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无刷直流绕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76515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型无刷直流绕线装置,包括有绕线机本体,还包括有固定在绕线机本体外壳上的外夹持机构,外夹持机构包括有直线运动机构A、底板、传送带装置、基础部,直线运动机构A固定在绕线机外壳侧壁上,驱动底板相对于外壳进行伸缩运动,底板上设置有基础部,基础部包括有上部分与下部分,下部分固接在底板上,上部分铰接在下部分上,上、下部分侧壁均设置有一传送带装置,传送带装置相互之间间距配合,所述间距小于等于电线的直径,传送带装置的皮带采用橡胶材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无刷直流绕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绕线装置,尤其涉及需要人工参与的半自动绕线装置。
技术介绍
绕线机又称绞线机,其内设置可调速的电机,通过电机带动一个夹持抓手自转,使用前先用夹持抓手将电线的一端夹持住,使用者牵住电线的另一端并将电线伸直,启动绕线机后夹持抓手带动电线自转,使多根原本并列的电线像麻花一样缠绕在一起,使多根电线形成一股线路,便于在线路上接设接头。这种现有的绕线机可小型化并放置在桌面上,但使用时存在诸多局限性如下:1.使用者需要一手握住电线的线头,另一只手用来启闭绕线机或者调整电机转速等操作,而在工作时需要将电线拉伸伸直才能够正常的工作,使得工作时操作绕线机十分不便;2.由于使用者双手均占用,因此能够绞绕的电线长度是有限的,一般受限于使用者的臂长;3.当电线绞绕完成后,使用者握住电线的手不能立刻松开,必须先关闭绕线机,再通过绑带对握住的一端进行捆绑固定,最后将电线的另一端从夹持抓手取下并用绑带简单缠绕,而在此过程中使用者可能会因为失误而松手,导致需要再次启动绕线机进行绞绕。因此需要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绕线装置,最好能够在原有设备上进行比较简单的改造,提升这种半自动化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尽量减少人工的参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新型无刷直流绕线装置,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有绕线机本体,还包括有固定在绕线机本体外壳上的外夹持机构,外夹持机构包括有直线运动机构A、底板、传送带装置、基础部,直线运动机构A固定在绕线机外壳侧壁上,驱动底板相对于外壳进行伸缩运动,底板上设置有基础部,基础部包括有上部分与下部分,下部分固接在底板上,上部分铰接在下部分上,上、下部分侧壁均设置有一传送带装置,传送带装置相互之间间距配合,所述间距小于等于电线的直径,传送带装置的皮带采用橡胶材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底板上的传送带装置及其对应的基础部数量均为两个。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下部分之间通过铰接件连接,下部分的顶部设置有承托板和限位板,当上部分相对于底板处于垂直状态时该上部分的底部被承托板托住,当上部分处于倾斜状态并即将接触到相邻的基础部时该上部分的底部被限位板顶住,限位板阻止两者相接触。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部分朝向传送带装置的侧壁上开设有容置槽,上部分顶部开设有通往容置槽的插槽,容置槽内设置有升降块,升降块与传送带装置连接并带动其与升降块同步升降,上部分顶部还设置有直线运动机构B,直线运动机构B设置在插槽上,并通过插槽驱动升降块进行升降。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下部分与底板之间还设置有直线运动机构C,下部分通过直线运动机构C在底板上进行相对于直线运动机构A长度方向的横向滑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直线运动机构A包括有双滑块电动滑轨、安装在滑块上的延长板,底板设置在延长板的一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延长板的另一端设置有配重板。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直线运动机构B为电动推杆装置或液压伸缩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直线运动机构C为手动滑轨装置。有益效果:提供了代替人工握持并拉伸电线操作的自动化外夹持机构,设计结构合理。通过两个上下布置的传送带装置将电线一端线头夹持住,实现了握持功能;启动直线运动机构A带动被传送带装置夹持住的线头拉直,实现了拉伸功能;当绞绕完毕后同时启动传送带装置和直线运动机构A,使传送带装置转动并朝向绕线机本体方向滑动,将线头露出便于使用绑带缠绕,实现了线头不脱手的效果。上部分相对于下部分可摆动,带动位于上部分的传送带装置摆动开启或摆动关闭,实现电线的装入和取出。同时为避免长时间使用后导致传送带装置的皮带变松弛,在上部分设置了直线运动机构B,间接带动位于上部分的带传送机构升降运动,向下运动可夹紧电线,向上运动可增加传送带机构之间的间距,适应性强。