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热应力的功率模块引线互连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68037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2:03
一种降低热应力的功率模块引线互连方法,属于功率模块封装领域。随着功率模块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碳化硅在内的新一代半导体芯片的损耗发热严重,明显降低封装使用寿命。其中,当芯片表面温度很高时,芯片与金属键合丝进行连接的位置热应力显著,连接点极易失效。本发明专利技术开发了一种提高功率模块铝丝键合寿命的方法;主要的特征是引入Cu‑Al复合金属垫片,芯片两端通过纳米银焊膏烧结分别与基板和复合金属垫片互连,增加热量导出的路径,降低芯片与键合处的温度;铝丝与铝片键合互连,避免了芯片与铝线热膨胀系数失配;最终显著降低铝丝键合处的热应力,提高可靠性和寿命。这种结构适用于各种采用铝线键合互连工艺的功率模块的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热应力的功率模块引线互连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降低热应力的功率模块引线互连方法,属于功率模块封装结构和工艺以及电子封装领域。
技术介绍
功率模块是将功率电力电子元器件通过电气互连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集成电路然后再灌封而成的模块。其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基板、芯片、互连材料以及底板;基板101与芯片103通过连接层102连接,连接层的材料可以是焊锡或者纳米银焊膏;芯片103与基板101通过铝线104连接,铝线两端的连接通过引线键合技术实现。功率模块自诞生以来就在电力电子以及交通运输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功率模块工作时,其功能的主要依靠半导体芯片实现,在半导体芯片运行既定功能的同时,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大量的热损耗,这些热量使得芯片以及芯片周围的材料处于较高温度状态。同时,由于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在较高的温度状态将会使不同器件之间互连界面产生热应力。随着功率模块工作时不断开启和关闭,功率模块会受到长期循环性的热应力的作用,不断产生并积累损伤,最终导致失效。根据热应力产生机理以及功率模块损伤机制,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功率模块中芯片温度越高,温度波动范围越大,功率模块内部结构的损伤积累就越快,功率模块的使用寿命就越短。近年来,功率半导体技术不断发展,功率模块的集成度不断上升,其功率密度也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包括碳化硅(SiC)在内的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的不断应用的当下,由于SiC的禁带宽度比Si材料更宽,其可以承受的电压更大,为充分利用SiC材料的性能,SiC功率模块设计时,功率密度明显增加,这意味着SiC器件工作温度更高,采用当前的封装工艺,其寿命将严重降低。功率模块的失效主要表现为芯片节温过高失效以及互连界面失效。目前,大部分功率模块中芯片的热量往往只能向下传递到基板然后再传递到底板进行散热,其散热效率有限。并且,功率器件之间的电气互连大多采用的是引线键合互连技术,即通过导电金属丝线互连。其中,最常用的导电金属丝线就是铝线。引线与芯片通过键合技术,以面积很小的键合点相连接。由此可见,键合点处往往是热应力集中的位置,尤其是在SiC等第三代宽紧带半导体器件应用后,其承受的热应力将更大。这意味着键合点处是功率模块内比较危险的位置,其使用寿命往往是制约功率模块寿命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提高功率模块的可靠性,延长功率模块的使用寿命,就必须解决芯片温度过高以及键合点处的热应力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研究开发了一种降低热应力的功率模块引线互连方法,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铜铝复合金属块206可以通过电阻焊或其他方式实现复合;DBC基板101与芯片103通过纳米银焊膏烧结层102连接;芯片103与复合金属块206中的铜块206-1通过纳米银焊膏烧结层205实现互连;铝线104一端与复合金属块206中的铝块206-2连接,另一端与DBC基板101连接,连接均采用超声波-压力键合技术。对比可见,本方法最主要的特征是引入Cu-Al复合金属块,使得芯片两端通过纳米银焊膏烧结分别与DBC基板和复合金属块互连,可以有效的将芯片产热导出,降低芯片的温度。同时,铝线与铝块键合互连,避免了铝线与芯片热膨胀系数不匹配的问题,并且复合金属块的存在,对热量有缓冲作用,可以降低键合点处的温度。