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酯化反应废水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77958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4 1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酯化反应废水循环装置,包括集水箱和壳体,所述壳体内通过多根支杆固定安装有用于进行酯化反应的反应罐,集水箱上固定插设有供水管,供水管远离集水箱的一端延伸至反应罐内,供水管上连接有进水泵,反应罐底部设有用于将使用过的水排出的出水管,出水管远离反应罐的一端延伸至集水箱内,集水箱侧壁下部下部设有导水管,导水管远离集水箱的一端延伸至壳体与反应罐之间的空腔结构内,壳体侧壁上部设有返水管,返水管远离壳体的一端延伸至集水箱内,该装置能够将产生的废水进行循环利用,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生产投入成本,并设有加热功能用于促进酯化反应速率,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酯化反应废水循环装置
本技术涉及酯化反应设备
,具体是一种酯化反应废水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酯化反应,是一类有机化学反应,是醇跟羧酸或含氧无机酸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分为羧酸跟醇反应和无机含氧酸跟醇反应和无机强酸跟醇的反应三类,羧酸跟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并且一般反应极缓慢,故常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多元羧酸跟醇反应,则可生成多种酯,无机强酸跟醇的反应,其速度一般较快,典型的酯化反应有乙醇和醋酸的反应,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是制造染料和医药的原料,酯化反应广泛的应用于有机合成等领域。酯化反应通常需要用到水,在酯化反应完成过后,需要将使用过的废水抽离出来,如今大都是将抽出的废水直接排放,不但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还浪费了水资源,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效益率降低,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酯化反应废水循环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酯化反应废水循环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酯化反应废水循环装置,包括集水箱和壳体,所述壳体内通过多根支杆固定安装有用于进行酯化反应的反应罐,壳体与反应罐之间形成空腔夹层结构,集水箱上固定插设有供水管,供水管远离集水箱的一端延贯穿壳体并延伸至反应罐内,供水管上连接有进水泵,反应罐底部设有用于将使用过的水排出的出水管,出水管远离反应罐的一端延伸至集水箱内,出水管上连接有抽水泵以及净化过滤器,集水箱内腔下部由前到后等距设有多根电热管,集水箱侧壁下部下部设有导水管,导水管远离集水箱的一端延伸至壳体与反应罐之间的空腔结构内,壳体侧壁上部设有返水管,返水管远离壳体的一端延伸至集水箱内,导水管上连接有循环水泵。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集水箱侧壁内设有保温夹层。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集水箱顶部设有用于向其内部添加水量的注水口。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集水箱顶部设有用于排放蒸汽的出气口。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出气口上连接有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的出液端上连接有返液管,返液管远离气液分离器的一端延伸至集水箱内。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1、该装置结构布局合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将产生的废水进行循环利用,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生产投入成本,并设有加热功能用于促进酯化反应速率,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及实用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注释:1-电热管、2-集水箱、3-供水管、4-保温夹层、5-注水口、6-气液分离器、7-返液管、8-返水管、9-进水泵、10-壳体、11-支杆、12-反应罐、13-出水管、14-导水管、15-循环水泵、16-抽水泵、17-净化过滤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酯化反应废水循环装置,包括集水箱2和壳体10,所述壳体10内通过多根支杆11固定安装有用于进行酯化反应的反应罐12,反应罐12上设有进料口及出料口(图中未画出),壳体10与反应罐12之间形成空腔夹层结构,集水箱2上固定插设有供水管3,供水管3远离集水箱2的一端延贯穿壳体10并延伸至反应罐12内,供水管3上连接有进水泵9,其用于给酯化反应进行供水,反应罐12底部设有用于将使用过的水排出的出水管13,出水管13远离反应罐12的一端延伸至集水箱2内,出水管13上连接有抽水泵16以及净化过滤器17,抽水泵16用于将反应罐12中的废水抽出,净化过滤器17用于将废水中杂质进行过滤清除,集水箱2顶部设有用于向其内部添加水量的注水口5。