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热效果好的热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8072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2: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传热效果好的热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的管壁上均设置有毛细结构层,蒸发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厚度从靠近绝热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绝热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厚度从靠近蒸发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冷凝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厚度等于绝热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最小厚度,蒸发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最小厚度等于绝热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最大厚度;冷凝段的端部设有导冷片和半导体制冷片,导冷片和半导体制冷片相邻而设,导冷片与管体的内腔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加快热导管中工作介质的回流速度及冷凝速度,极大地提高了该热导管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传热效果好的热导管
本技术涉及热导管
,具体为一种传热效果好的热导管。
技术介绍
热导管因其具有较高传热量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具较大发热量的电子元件中。该热导管工作时,利用管体内部填充的低沸点工作介质在蒸发段吸收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后蒸发汽化,蒸汽带着热量运动至冷凝段,并在冷凝段液化凝结将热量释放出去,从而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该液化后的工作介质在导热管内壁毛细结构的作用下回流至蒸发段,继续蒸发汽化及液化凝结,使工作介质在热导管内部循环运动,将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源源不断的散发出去。因此,在循环散热过程中,工作介质的回流速度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如何加快工作介质的回流速度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热效果好的热导管,加快热导管中工作介质的回流速度及冷凝速度,极大地提高了该热导管的散热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传热效果好的热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所述绝热段位于所述蒸发段与冷凝段之间,所述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的管壁上均设置有毛细结构层,所述蒸发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厚度从靠近所述绝热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绝热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厚度从靠近所述蒸发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冷凝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厚度等于所述绝热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最小厚度,所述蒸发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最小厚度等于所述绝热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最大厚度;所述冷凝段的端部设有导冷片和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导冷片和半导体制冷片相邻而设,所述导冷片与所述管体的内腔相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绝热段和冷凝段的内径相同,所述蒸发段的内径从靠近所述绝热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段的最大内径与所述绝热段的内径相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热段的管壁与毛细结构层之间设有真空隔热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段管壁的外壁上设有环状凹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段的管壁为金属材质。本技术的传热效果好的热导管,利用蒸发段的渐变内径以及三段不同的毛细结构层厚度,强化蒸发段上毛细结构层的毛细管力,从而加快热导管中工作介质的回流速度,同时利用导冷片和半导体制冷片加快冷凝速度,二者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该热导管的散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传热效果好的热导管的结构示意图;10、管体;11、蒸发段;12、绝热段;121、真空隔热层;13、冷凝段;131、环状凹槽;132、导冷片;133、半导体制冷片;21、第一毛细结构层;22、第二毛细结构层;23、第三毛细结构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传热效果好的热导管的结构示意图,该传热效果好的热导管包括管体10,所述管体10包括蒸发段11、绝热段12和冷凝段13,所述绝热段12位于所述蒸发段11与冷凝段13之间,绝热段12和冷凝段13的内径相同,所述蒸发段11的内径从靠近所述绝热段12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其中,所述蒸发段11的最大内径与所述绝热段12的内径相同。蒸发段11的内径从靠近所述绝热段12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使毛细管力从靠近所述绝热段12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从而使工作介质回流到蒸发段11的速度更快。所述蒸发段11、绝热段12和冷凝段13的管壁上均设置有毛细结构层,所述蒸发段11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为第一毛细结构层21,该第一毛细结构层21的厚度从靠近所述绝热段12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绝热段12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为第二毛细结构层22,该第二毛细结构层22的厚度从靠近所述蒸发段11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冷凝段13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为第三毛细结构层23,该第三毛细结构层23的厚度等于所述绝热段12管壁上的第二毛细结构层22的最小厚度,所述蒸发段11管壁上的第一毛细结构层21的最小厚度等于所述绝热段12管壁上的第二毛细结构层22的最大厚度。第一毛细结构层21、第二毛细结构层22和第三毛细结构层23的厚度逐渐减小,使毛细管力从靠近所述绝热段12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从而使工作介质回流到蒸发段11的速度更快。具体的,所述冷凝段13的端部设有导冷片132和半导体制冷片133,所述导冷片132和半导体制冷片133相邻而设,所述导冷片132与所述管体10的内腔相接,用于将管内和第三毛细结构层23内的工作介质中的热量传递到管外,提高散热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段13管壁的外壁上设有环状凹槽131,所述冷凝段13的管壁为金属材质,第三毛细结构层23中的热量可通过金属管壁传递至界外,环状凹槽131的设置可增大散热面积,减少金属管壁中热量的传递距离,还可用于与曲面散热片等卡合连接提高散热速度。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热段12的管壁与第二毛细结构层22之间设有真空隔热层121,减少绝热段12的热量损耗,避免使热导管中的热量发散到非指定的位置。本技术的传热效果好的热导管,利用蒸发段11的渐变内径以及三段不同的毛细结构层厚度,强化蒸发段11上毛细结构层的毛细管力,从而加快热导管中工作介质的回流速度,同时环状凹槽131、导冷片132和半导体制冷片133加快冷凝速度,二者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该热导管的散热效率。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若干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应当理解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技术构想范围的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些都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热效果好的热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所述绝热段位于所述蒸发段与冷凝段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的管壁上均设置有毛细结构层,所述蒸发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厚度从靠近所述绝热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绝热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厚度从靠近所述蒸发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冷凝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厚度等于所述绝热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最小厚度,所述蒸发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最小厚度等于所述绝热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最大厚度;/n所述冷凝段的端部设有导冷片和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导冷片和半导体制冷片相邻而设,所述导冷片与所述管体的内腔相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热效果好的热导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所述绝热段位于所述蒸发段与冷凝段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的管壁上均设置有毛细结构层,所述蒸发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厚度从靠近所述绝热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绝热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厚度从靠近所述蒸发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冷凝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厚度等于所述绝热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最小厚度,所述蒸发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最小厚度等于所述绝热段管壁上的毛细结构层的最大厚度;
所述冷凝段的端部设有导冷片和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导冷片和半导体制冷片相邻而设,所述导冷片与所述管体的内腔相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文斌何晓燕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桐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