这两点特征共同作用,可以明显降低键合点处的热应力,提高功率模块的可靠性,延长功率模块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降低热应力的功率模块引线互连方法;在芯片与引线之间增加Cu-Al复合金属块作为缓冲层;芯片两侧分别与DBC基板以及复合金属块中的铜块相连接;复合金属块中的铝块通过铝线与DBC基板相连接。所述芯片与DBC基板以及芯片与复合金属块的连接,均通过一种纳米银焊膏的低温烧结实现连接,升温速率为4-6℃/min,烧结温度为270℃-290℃,保温时间为30-35min。所述Cu-Al复合金属块,采用电阻焊或其他方法将Cu块和Al块进行复合连接;Cu块一侧与芯片上表面进行连接;Al块一侧与Al线进行引线键合,形成键合点。所述Al线,一端与Cu-Al复合金属块的Al块表面相连接,另一端与基板表面连接。此2处连接均通过压力-超声键合技术实现,键合压力为30-60gf,超声功率为1.3-1.8W。本专利技术中,芯片与DBC基板的连接以及Cu-Al复合金属块中的Cu块与芯片上表面的连接,都是通过纳米银焊膏的烧结实现,增加了芯片散热的路径,并且可以获得较高的热量传输速度,能够有效降低芯片工作时的温度;引入Cu-Al复合金属块,使得芯片向上传递更多的热量,降低芯片工作温度的同时,复合金属块的温度也比现有结构中芯片的温度要低,从而降低连接点工作温度;并且将连接点从芯片-Al线连接改为Al-Al连接,以避免热膨胀系数不匹配程度。综合上述特征与优势,本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芯片温度,减轻连接点处的热应力,有利于延长连接点的工作寿命,提高功率模块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方法,包括基板、IGBT芯片、Cu-Al复合金属块以及Al线四个部分。芯片与DBC基板的连接以及Cu-Al复合金属块中的Cu块与芯片上表面的连接,都是通过纳米银焊膏的烧结实现;纳米银烧结连接以及复合金属块的存在,可以降低芯片以及连接点的工作温度;同时,Al块与Al线连接,属于同种金属连接,没有热膨胀系数不匹配问题,从而可以降低连接点处的热应力,提高连接点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功率模块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中的方法适用于各种采用铝线键合互连工艺的Si基或者SiC等材料的功率模块的生产。附图说明为便于理解,对比现有引线键合结构和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引线键合结构,其中:图1为现有的引线键合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引线键合结构的示意图。说明书附图标记如下:图1中的标注包括:101、DBC基板;102、基板与芯片的焊膏连接层;103、芯片;104、铝线;图2中的标注包括:101、DBC基板;102、基板与芯片的焊膏连接层;103、芯片;104、铝线;205、芯片与Cu-Al复合金属块的焊膏连接层;206-1、Cu块;206-2、Al块。具体实施方式(1)将DBC基板经过清洗后通过钢网印刷焊膏,并将芯片贴至焊膏上。(2)将基板和芯片在空气中以5℃·min-1的加热速率加热到100℃,将气氛转换为4%H2+96%N2气氛,之后继续以5℃·min-1的速率加热至250℃,保温10min,期间进行气氛转换,过程为4%H2+96%N2气氛-空气-4%H2+96%N2气氛,其中空气氛围保持时间为60s-80s,然后继续加热至280℃,保温30min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实现芯片与基板的连接。(3)将准备好的铜块和铝块通过电阻焊进行焊接,焊接参数包括:焊接电流为20kA;焊接时间为800ms;焊接压力为0.1MPa。(4)将焊接后的Cu-Al复合金属块,通过与(2)中相同的工艺与芯片表面进行连接。(5)通过超声波-压力键合工艺将铝线两端分别连接在Al块表面和基板表面,键合压力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低热应力的功率模块引线互连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芯片与引线之间增加Cu-Al复合金属块作为缓冲层;芯片两侧分别与DBC基板以及复合金属块中的铜块通过纳米银焊膏烧结相连接;复合金属块中的铝块通过铝线与DBC基板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热应力的功率模块引线互连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芯片与引线之间增加Cu-Al复合金属块作为缓冲层;芯片两侧分别与DBC基板以及复合金属块中的铜块通过纳米银焊膏烧结相连接;复合金属块中的铝块通过铝线与DBC基板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半导体芯片下侧与DBC基板的连接,上侧与复合金属块连接,连接均通过纳米银焊膏烧结实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Cu-Al复合金属块,其中Cu为铜及铜合金,厚度为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云辉李潇迪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