尽可能的利用了成熟技术,结构简单易懂,改造与上手难度较小,挖掘半自动化设备的自动化潜力,降低操作失误率,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侧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主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外夹持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外夹持机构的使用状态主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在原有的绕线机基础上实现了一种能够部分替代手动操作的方案。本实施例使用方法如下:1.将电线的线头一端使用夹持抓手1-1夹持住,另一端对准并顶住传送带装置4之间间隔的开口处;2.启动传送带装置4,位于上部分6的传送带装置4逆时针转动,位于下部分7的传送带装置4顺时针转动,将电线的另一端卷入到传送带装置4之间的间隔(下称间隔)内;3.根据线材长度,启动直线运动机构A2,带动传送带装置4靠近或者远离绕线机本体1,直到将电线拉直为止;4.启动绕线机本体1,将电线绞绕成一股;5.绞绕完毕后,传送带装置4和直线运动机构A2同时启动,其中传送带装置4分别反方向转动,以图2所示方向为准,位于上方的传送带装置4逆时针转动,位于下方的传送带装置4顺时针转动,其中直线运动机构A2在带传送机构自身转动的同时带动其朝向绕线机本体1方向滑动,使位于带传送机构间隔中的电线长度越来越长;6.带传送机构和直线运动机构A2继续工作,直至位于间隔中的电线从该间隔的另一端露出时停止,工人使用绑带将露出的线头绑住;7.摆动上部分6,带动其上的传送带装置4一同摆动,使位于原间隔内的电线露出;8.打开夹持抓手1-1并将电线另一端线头用绑带缠绕,即可完成全部步骤。上、下部分7之间通过铰接件连接,使上部分6能够在下部分7的顶部摆动。摆动上部分6,解除对电线的夹持,而传送带装置4的夹持力除来自其自身的重量之外,还可上下部分7及其铰接件之间配合更紧密,依靠紧密的配合增加摆动上部分6所需的力,使上部分6能够受控的保持在一个角度,为夹持提供夹持力。传送带装置4为传统结构方案,即至少包括有一个主动轮、一个张紧轮,还可包括有多个小张紧轮,用以更好的将皮带涨紧,保持外表面平直,便于与电线均匀接触。传送带装置4可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可采用任何方式,例如在张紧轮和主动轮之间设置一基座,基座一端与上部分6连接,另一端可支撑住主动轮和张紧轮,在基座上还设置驱动主动轮的动力机构(电机),动力机构也可设置在其他位置上,小张紧轮阵列的分布在基座上下。上述仅为一种常见的示例,其他任何可用的优选方案均可适用。在本实施例中,可将传送带装置4看做一种履带式行走装置,在夹持电线的过程中需要启动,用皮带将电线的线头卷入带两传送带装置4之间的间隔空间内,该间隔空间垂直距离小于等于电线的直径,能够对电线施加压力,使其难以脱离夹持;当绕线机本体1完成绞绕后,两侧的传送带装置4启动,以电线所在的水平面为基准面,传送带装置4在基准面上朝向绕线机本体1的方向转动,配合直线运动机构A2,实现电线本身不运动的前提下,传送带装置4既能对电线保持夹持状态,不对电线施加水平方向的力,从而使电线的另一端不会脱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无刷直流绕线装置,包括有绕线机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固定在绕线机本体外壳上的外夹持机构,外夹持机构包括有直线运动机构A、底板、传送带装置、基础部,直线运动机构A固定在绕线机外壳侧壁上,驱动底板相对于外壳进行伸缩运动,底板上设置有基础部,基础部包括有上部分与下部分,下部分固接在底板上,上部分铰接在下部分上,上、下部分侧壁均设置有一传送带装置,传送带装置相互之间间距配合,所述间距小于等于电线的直径,传送带装置的皮带采用橡胶材质。/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无刷直流绕线装置,包括有绕线机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固定在绕线机本体外壳上的外夹持机构,外夹持机构包括有直线运动机构A、底板、传送带装置、基础部,直线运动机构A固定在绕线机外壳侧壁上,驱动底板相对于外壳进行伸缩运动,底板上设置有基础部,基础部包括有上部分与下部分,下部分固接在底板上,上部分铰接在下部分上,上、下部分侧壁均设置有一传送带装置,传送带装置相互之间间距配合,所述间距小于等于电线的直径,传送带装置的皮带采用橡胶材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无刷直流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底板上的传送带装置及其对应的基础部数量均为两个。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无刷直流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下部分之间通过铰接件连接,下部分的顶部设置有承托板和限位板,当上部分相对于底板处于垂直状态时该上部分的底部被承托板托住,当上部分处于倾斜状态并即将接触到相邻的基础部时该上部分的底部被限位板顶住,限位板阻止两者相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无刷直流绕线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迟晓梅高岭绪孙响涛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利来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