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以及旋转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8860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2: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马达以及旋转设备。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具备:换向器,设置于旋转轴;电刷,与换向器接触;托架,具有与电刷对置的壁面;以及变形部,与电刷和壁面接触。托架具备设置于比变形部靠换向器侧的突出部。突出部从壁面朝向电刷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马达以及旋转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马达以及旋转设备。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如下马达:设置固定于电刷的弯曲部分和刷架的使电刷的振动降低的阻尼部件,来提高静音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2619号公报然而,在上述马达中,例如由于电刷的振动,阻尼部件向马达的旋转轴侧,即与换向器接触的电刷的末端侧移动,存在妨碍电刷与换向器的电接触的担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以上述为课题的一个例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静音性,并且提高电刷与换向器的电接触的马达以及旋转设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马达具备:换向器,设置于旋转轴;电刷,与换向器接触;托架,具有与电刷对置的壁面;以及变形部,与电刷和壁面接触。托架具备设置于比变形部靠换向器侧的突出部。突出部从壁面朝向电刷突出。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设备的俯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设备的仰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设备的取下第一壳体后的立体图。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设备的取下第一壳体后的俯视图。图5是马达的立体图。图6是马达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从框架侧观察托架的主视图。图8是托架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从框架侧观察托架的主视图。图10是从框架侧观察托架的立体图。图11是图9的XI-XI截面的示意图。图1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托架主体部的立体图。图1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托架的立体图。图1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主视图。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马达的立体图。图16是图14的XIV-XIV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以及旋转设备进行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设置于旋转设备。此外,马达以及旋转设备的用途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另外,需要注意附图是示意性的,各要素的尺寸的关系、各要素的比率等有时与现实不同。另外,在附图的相互之间,有时也包含相互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参照图1~图4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设备1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设备1的俯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设备1的仰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设备1的取下第一壳体2A后的立体图。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设备1的取下第一壳体2A后的俯视图。旋转设备1例如能够优选用作车辆用的空调系统等中使用的致动器,能够对用于控制风量等的百叶窗的转动动作进行控制。旋转设备1具备壳体2、马达3、齿轮组4(齿轮机构)以及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5。壳体2具备第一壳体2A和第二壳体2B。壳体2收容马达3、齿轮组4以及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5。第一壳体2A具备成为壳体2的顶面部的第一面部20和设置于第一面部20的外周部的第一侧壁部21。在第一壳体2A以与第一面部20对置的方式形成有被第一侧壁部21包围的开口部(未图示)。另外,在第一壳体2A的第一侧壁部21形成有供外部连接器(未图示)插入的第一插入部22。第二壳体2B具备成为壳体2的底面部的第二面部23和设置于第二面部23的外周部的第二侧壁部24。在第二壳体2B以与第二面部23对置的方式形成有被第二侧壁部24包围的开口部25。另外,在第二壳体2B的第二侧壁部24形成有供外部连接器(未图示)插入的第二插入部26。壳体2在使第一壳体2A的开口部与第二壳体2B的开口部25对接的状态下,将第一壳体2A和第二壳体2B连结而构成。第一插入部22与第二插入部26连结,而构成将外部连接器收容的连接器。此外,壳体2由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ABS等树脂材料形成。