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8202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取泥器,包括连接管和储泥管,所述连接管的底端与所述储泥管的顶端同轴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储泥管的管径大于所述连接管的管径,所述储泥管的底端沿径向固定设有堵泥片心轴,所述堵泥片心轴上对称铰接两个半圆形的堵泥片,所述堵泥片的弧形外缘与所述储泥管的底端内缘间隙配合,所述连接管的数量为一个或若干个,当所述连接管的数量为若干个时,若干个所述连接管沿轴向依次同轴可拆卸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调整所述连接管的使用数量,使取泥器的长度可调,可满足在不同水位深度情况下的取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取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下底泥采样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取泥器。
技术介绍
在对河道、湖泊等水生态系统进行底泥取样的过程中,传统的取泥工具(通常长度固定)难以适应不同水位深浅情况下的取泥,当水位较深时,无法取到目标深度的底泥。另外,传统的取泥工具的取泥端通常采用底部开口且侧面封闭的结构,在取到底泥后无法观察和了解底泥厚度及泥层分布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泥器,其结构简单、长度可调,可满足在不同水位深度情况下的取泥。本技术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取泥器,包括连接管和储泥管,所述连接管的底端与所述储泥管的顶端同轴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储泥管的管径大于所述连接管的管径,所述储泥管的底端沿径向固定设有堵泥片心轴,所述堵泥片心轴上对称铰接用于封堵储泥管口的两个半圆形的堵泥片,所述堵泥片的弧形外缘与所述储泥管的底端内缘间隙配合。所述连接管和所述储泥管优选采用304不锈钢管,耐腐蚀性强,不易腐蚀生锈。优选的,所述连接管是整根的连接管或者由若干连接管段依次同轴连接而成,所述连接管段之间的同轴连接方式为可拆卸固定连接,位于最下方的所述连接管段的底端与所述储泥管的顶端可拆卸固定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管段之间的可拆卸固定连接方式与位于最下方的所述连接管段与所述储泥管之间的可拆卸固定连接方式相同。优选的,所述可拆卸固定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方便组装和拆卸。优选的,位于最上方的所述连接管的顶端固定设有把手,便于所述取泥器的下推和上拉。r>进一步的,所述把手为垂直焊接在位于最上方的所述连接管的顶端的304不锈钢管。优选的,所述储泥管的侧壁上沿轴向开设有观察口,所述观察口设有观察口盖,所述观察口盖的一侧边缘与所述观察口的对应侧边缘铰接,所述观察口盖的另一侧边缘与所述观察口的对应侧边缘之间设有锁紧结构。所述锁紧结构可以为卡扣结构或挂钩结构。所述锁紧结构的数量可以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锁紧结构沿所述观察口盖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优选的,所述储泥管的上部设有内外贯穿的排水孔,用于取泥时,所述储泥管内部的排水。所述排水孔通常设于所述观察口的上方。所述排水孔的数量可以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排水孔可以沿所述储泥管的同一高度的周向均匀分布。优选的,所述储泥管的所述观察口所处部位的内部沿所述储泥管的径向设有支撑筋,防止在使用过程中所述储泥管损坏变形。所述支撑筋的数量可以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支撑筋沿所述观察口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以提高支撑强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调整所述连接管的使用数量,使取泥器的长度可调,可满足在不同水位深度情况下的取泥。2、本技术的所述堵泥片的设置,当将所述储泥管插入水下底泥时,所述堵泥片向所述储泥管内转动,不影响底泥进入所述储泥管,当从水下拉出所述储泥管时,所述堵泥片复位,可防止底泥从所述储泥管的底部脱落。3、本技术的所述观察口的设置,既便于从所述储泥管内取出底泥,又便于观察了解底泥厚度和泥层分布情况。4、本技术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操作简便、成本低,使用完毕后,可以拆分成多段,便于携带和收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当观察口盖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所述储泥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取泥器,包括连接管1和储泥管2,所述连接管和所述储泥管优选采用304不锈钢管,所述连接管的底端与所述储泥管的顶端同轴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储泥管(除连接端以外的主体部分)的管径大于所述连接管的管径(例如,所述连接管为DN40的304不锈钢管,所述储泥管为DN63的304不锈钢管),所述储泥管的底端沿径向固定设有堵泥片心轴,所述堵泥片心轴过储泥管的轴线且与该轴线垂直,两端通常可以焊接在储泥管的管壁上或以其他方式固定连接所述储泥管,所述堵泥片心轴的材质为不锈钢,通常焊接在所述储泥管的底端,所述堵泥片心轴上对称铰接两个半圆形的堵泥片3,所述堵泥片的直边侧(平直外缘)铰接在所述堵泥片心轴上,所述堵泥片的弧形外缘与所述储泥管的底端内缘间隙配合,所述堵泥片采用304不锈钢材质。