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隧道安全监控及救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78308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8:00
一种井下隧道安全监控及救援系统,涉及井下安全生产技术领域,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前端避难舱、后端控制舱以及设置在所述前端避难舱和后端控制舱之间的连接管廊;所述前端避难舱和后端控制舱外侧均设置有危险源监测装置;所述后端控制舱设置有与所述危险源监测装置信号连接的控制器;所述连接管廊设置有与所述前端避难舱内部连通的人员撤离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提前发现安全事故发生的征兆,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提醒井下人员进入前端避难舱,或者通过连接管廊脱离事故发生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下隧道安全监控及救援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井下安全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井下隧道安全监控及救援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采掘深度的不断加大,井下隧道的长度越来越长,地下地质复杂,断裂带多,危险源较多,塌方、冒顶、透水、瓦斯爆炸、火灾、岩溶作用、窒息中毒等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频发,每每造成群死群伤重大安全事件,对社会家庭、企业、社会、国家都带来巨大的损失。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救援难度较大,生命财产安全不能充分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方案中井下隧道出现安全事故不易救援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井下隧道安全监控及救援系统。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井下隧道安全监控及救援系统,包括前端避难舱、后端控制舱以及设置在所述前端避难舱和后端控制舱之间的连接管廊;所述前端避难舱和后端控制舱外侧均设置有危险源监测装置;所述后端控制舱设置有与所述危险源监测装置信号连接的控制器;所述连接管廊设置有与所述前端避难舱内部连通的人员撤离通道。优选地,所述连接管廊埋设在隧道地面下,所述前端避难舱、后端控制舱底部均设置有和所述连接管廊连接的转移舱。优选地,所述前端避难舱和后端控制舱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管廊连通的中间支援舱。优选地,还包括换气系统和液体输送系统;所述换气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廊内的通风管道以及设置在所述前端避难舱内且与所述通风管道连接的抽风机;所述液体输送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廊内的液体管道以及设置在所述前端避难舱内且与所述液体管道连接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置有阀门。优选地,所述前端避难舱和后端控制舱外侧均设置有与所述液体管道连接的喷淋口。优选地,所述连接管廊内还设置有辅助撤离系统,所述辅助撤离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人员撤离通道内的牵引车。优选地,所述危险源监测装置包括气体监测装置、粉尘监测装置、地层应变测量装置、地下水变化监测装置、声音监测装置、图像采集装置、辐射监测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气体监测装置包括有害气体传感器和氧气浓度传感器。优选地,所述前端避难舱和后端控制舱均设置有监测装置安装孔、观察窗、舱外照明灯、应急物资储藏柜以及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的报警装置。优选地,所述控制器包括与所述监测装置信号连接的分析模块以及与所述分析模块信号连接的危险源数据库。优选地,所述连接管廊还包括线路管道,所述线路管道包括强电管道和弱电管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前端避难舱为井下人员提供紧急避难所,连接管廊提供人员撤离通道,在出现安全事故时,井下人员可躲入前端避难舱内,或者通过连接管廊脱离事故发生区域;2、危险源监测装置可监测采矿一线的多种危险源,使控制器可以提前发现安全事故发生的征兆,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提醒井下人员进入前端避难舱。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前端避难舱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前端避难舱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后端控制舱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后端控制舱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连接管廊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牵引车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前端避难舱,11-转移舱,12-喷淋口,13-监测装置安装孔,14-观察窗,15-舱外照明灯,16-应急物资储藏柜,2-后端控制舱,21-控制器,3-连接管廊,31-人员撤离通道,32-通风管道,33-液体管道,34-牵引车,341-舱体,342-定位驱动轮,343-牵引绳,35-强电管道,36-弱电管道,4-中间支援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附图标记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使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图1-7所示的一种井下隧道安全监控及救援系统,包括前端避难舱1、后端控制舱2以及设置在所述前端避难舱1和后端控制舱2之间的连接管廊3;所述前端避难舱1和后端控制舱2外侧均设置有危险源监测装置;所述后端控制舱2设置有与所述危险源监测装置信号连接的控制器21;所述连接管廊3设置有与所述前端避难舱1内部连通的人员撤离通道31。