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倍光学系统、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以及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公开有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变倍光学系统中,要求良好地对像差进行校正。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91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第1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变倍时,所述第3透镜组向像侧移动,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配置于最靠像侧的最终透镜组,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00<f3/(-fE)<3.50其中,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fE:所述最终透镜组的焦距。第2方式的光学设备构成为,搭载上述变倍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中,/n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n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n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变倍时,所述第3透镜组向像侧移动,/n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配置于最靠像侧的最终透镜组,/n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n-10.00<f3/(-fE)<3.50/n其中,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nfE:所述最终透镜组的焦距。/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
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
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变倍时,所述第3透镜组向像侧移动,
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配置于最靠像侧的最终透镜组,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00<f3/(-fE)<3.50
其中,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fE:所述最终透镜组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00<f1/(-fE)<3.50
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00<f2/fE<1.50
其中,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50<f1/(-f2)<5.00
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80<f1/f3<2.50
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第4透镜组,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00<f1/f4<4.00
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在进行变倍时,所述最终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在进行变倍时,相比所述第3透镜组配置于像侧的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80<(-fF1)/fF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