所述堵泥片优选只能向所述储泥管的内部转动,而不能向所述储泥管的外部转动,例如所述堵泥片与所述堵泥片心轴采用90°铰接的方式,或者所述储泥管的底端设有径向向内延伸的堵泥片限位凸缘,挡在堵泥片在垂直于储泥管轴线状态时的弧形外缘外侧(下方),由此限定堵泥片只能向内(向上)翻转而不能向下(向外)翻转。所述限位凸缘可以呈半圆状的环形,挡住堵泥片与储泥管内壁之间的径向间隙,且挡在堵泥片的弧形外缘的外侧(下方),其径向宽度只要有效地挡住堵泥片向外翻转即可,无需过宽,以减小对底泥进入储泥管的阻碍,根据需要,也可以将限位凸缘设置成一个或多个小凸缘。当将所述储泥管插入水下底泥时,所述堵泥片能够在下方底泥的作用下向所述储泥管内转动,不影响底泥进入所述储泥管,当拉出所述储泥管时,所述堵泥片复位并不能向所述储泥管外转动,防止底泥从所述储泥管的底部脱落。可以在所述储泥管的主体部分的底端设有可拆卸短节(短管),所述可拆卸短节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旋接)或其他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连接在所述储泥管的主体部分上,所述堵泥片心轴(以及限位凸缘,如果有的话)设置在所述可拆卸短节上,以便于在需要时将可拆卸短节拆下来清洗,或者适应于某些不需要使用堵泥片的场合下使用。所述连接管可以是整根的连接管,也可以由若干连接管段(独立管体)依次连接而成,可以采用旋接或其他任意适宜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实现若干连接管段的同轴固定连接,通常各所述连接管段的主体部分的管径(内外径)相同,优选采用相同的构造和尺寸,顶端和底端设有相互配套的连接结构(例如,内螺纹和外螺纹),若干个所述连接管段沿轴向依次同轴可拆卸固定连接,位于最下方的所述连接管段的底端与所述储泥管的顶端可拆卸固定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管段之间的可拆卸固定连接方式和位于最下方的所述连接管段与所述储泥管之间的可拆卸固定连接方式相同,以使任意的所述连接管段的位置可以随意调换,任意的所述连接管段均能与所述储泥管连接。所述可拆卸固定连接方式优选为螺纹连接,方便组装和拆卸。例如,所述储泥管的顶端设有外螺纹,所述连接管的底端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连接管的顶端设有与所述储泥管的顶端的外螺纹相同的外螺纹。所述连接管和所述储泥管的长度均可以为1.2m,所述连接管的数量通常为5个,全部的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储泥管依次连接后,取泥器的总长度可达7.2m,可以满足对大部分不同水深的河道或湖泊的底泥进行取样,取泥的深度最深可达1.1m,如果河道或湖泊的水位较深,取泥器的长度不够,可以再增加所述连接管的数量。取泥工作通常一名操作人员即可完成。位于最上方的所述连接管的顶端优选固定设有把手4,便于所述取泥器的下推和上拉。所述把手可以为垂直焊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管和储泥管,所述连接管的底端与所述储泥管的顶端同轴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储泥管的管径大于所述连接管的管径,所述储泥管的底端沿径向固定设有堵泥片心轴,所述堵泥片心轴上对称铰接用于封堵储泥管口的两个半圆形的堵泥片,所述堵泥片的弧形外缘与所述储泥管的底端内缘间隙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管和储泥管,所述连接管的底端与所述储泥管的顶端同轴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储泥管的管径大于所述连接管的管径,所述储泥管的底端沿径向固定设有堵泥片心轴,所述堵泥片心轴上对称铰接用于封堵储泥管口的两个半圆形的堵泥片,所述堵泥片的弧形外缘与所述储泥管的底端内缘间隙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是整根的连接管或者由若干连接管段依次同轴连接而成,所述连接管段之间的同轴连接方式为可拆卸固定连接,位于最下方的所述连接管段的底端与所述储泥管的顶端可拆卸固定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管段之间的可拆卸固定连接方式与位于最下方的所述连接管段与所述储泥管之间的可拆卸固定连接方式相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固定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泥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最上方的所述连接管的顶端固定设有把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豪张志彬张关超姚国帅朱凯程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金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