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63540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33
变倍光学系统(ZL)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以及后续透镜组(GR),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第1透镜组(G1)相对于像面固定,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变倍时,第3透镜组(G3)向像侧移动,后续透镜组(GR)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80<(‑fF1)/fF2<5.00其中,fF1: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F2:第2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倍光学系统、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以及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公开有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变倍光学系统中,要求良好地对像差进行校正。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91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第1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80<(-fF1)/fF2<5.00其中,fF1: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F2: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焦距。第2方式的光学设备构成为,搭载上述变倍光学系统。第3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其中,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为,以如下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即,0.80<(-fF1)/fF2<5.00其中,fF1: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F2: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焦距。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广角端状态变化为远焦端状态时的透镜移动的图。图2(A)、图2(B)以及图2(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图3是示出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广角端状态变化为远焦端状态时的透镜移动的图。图4(A)、图4(B)以及图4(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图5是示出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广角端状态变化为远焦端状态时的透镜移动的图。图6(A)、图6(B)以及图6(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图7是示出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广角端状态变化为远焦端状态时的透镜移动的图。图8(A)、图8(B)以及图8(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图9是示出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广角端状态变化为远焦端状态时的透镜移动的图。图10(A)、图10(B)以及图10(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图11是示出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广角端状态变化为远焦端状态时的透镜移动的图。图12(A)、图12(B)以及图12(C)分别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图13是示出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从广角端状态变化为远焦端状态时的透镜移动的图。图14(A)、图14(B)以及图14(C)分别是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图15是示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的结构的图。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和光学设备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15对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光学设备)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该相机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来作为摄影镜头2的数码相机。在相机1中,来自未图示的物体(被摄体)的光,通过摄影镜头2被聚光并到达摄像元件3。由此,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该摄像元件3被摄像,并作为被摄体图像而记录在未图示的存储器。由此,摄影者能够进行基于相机1的被摄体的摄影。另外,该相机可以是无反光镜相机,也可以是具有快速复原反光镜的单反类型的相机。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摄影镜头)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变焦镜头)ZL的一例的变倍光学系统ZL(1),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以及后续透镜组GR。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另外,在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G1相对于像面固定。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变倍时,第3透镜组G3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后续透镜组GR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ZL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80<(-fF1)/fF2<5.00…(1)其中,fF1: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fF2:第2对焦透镜组的焦距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良好地对球面像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的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具备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ZL可以是图3所示的变倍光学系统ZL(2),也可以是图5所示的变倍光学系统ZL(3),也可以是图7所示的变倍光学系统ZL(4)。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ZL可以是图9所示的变倍光学系统ZL(5),也可以是图11所示的变倍光学系统ZL(6),也可以是图13所示的变倍光学系统ZL(7)。条件式(1)规定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与第2对焦透镜组的焦距的比。通过满足条件式(1),从而能够抑制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变动。当条件式(1)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第2对焦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强,因此难以抑制对焦时的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变动。通过将条件式(1)的上限值设定为4.7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的上限值设定为4.50、4.25、4.00、3.75、3.50、3.25、3.00、2.75、2.50、2.25,进一步可以设定为2.00。当条件式(1)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第1对焦透镜组的负的光焦度变强,因此难以抑制对焦时的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变动。通过将条件式(1)的下限值设定为0.85,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也可以将条件式(1)的下限值设定为0.90、1.00、1.10、1.20、1.25、1.28,进一步可以设定为1.30。本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中,/n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n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n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n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n0.80<(-fF1)/fF2<5.00/n其中,fF1: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nfF2: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焦距。/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以及后续透镜组,
在进行变倍时,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所述后续透镜组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对焦透镜组以及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对焦透镜组,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80<(-fF1)/fF2<5.00
其中,fF1: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F2: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00<mTF1/mTF2<-0.10
其中,mTF1:在远焦端状态下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将向物体侧的移动量的符号设为+,将向像侧的移动量的符号设为-)
mTF2:在远焦端状态下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将向物体侧的移动量的符号设为+,将向像侧的移动量的符号设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10<βTF1/βTF2<1.00
其中,βTF1:在远焦端状态下向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βTF2:在远焦端状态下向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向像侧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对焦时向物体侧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00<(βTF1/βWF1)×(βTF2/βWF2)<10.00
其中,βTF1:在远焦端状态下向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βWF1:在广角端状态下向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1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βTF2:在远焦端状态下向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βWF2:在广角端状态下向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第2对焦透镜组的横向倍率。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50<f1/(-f2)<5.00
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80<f1/f3<2.50
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原健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