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6336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1:1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变焦镜头,其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组,包括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通过改变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中至少两个透镜组在光轴上的位置,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和长焦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且变焦镜头的焦距在变焦镜头从广角状态切换到长焦状态的过程中呈线性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镜头
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四个透镜组的八片式变焦镜头。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手机飞速发展,手机对搭载其上的摄像镜头的光学性能和功能多样化提出了广泛的要求。当前,手机镜头模组多采用数码变焦,这种变焦方式通过切换镜头来予以实现,但会造成像素损失。不仅如此,随着用户要求的提高,只能通过实现特定焦距值变化来实现变焦的手机镜头模组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拍摄需求。为了能让用户拥有更完美的拍照体验,具有连续光学变焦功能的手机镜头模组成是当前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变焦镜头,其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可包括: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组,包括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通过改变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中至少两个透镜组在光轴上的位置,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和长焦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且变焦镜头的焦距在变焦镜头从广角状态切换到长焦状态的过程中呈线性变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0.8<f3/fG2<1.2,其中,f3是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G2是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0.8<f1/fG1<1.3,其中,f1是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G1是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1.3<f4/f5<-0.8,其中,f4是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是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0.5<R4/R5<1,其中,R4是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是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0.8<fG4/((fw+ft)/2)<1.3,其中,fG4是第四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w是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下的总有效焦距,ft是变焦镜头在长焦状态下的总有效焦距。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1<TTL/ft<1.5,其中,TTL是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变焦镜头的成像面沿光轴的距离,ft是变焦镜头在长焦状态时的总有效焦距。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0<10×∑ATG2/TG2<0.5,其中,∑ATG2是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间隔距离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间隔距离的总和,TG2是第三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沿光轴的距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1<100×TG3/∑CT<5,其中,TG3是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沿光轴的距离,∑CT是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分别沿光轴的中心厚度的总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0.5<SAG71/SAG81<1.2,其中,SAG71是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的间隔距离,SAG81是第八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的间隔距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0<SAG71/CT7<0.5,其中,SAG71是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的间隔距离,CT7是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0.5<CT1/ET1<1,其中,CT1是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ET1是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之间的水平距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1<CT7/ET7<1.6,其中,CT7是第七透镜的中心厚度,ET7是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之间的水平距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0.7<DT81/ImgH<1,其中,DT81是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ImgH是变焦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1<DTmax/DTmin<1.5,其中,DTmax是变焦镜头中各透镜的有效半径的最大值,DTmin是变焦镜头中各透镜的有效半径的最小值。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0.8<△TG12/△f<-0.3,其中,△TG12是在变焦镜头从广角状态切换到长焦状态时,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沿光轴的间隔距离的变化量,△f是在变焦镜头从广角状态切换到长焦状态时,变焦镜头的总有效焦距的变化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焦镜头可满足:0<(R13-R14)/(R13+R14)<0.5,其中,R13是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4是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附图说明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在物距无穷远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在物距无穷远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在从广角状态切换到长焦状态的过程中的中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在物距无穷远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长焦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在物距为1000mm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在物距为1000mm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在从广角状态切换到长焦状态的过程中的中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在物距为1000mm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长焦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A至图7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8A至图8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在从广角状态切换到长焦状态的过程中的中间状态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9A至图9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处于长焦状态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10示出了在物距无穷远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在物距无穷远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在从广角状态切换到长焦状态的过程中的中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在物距无穷远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处于长焦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3A至图13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处于广角状态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14A至图1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在从广角状态切换到长焦状态的过程中的中间状态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15A至图15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处于长焦状态时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图16示出了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n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n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n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以及/n第四透镜组,包括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n其中,通过改变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中至少两个透镜组在光轴上的位置,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和长焦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且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在所述变焦镜头从所述广角状态切换到所述长焦状态的过程中呈线性变化。/n

【技术特征摘要】
1.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
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包括第六透镜;以及
第四透镜组,包括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
其中,通过改变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中至少两个透镜组在光轴上的位置,所述变焦镜头在广角状态和长焦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且所述变焦镜头的焦距在所述变焦镜头从所述广角状态切换到所述长焦状态的过程中呈线性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0.8<f3/fG2<1.2,
其中,f3是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G2是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0.8<f1/fG1<1.3,
其中,f1是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G1是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1.3<f4/f5<-0.8,
其中,f4是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是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0.5<R4/R5<1,
其中,R4是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是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0.8<fG4/((fw+ft)/2)<1.3,
其中,fG4是所述第四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w是所述变焦镜头在所述广角状态下的总有效焦距,ft是所述变焦镜头在所述长焦状态下的总有效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1<TTL/ft<1.5,
其中,TTL是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变焦镜头的成像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ft是所述变焦镜头在所述长焦状态下的总有效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0<10×∑ATG2/TG2<0.5,
其中,∑ATG2是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间隔距离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的间隔距离的总和,TG2是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1<100×TG3/∑CT<5,
其中,TG3是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沿所述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亚斌赵烈烽戴付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