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热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9276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热导管,包括管体和管体安装座,所述管体包括蒸发段、冷凝段和安装段,所述蒸发段位于所述冷凝段和安装段之间,所述蒸发段与冷凝段相连通,所述安装段与所述管体安装座相适配;所述蒸发段内设有第一毛细结构层,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层的厚度从靠近所述冷凝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冷凝段内设有第二毛细结构层和水浴腔,所述水浴腔围绕设置在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层上,所述冷凝段的端部还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所述水浴腔连通,所述水浴腔中装有冷却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工作介质的回流速度快,除了传统的接触散热外,还可通过安装段与管体安装座锁紧的方式,将热导管悬在腔内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热导管
本技术涉及热导管
,具体为一种复合热导管。
技术介绍
热导管因其具有较高传热量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具较大发热量的电子元件中。该热导管工作时,利用管体内部填充的低沸点工作介质在蒸发段吸收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后蒸发汽化,蒸汽带着热量运动至冷凝段,并在冷凝段液化凝结将热量释放出去,从而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该液化后的工作介质在导热管内壁毛细结构的作用下回流至蒸发段,继续蒸发汽化及液化凝结,使工作介质在热导管内部循环运动,将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源源不断的散发出去。传统热导管一般通过与电子元件接触进行热传导,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元件的集成应用越来越多,常常集成为盒状器件(如电池盒)使用,此类集成器件一般只能进行腔外散热,如何利用热导管对此类集成器件进行腔内散热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热导管,工作介质的回流速度快,除了传统的接触散热外,还可通过安装段与管体安装座锁紧的方式,将热导管悬在腔内进行散热。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热导管,包括管体和管体安装座,所述管体包括蒸发段、冷凝段和安装段,所述蒸发段位于所述冷凝段和安装段之间,所述蒸发段与冷凝段相连通,所述安装段与所述管体安装座相适配;所述蒸发段内设有第一毛细结构层,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层的厚度从靠近所述冷凝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冷凝段内设有第二毛细结构层和水浴腔,所述水浴腔围绕设置在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层上,所述冷凝段的端部还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所述水浴腔连通,所述水浴腔中装有冷却液。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安装座上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上设有卡块;所述安装段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和卡块匹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内设有供所述卡块滑动的环状凹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体安装座底部设有螺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浴腔上嵌合设置有抗压套壳,所述抗压套壳的外径大于所述管体的外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压套壳为镂空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发段的内径从靠近所述冷凝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段的内径等于所述蒸发段的最大内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层与第一毛细结构层连接,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层的最小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层的厚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层的最小厚度等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层的厚度与水浴腔的厚度之和。本技术的复合热导管,工作介质的回流速度快,除了传统的接触散热外,还可通过安装段与管体安装座锁紧的方式,将热导管悬在腔内进行散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复合热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复合热导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10、管体;11、蒸发段;111、第一毛细结构层;12、冷凝段;121、第二毛细结构层;122、水浴腔;123、抗压套壳;124、进液口;125、出液口;13、安装段;131、定位槽;132、环状凹槽;20、管体安装座;21、定位柱;22、卡块;23、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复合热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该复合热导管包括管体10和管体安装座20,所述管体10包括蒸发段11、冷凝段12和安装段13,所述蒸发段11位于所述冷凝段12和安装段13之间,所述蒸发段11与冷凝段12相连通,所述安装段13与所述管体安装座20相适配。具体的,所述管体安装座20上设有定位柱21,所述定位柱21上设有卡块22;所述安装段13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21和卡块22匹配的定位槽131,所述定位槽131内设有供所述卡块22滑动的环状凹槽132,定位柱21和卡块22的截面形状与定位槽131的截面形状相同,使定位柱21和卡块22可插入定位槽131中,当定位柱21和卡块22插入定位槽131后,卡块22与环状凹槽13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此时,转动管体10即可使卡块22进入环状凹槽132,从而将管体10锁紧在管体安装座20中。较佳的,所述管体安装座20底部设有螺孔(图中未视出),在使用该热导管时,可预先利用螺栓23穿过螺孔以固定管体安装座20,该管体安装座20可固定在集成器件内,安装段13与管体安装座20锁紧以实现管体10与集成器件的固定连接。其中,所述蒸发段11的内径从靠近所述冷凝段12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即毛细管力从靠近所述冷凝段12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从而使工作介质回流到蒸发段11的速度更快;较佳的,所述冷凝段12的内径等于所述蒸发段11的最大内径。所述蒸发段11内设有第一毛细结构层111,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层111的厚度从靠近所述冷凝段12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即毛细管力从靠近所述冷凝段12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进一步提高工作介质的回流速度。所述冷凝段12内设有第二毛细结构层121和水浴腔122,较佳的,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层121与第一毛细结构层111连接,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层111的最小厚度等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层121的厚度与水浴腔122的厚度之和。具体的,所述水浴腔122围绕设置在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层121上,水浴腔122用于冷凝段12降温,第二毛细结构层121和第一毛细结构层111用于提高工作介质回流到蒸发段11的速度。所述水浴腔122上嵌合设置有抗压套壳123,所述抗压套壳123的外径大于所述管体10的外径,较佳的,所述抗压套壳123为镂空结构;所述冷凝段12的端部还设有进液口124和出液口125,所述进液口124和出液口125均与所述水浴腔122连通,所述水浴腔122中装有冷却液。在使用时,将管体安装座20固定在集成器件内或需要进行散热的其他空间内,将蒸发段11和安装段13插入腔室内,通过安装段13与管体安装座20锁紧,将蒸发段11悬在腔内进行热量吸收,还可通过夹持抗压套壳123以固定冷凝段12,使管体10更稳定;通过进液口124和出液口125循环水浴腔122中的冷却液,使冷凝段12处于低温状态,蒸发段11吸收腔内热量,使第一毛细结构层111中的工作介质汽化,气态的工作介质在冷凝段12冷却液化,被第二毛细结构层121吸收,液态的工作介质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回流到第一毛细结构层111,完成一次散热循环。本技术的复合热导管,工作介质的回流速度快,除了传统的接触散热外,还可通过安装段13与管体安装座20锁紧的方式以及夹持抗压套壳123的方式,将热导管悬在腔内进行散热;痛时利用水浴降温解决了夹持抗压套壳123导致的散热面积减小的问题。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热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和管体安装座,所述管体包括蒸发段、冷凝段和安装段,所述蒸发段位于所述冷凝段和安装段之间,所述蒸发段与冷凝段相连通,所述安装段与所述管体安装座相适配;/n所述蒸发段内设有第一毛细结构层,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层的厚度从靠近所述冷凝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冷凝段内设有第二毛细结构层和水浴腔,所述水浴腔围绕设置在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层上,所述冷凝段的端部还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所述水浴腔连通,所述水浴腔中装有冷却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热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和管体安装座,所述管体包括蒸发段、冷凝段和安装段,所述蒸发段位于所述冷凝段和安装段之间,所述蒸发段与冷凝段相连通,所述安装段与所述管体安装座相适配;
所述蒸发段内设有第一毛细结构层,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层的厚度从靠近所述冷凝段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冷凝段内设有第二毛细结构层和水浴腔,所述水浴腔围绕设置在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层上,所述冷凝段的端部还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均与所述水浴腔连通,所述水浴腔中装有冷却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安装座上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上设有卡块;所述安装段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和卡块匹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内设有供所述卡块滑动的环状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热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安装座底部设有螺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文斌何晓燕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桐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