前端避难舱设置在采掘作业的一线场地,在安全事故发生时用于井下人员的紧急避难。井下隧道处于采掘作业一线的每个巷道均可设置一个前端避难舱。后端控制舱设置在井下隧道相对于采掘作业一线较为安全、地质结构相对稳定的浅层区域,通过连接管廊与每个前端避难舱连通。连接管廊用于连通前端避难舱和后端控制舱,保障前端避难舱的供氧、供水、供电和数据连接,并通过人员撤离通道及时将前端避难舱内的人员撤离到后方安全区域。具体地,前端避难舱、后端控制舱、连接管廊均为钢结构,且在关上舱门后,前端避难舱和连接管廊均相对于外界封闭,隔绝舱内和外部的气体交换,并且前端避难舱和连接管廊设置有隔热材料层,尽量减少热交换;井下人员可通过前端避难舱进入连接管廊,再转移到后端控制舱或其他前端避难舱,支援物资也可通过连接管廊输送到前端避难舱中。进一步地,前端避难舱、后端控制舱、连接管廊均可设置成标准化、模块化的结构,更方便安装和扩展。危险源监测装置用于井下隧道的危险源的数据采集,并传递给后端控制仓内的控制器中。控制器可采用具有数值计算、逻辑计算和数据存储能力的电脑,可用于将危险源数据形成随时间变化的线性数据模型,或者用于将危险源数据与内部预先存储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模型进行比对并判断是否具有安全事故征兆。具体地,危险源监测装置可包括有害气体传感器、氧传感器、有害粉尘浓度传感器等。优选地,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连接管廊3埋设在隧道地面下,所述前端避难舱1、后端控制舱2底部均设置有和所述连接管廊3连接的转移舱11。连接管廊埋设在隧道地面下更为安全,特别是遇到塌方、火灾、瓦斯爆炸等情况时,隧道地面可充当连接管廊的坚固保护层。转移舱设置在前端避难舱、后端控制舱的底部,也埋设在隧道地面下,并且与连接管廊连通,井下人员从前端避难舱经转移舱进入连接管廊中。具体地,如图2所示,转移舱的结构与连接管廊相匹配。转移舱可沿前端避难舱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两端可拆连接有舱门,其一端与连接管廊连通时,舱门可直接卸下,便于安装。优选地,所述前端避难舱1和后端控制舱2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管廊3连通的中间支援舱4。中间支援舱可避免前端避难舱和后端控制舱之间距离过远,缩短人员在连接管廊中的转移时间,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具体地,中间支援仓的结构与前端避难舱相同,在新的采掘作业一线施工巷道施工完成后,原有的前端避难舱可直接作为中间支援舱使用。优选地,还包括换气系统和液体输送系统;所述换气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廊3内的通风管道32以及设置在所述前端避难舱1内且与所述通风管道32连接的抽风机;所述液体输送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廊3内的液体管道33以及设置在所述前端避难舱1内且与所述液体管道33连接的出水口,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下隧道安全监控及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避难舱(1)、后端控制舱(2)以及设置在所述前端避难舱(1)和后端控制舱(2)之间的连接管廊(3);/n所述前端避难舱(1)和后端控制舱(2)外侧均设置有危险源监测装置;/n所述后端控制舱(2)设置有与所述危险源监测装置信号连接的控制器(21);/n所述连接管廊(3)设置有与所述前端避难舱(1)内部连通的人员撤离通道(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隧道安全监控及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避难舱(1)、后端控制舱(2)以及设置在所述前端避难舱(1)和后端控制舱(2)之间的连接管廊(3);
所述前端避难舱(1)和后端控制舱(2)外侧均设置有危险源监测装置;
所述后端控制舱(2)设置有与所述危险源监测装置信号连接的控制器(21);
所述连接管廊(3)设置有与所述前端避难舱(1)内部连通的人员撤离通道(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隧道安全监控及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廊(3)埋设在隧道地面下,所述前端避难舱(1)、后端控制舱(2)底部均设置有和所述连接管廊(3)连接的转移舱(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隧道安全监控及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避难舱(1)和后端控制舱(2)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管廊(3)连通的中间支援舱(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隧道安全监控及救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气系统和液体输送系统;所述换气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廊(3)内的通风管道(32)以及设置在所述前端避难舱(1)内且与所述通风管道(32)连接的抽风机;所述液体输送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廊(3)内的液体管道(33)以及设置在所述前端避难舱(1)内且与所述液体管道(33)连接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置有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学洪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金澜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