另外,在第一壳体2A,在第一侧壁部21的外周部一体地形成有向第二壳体2B侧延伸的多个卡合部200。而且,在卡合部200设置有卡合凹部201。另一方面,在第二壳体2B,在第二侧壁部24一体地形成有与第一壳体2A的多个卡合部200分别对应的多个突起202(以下,称为卡合突起202)。卡合突起202与卡合部200的卡合凹部201卡合。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2A设置卡合部200,在第二壳体2B设置卡合突起202,但也可以在第二壳体2B设置卡合部,在第一壳体2A设置卡合突起。另外,在第一壳体2A及第二壳体2B的一侧边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片210(以下,称为接合片210)。在接合片210设置有供规定的紧固件(未图示)插通的连结孔211,第一壳体2A和第二壳体2B经由四个连结孔211通过规定的紧固件牢固地连结。另外,在第一壳体2A,例如具有能够供螺栓、螺钉等紧固件(未图示)插通的第一贯通孔220的圆筒状的突出部221从第一面部20突出地形成。而且,在第二壳体2B设置有供突出部221嵌合的第二贯通孔222。马达3可以是步进电机、无刷马达等公知的马达,但在图示的例子中为DC马达,在马达3的旋转轴311安装有齿轮组4所包含的蜗杆40。经由设置于由第一壳体2A的第一插入部22和第二壳体2B的第二插入部26构成的插入口27的连接端子8、以及柔性基板7,从外部连接器向马达3供给电力。马达3的结构在后面叙述。齿轮组4具备蜗杆40、第一传动齿轮41、第二传动齿轮42以及输出齿轮43(旋转体)。蜗杆40与马达3的旋转轴311一起旋转。蜗杆40的与马达3相反侧的顶部40a被第二壳体2B旋转自如地支承。蜗杆40的旋转被传递给第一传动齿轮41的斜齿轮41a,并且经由与斜齿轮41a设置于同轴上的与斜齿轮41a相比相对小径的小径齿轮41b被传递给第二传动齿轮42。然后,第二传动齿轮42的旋转被传递给输出齿轮43。另外,输出齿轮43与输出轴44连接。马达3的旋转以规定的减速比被减速,从输出轴44向外部输出。为了控制输出齿轮43的旋转角,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5检测输出齿轮43的旋转角。接下来,参照图5及图6对马达3进行说明。图5是马达3的立体图。图6是马达3的分解立体图。马达3具备框架30、多个磁铁(未图示)、电枢31以及托架32。框架30具备底部300和沿着底部300的周缘设置的筒部(以下,称为侧壁部)301。在底部300形成有在旋转轴方向上向外侧突出的轴承部303。在轴承部303形成有将电枢31的旋转轴311(马达3的旋转轴311)向外部导出的孔部302。此外,在轴承部303的内部设置有将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未图示)。侧壁部301形成为覆盖电枢31的外周。另外,在侧壁部301,在与底部300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开口部304。在侧壁部301的与电枢31对置的内壁面(未图示),与电枢31分离地配置有多个磁铁。电枢31具备芯体310、卷绕于芯体310的多个磁极310a的线圈(未图示)、固定于芯体310的旋转轴311、以及换向器312。芯体310通过沿着旋转轴311的轴向层叠多个金属板而构成。作为金属板,例如可列举电磁钢板。旋转轴311以贯通芯体310的方式配置于芯体3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其中,具备:/n换向器,设置于旋转轴;/n电刷,与所述换向器接触;/n托架,具有与所述电刷对置的壁面;以及/n变形部,接触于所述电刷和所述壁面,/n所述托架具备设置于比所述变形部靠所述换向器侧的突出部,/n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壁面朝向所述电刷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90116 JP 2019-0052111.一种马达,其中,具备:
换向器,设置于旋转轴;
电刷,与所述换向器接触;
托架,具有与所述电刷对置的壁面;以及
变形部,接触于所述电刷和所述壁面,
所述托架具备设置于比所述变形部靠所述换向器侧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壁面朝向所述电刷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径向上,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变形部的所述换向器侧的端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与所述变形部接触的壁面的一部分设置有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所述凹部所具有的两个端部中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所述托架的开口部,另一方的端部形成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凹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位于所述壁面的一部分的中间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变形部具备:
第一树脂部,与所述壁面接触;和
第二树脂部,设置在所述电刷与所述第一树脂部之间,且比所述第一树脂部硬,
所述第二树脂部的所述换向器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树脂部的所述换向器侧的端部靠所述换向器侧,
所述突出部位于比所述第一树脂部的所述换向器侧的端部靠所述换向器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变形部具备:
第一变形部,设置在所述托架的与所述电刷对置的第一壁面和所述电刷之间;和
第二变形部,设置在所述托架的与所述第一壁面对置的第二壁面和所述电刷之间,
所述托架具备:
第一突出部,从所述第一壁面朝向所述电刷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林晃一郎音伯拉
申请(专利权)人: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