集水箱2内腔下部由前到后等距设有多根用于将集水箱2内水进行加热的电热管1,集水箱2顶部设有用于排放蒸汽的出气口,出气口上连接有气液分离器6,气液分离器6的出液端上连接有返液管7,返液管7远离气液分离器6的一端延伸至集水箱2内,气液分离器6用于将水蒸气中的水分分离出来并通过返液管7返回到集水箱2中再次利用,从而最大化减少水量损失,集水箱2侧壁下部下部设有导水管14,导水管14远离集水箱2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0与反应罐12之间的空腔结构内,壳体10侧壁上部设有返水管8,返水管8远离壳体10的一端延伸至集水箱2内,导水管14上连接有循环水泵15。在使用时,首先在集水箱2内注入适量的水,然后启动多根电热管1将水加热至适量的温度,随后启动抽水泵16,抽水泵16将集水箱2内的热水泵至壳体10和反应罐12之间的空腔结构中,当壳体10和反应罐12之间的空腔结构中水量充满时,多余的水再通过返水管8返回到集水箱2中重新加热,以此循环,从而在壳体10与反应罐12之间的空腔结构中形成热水循环,进而达到对反应罐12进行加热的目的,同时在配合上抽进反应罐12中的水也是热水,二者结合,可有效促进反应罐12内的酯化反应速率,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使用后的废水经抽水泵16从反应罐12中抽出并进净化过滤器17净化处理后返回到集水箱2中循环使用,从而避免水资源浪费。实施例2进一步的,为了减少热量损失,避免集水箱2内热水冷却过快,所述集水箱2侧壁内设有保温夹层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在集水箱2内注入适量的水,然后启动多根电热管1将水加热至适量的温度,随后启动抽水泵16,抽水泵16将集水箱2内的热水泵至壳体10和反应罐12之间的空腔结构中,当壳体10和反应罐12之间的空腔结构中水量充满时,多余的水再通过返水管8返回到集水箱2中重新加热,以此循环,从而在壳体10与反应罐12之间的空腔结构中形成热水循环,进而达到对反应罐12进行加热的目的,同时在配合上抽进反应罐12中的水也是热水,二者结合,可有效促进反应罐12内的酯化反应速率,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使用后的废水经抽水泵16从反应罐12中抽出并进净化过滤器17净化处理后返回到集水箱2中循环使用,从而避免水资源浪费。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酯化反应废水循环装置,包括集水箱(2)和壳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内通过多根支杆(11)固定安装有用于进行酯化反应的反应罐(12),壳体(10)与反应罐(12)之间形成空腔夹层结构,集水箱(2)上固定插设有供水管(3),供水管(3)远离集水箱(2)的一端延贯穿壳体(10)并延伸至反应罐(12)内,供水管(3)上连接有进水泵(9),反应罐(12)底部设有用于将使用过的水排出的出水管(13),出水管(13)远离反应罐(12)的一端延伸至集水箱(2)内,出水管(13)上连接有抽水泵(16)以及净化过滤器(17);/n集水箱(2)内腔下部由前到后等距设有多根电热管(1),集水箱(2)侧壁下部设有导水管(14),导水管(14)远离集水箱(2)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0)与反应罐(12)之间的空腔结构内,壳体(10)侧壁上部设有返水管(8),返水管(8)远离壳体(10)的一端延伸至集水箱(2)内,导水管(14)上连接有循环水泵(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酯化反应废水循环装置,包括集水箱(2)和壳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内通过多根支杆(11)固定安装有用于进行酯化反应的反应罐(12),壳体(10)与反应罐(12)之间形成空腔夹层结构,集水箱(2)上固定插设有供水管(3),供水管(3)远离集水箱(2)的一端延贯穿壳体(10)并延伸至反应罐(12)内,供水管(3)上连接有进水泵(9),反应罐(12)底部设有用于将使用过的水排出的出水管(13),出水管(13)远离反应罐(12)的一端延伸至集水箱(2)内,出水管(13)上连接有抽水泵(16)以及净化过滤器(17);
集水箱(2)内腔下部由前到后等距设有多根电热管(1),集水箱(2)侧壁下部设有导水管(14),导水管(14)远离集水箱(2)的一端延伸至壳体(10)与反应罐(12)之间的空腔结构内,壳体(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丹赵楠楠刘彩萍
申请(专利权)人:盘锦洪鼎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