称海蛎子、蚝等,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珍珠贝目,是世界上第一大养殖贝类,是人类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之一,为全球性分布种类。牡蛎不仅肉鲜味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海产珍品,牡蛎的含锌量居人类食物之首,古今中外均认为牡蛎有治虚弱、解丹毒、降血压、滋阴壮阳的功能,牡蛎作为一种优质的海产养殖贝类,不仅具有肉味鲜美的食用价值,而且其肉与壳均可入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牡蛎肽是将肽分子生物技术运用于牡蛎加工过程,经酶解制成牡蛎肽,这种制作方法形成的小分子低聚肽,完全保留了牡蛎原有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牛磺酸等营养成份,使富含核酸的牡蛎在人体摄入后比单一氨基酸或蛋白质吸收更快,更容易被肌体吸收,牡蛎多糖是牡蛎中的重要活性物质,它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抗氧化活性往往与降血糖作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现有技术中,为充分激发牡蛎的价值,往往会将牡蛎的多糖和多肽分离开来让他们各自发挥作用,分离多糖的传统方法是用酸沉淀的方法将蛋白质沉淀出去,将上清液进一步纯化来制备多糖,这种方法操作繁琐,设备成本高,而且也会影响肽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通过将经前处理后的牡蛎提取液与蛋白酶充分酶解使得大分子的多糖和小分子肽分离,利用增压泵和超滤管首先将小分子肽分离排出进行收集,留在装置内的大分子多糖在酶解一段时间后进行收集。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包括位于底座顶端的箱体,所述箱体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密封轴承延伸至箱体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表壁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杆,多个所述搅拌杆的表面均固定有消泡器,所述箱体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箱体的右侧外表面靠近底部连通有超滤管,且超滤管的一端与水泵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水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箱体的进料端连通,所述箱体的右侧外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增压泵,且增压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增压管,所述增压管的一端延伸至箱体的内部,所述底座的顶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套筒,且底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为了抵消装置对牡蛎搅拌时产生的震动,作为本技术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优选的,所述套筒的下内壁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且支撑腿的顶端滑动贯穿至套筒的外部,四个所述支撑腿的顶端均与箱体的底部固定连接。为了使缓冲弹簧可以固定在支撑杆上进行收缩,作为本技术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表面中间位置套设有缓冲弹簧。为了可以更好的抵消箱体运行产生的震动,作为本技术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优选的,所述缓冲弹簧的左右两侧外表面靠近顶部边缘处均通过绞轴活动铰接有连杆,且两个连杆的一端均通过绞轴活动铰接于箱体的底部。为了可以将留在箱体内的大分子量的多糖排出,作为本技术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优选的,所述箱体的左侧外表面靠近顶部连通有进料口,且箱体的左侧外表面靠近底部连通有多糖出料管,所述多糖出料管的外表面连通设置有控制阀。为了使小分子多肽可以通过超滤管排出箱体外,作为本技术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优选的,所述超滤管的右端固定连通有小分子多肽出料管,且小分子多肽出料管的外表面连通设置有控制阀。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一)、该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将经前处理后的牡蛎提取液和蛋白酶混合后通过进料口倒入箱体内,启动驱动电机和增压泵,驱动电机工作带动转动杆转动,从而带动两侧的搅拌杆转动,搅拌过程中消泡器可以避免混合液中产生气泡影响混合液品质,增压泵使得混合液可以搅拌更加充分以及推动分离,混合液在充分酶解的同时,牡蛎多肽会透过超滤管进行集中,启动水泵,使牡蛎多肽中相对分子量大的蛋白或者肽再次进入箱体内进行酶解,经多次酶解加工后,打开小分子多肽出料管的控制阀使其排出,由于超滤管的截留,大分子量的多糖会留在箱体中,待到一段时间的酶解后,打开多糖出料管上的控制阀,箱体中留下的牡蛎多糖经过多糖出料管流出,收集于相应容器中。(二)、该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箱体的运行时产生的震动会带动支撑杆下压移动,支撑杆带动减震弹簧压缩发生形变,从而抵消箱体的震动,同时两侧的连杆会向下转动,从两侧挤压缓冲弹簧使其发生形变,增强对箱体的减震能力,减少泡沫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中:1、驱动电机;2、箱体;3、进料口;4、搅拌杆;5、消泡器;6、多糖出料管;7、套筒;8、减震弹簧;9、固定板;10、缓冲弹簧;11、支撑杆;12、连杆;13、支撑腿;14、底座;15、超滤管;16、小分子多肽出料管;17、增压泵;18、增压管;19、转动杆;20、水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包括位于底座14顶端的箱体2,箱体2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驱动电机1,驱动电机1的输出端通过密封轴承延伸至箱体2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9,转动杆19的两端表壁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杆4,多个搅拌杆4的表面均固定有消泡器5,箱体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水泵20,箱体2的右侧外表面靠近底部连通有超滤管15,且超滤管15的一端与水泵20的输入端连通,水泵20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箱体2的进料端连通,箱体2的右侧外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增压泵17,且增压泵1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增压管18,增压管18的一端延伸至箱体2的内部,底座14的顶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套筒7,且底座1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9。本实施方案中:箱体2位于底座14的顶端,箱体2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驱动电机1,驱动电机1的输出端通过密封轴承延伸至箱体2的内部,避免箱体2内的混合液溢出到驱动电机1上,驱动电机1工作可带动转动杆19旋转,转动杆19旋转可以带动搅拌杆4进行转动,从而可以将箱体2内的混合液进行搅拌并产生离心,消泡器5进来打消搅拌混合液时产生的泡沫,水泵20固定在箱体2的右侧,超滤管15连通在箱体2的右侧靠近底部,超滤管15可以使多糖和多肽进行分离,使得混合液在充分酶解搅拌的同时,牡蛎多肽可以透过超滤管15渗漏集中,再由水泵20将其抽取再次进入到箱体2内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包括位于底座(14)顶端的箱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2)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驱动电机(1),所述驱动电机(1)的输出端通过密封轴承延伸至箱体(2)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9),所述转动杆(19)的两端表壁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杆(4),多个所述搅拌杆(4)的表面均固定有消泡器(5),所述箱体(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水泵(20),所述箱体(2)的右侧外表面靠近底部连通有超滤管(15),且超滤管(15)的一端与水泵(20)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水泵(20)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箱体(2)的进料端连通,所述箱体(2)的右侧外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增压泵(17),且增压泵(1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增压管(18),所述增压管(18)的一端延伸至箱体(2)的内部,所述底座(14)的顶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套筒(7),且底座(1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包括位于底座(14)顶端的箱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2)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驱动电机(1),所述驱动电机(1)的输出端通过密封轴承延伸至箱体(2)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9),所述转动杆(19)的两端表壁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杆(4),多个所述搅拌杆(4)的表面均固定有消泡器(5),所述箱体(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水泵(20),所述箱体(2)的右侧外表面靠近底部连通有超滤管(15),且超滤管(15)的一端与水泵(20)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水泵(20)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箱体(2)的进料端连通,所述箱体(2)的右侧外表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增压泵(17),且增压泵(1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增压管(18),所述增压管(18)的一端延伸至箱体(2)的内部,所述底座(14)的顶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套筒(7),且底座(1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牡蛎多糖和多肽分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7)的下内壁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8),所述减震弹簧(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腿(13),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玫瑰陈慧斌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