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俊城专利>正文

一种机器人的转向角度调节结构及其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8904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的转向角度调节结构及其机器人,机器人包括履带传动机构、车架、转向角度调节结构、控制箱以和机械臂,转向角度调节结构包括螺栓、旋转式驱动机构、固定筒、连接环、轴承A、转轴和配合座,轴承A的外圈与固定筒内壁贴合;连接环与轴承A的内圈连接,在连接环的内壁设置有环形槽;配合座的底端插入环形槽中,螺栓与连接环螺纹连接,其杆部末端与配合座抵接;在配合座的底部设置有非圆孔,非圆孔的轴线与固定筒的轴线重合;转轴与固定筒转动连接,其顶部与非圆孔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地防止转轴顶端因受力不均匀而偏移、同轴度减小的不利情况产生,其有效地保证了转轴的垂直度,提升了转向角度调节结构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的转向角度调节结构及其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涉及一种机器人的转向角度调节结构及其机器人。
技术介绍
机器人是自动控制机器的俗称,自动控制机器包括一切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与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如机器狗,机器猫等)。在当代工业中,机器人主要指能自动执行任务的人造机器装置,用以取代或协助人类工作。在一些巡检、小型物品拾取或者运输等工作需求下,现设计出了一种基于履带传动机构的机器人,此种机器人主要括从下往上依次连接的履带传动机构、车架、转向角度调节结构、控制箱以及固定在控制箱一侧的机械臂。履带传动机构带动整体进行移动,控制箱控制相关电子器件的工作,例如机械臂的动作、履带传送机构的输出动作等。而这种机器人的转向角度调节结构中,仅通过竖直设置的转轴进行控制箱以及机械臂的转动,转轴通过轴承进行定位,但是由于此类机器人需要通过机械臂进行拾取、抓取等动作,导致其上端面受力不均匀,从而导致转轴顶部端面一侧受力较大,另一侧较小,从而会降低转轴的垂直度、减小转向角度调节结构的使用寿命、增加维护频率。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的转向角度调节结构,包括旋转式驱动机构以及轴线彼此重合的固定筒(1)、转轴(5)和配合座(6),所述转轴(5)的底端通过轴承C(12)与固定筒(1)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转轴(5)绕自身轴线转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栓(3)以及轴线彼此重合的连接环(2)和轴承A(4),所述轴承A(4)、转轴(5)和旋转式驱动机构均位于固定筒(1)的中心孔中,轴承A(4)的外圈与固定筒(1)内壁贴合,其底部有且只有外圈与固定筒(1)的中心孔孔底接触;/n所述连接环(2)的底部与轴承A(4)的内圈顶部连接,在连接环(2)的内壁的顶部设置有环形槽;/n所述配合座(6)的底端插入环形槽中,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的转向角度调节结构,包括旋转式驱动机构以及轴线彼此重合的固定筒(1)、转轴(5)和配合座(6),所述转轴(5)的底端通过轴承C(12)与固定筒(1)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转轴(5)绕自身轴线转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栓(3)以及轴线彼此重合的连接环(2)和轴承A(4),所述轴承A(4)、转轴(5)和旋转式驱动机构均位于固定筒(1)的中心孔中,轴承A(4)的外圈与固定筒(1)内壁贴合,其底部有且只有外圈与固定筒(1)的中心孔孔底接触;
所述连接环(2)的底部与轴承A(4)的内圈顶部连接,在连接环(2)的内壁的顶部设置有环形槽;
所述配合座(6)的底端插入环形槽中,所述螺栓(3)与连接环(2)螺纹连接,且其杆部末端插入环形槽中,并与配合座(6)的侧壁抵接;在配合座(6)的底部设置有非圆孔,所述非圆孔的轴线与固定筒(1)的轴线重合;
转轴(5)的顶端设置有与非圆孔配合的驱动轴(7),所述驱动轴(7)的横截面的形状尺寸与非圆孔的横截面的形状尺寸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的转向角度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筒(1)的中心孔中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轴线彼此重合的支撑盘(8)和固定环(9),所述支撑盘(8)通过轴承B(10)转动套设在转轴(5)上,其外圆周面与连接环(2)连接;
所述固定环(9)位于支撑盘(8)和驱动轴(7)之间,其套接在转轴(5)上,并与轴承B(10)的内环连接;
在所述配合座(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城纪松江
申请(专利权)人:李俊城纪松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