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体,包括:左右的前侧车架(frontsideframe),在前部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前副车架(frontsubframe),结合于前侧车架,支撑悬架臂(suspensionarm);上部梁(uppermember),具有与前侧车架的前端并排且在车宽方向配置于前侧车架的外侧的前端,结合于支撑前挡风玻璃(frontglass)的前立柱(frontpillar);以及撞击筒(crashcan),配置于较前侧车架的前端及上部梁的前端更靠前方,承受从保险杠横梁(bumperbeam)输入的碰撞荷重。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包括前纵梁(frontsidemember)(前侧车架),及副车架(subframe)。在副车架安装有橡胶衬套(rubberbush),所述橡胶衬套弹性支撑从前纵梁的外侧面突出的安装销。橡胶衬套嵌合于固定于副车架的环状构件。副车架的振动由橡胶衬套吸收。在前碰撞时,安装销从橡胶衬套脱离而结合于环状构件。这样,一边抑制振动从副车架向前纵梁传递,一边在前碰撞时由副车架及前纵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体(11、11a),包括:/n左右的前侧车架(12),在前部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n前副车架(16),结合于所述前侧车架(12),支撑悬架臂;/n上部梁(13、51),具有与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并排且在车宽方向配置于所述前侧车架(12)的外侧的前端(13a),结合于支撑前挡风玻璃(14)的前立柱(15);以及/n撞击筒(19),配置于较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及所述上部梁(13、51)的前端(13a)更靠前方,承受从保险杠横梁(18)输入的碰撞荷重,且所述车体的特征在于,/n在所述上部梁(13、51),设有能够传递碰撞荷重的振动阻断部件(31、54)。/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128 JP 2020-0117031.一种车体(11、11a),包括:
左右的前侧车架(12),在前部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
前副车架(16),结合于所述前侧车架(12),支撑悬架臂;
上部梁(13、51),具有与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并排且在车宽方向配置于所述前侧车架(12)的外侧的前端(13a),结合于支撑前挡风玻璃(14)的前立柱(15);以及
撞击筒(19),配置于较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及所述上部梁(13、51)的前端(13a)更靠前方,承受从保险杠横梁(18)输入的碰撞荷重,且所述车体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梁(13、51),设有能够传递碰撞荷重的振动阻断部件(31、5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阻断部件(31)配置于所述上部梁(13)的前端(13a)的截面内,包括至少固定于相向的一对内壁的上部梁侧支撑部(31a)、以及悬浮支撑于所述上部梁侧支撑部(31a)的前侧车架侧支撑部(31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车架侧支撑部(31b)固定于连结构件(21),所述连结构件(21)结合于所述前侧车架(12)的前端(12a),且朝向所述上部梁(13)的前端(13a)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梁侧支撑部(31a)枢轴支撑于所述上部梁(13)的上壁(32a)及下壁(32b)。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梁侧支撑部(31a)包括具有螺杆贯通孔(34)且通过螺杆(35)而固定于所述上部梁(13)的圆筒体(33),所述前侧车架侧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西志允,山崎浩二,髙田忠嗣,畔津眞二,相马贵之,渡辺康哲,猿渡直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