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层复合结构的吸隔音材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5625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多层复合结构的吸隔音材料,其特征在于,用于新能源汽车内饰,依次具备:作为第一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二层的吸音层、作为第三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四层的隔音层、作为第五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六层的吸音层、作为第七层的无纺布层,所述吸隔音材料的整体厚度为30mm~50mm。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吸隔音材料由七层结构以特定顺序叠加而成,作为第一层和第七层的无纺布层可以增加吸隔音材料整体成型性,增加与车内常见的塑料零件的热焊接性能,可以方便与其它零件粘贴或者点焊成型,能够使吸隔音材料无障碍且高自由度地安装设置于车辆任何部位,改善安装适配性,同时还可以保证整体结构可封边,改善安装功能性和美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多层复合结构的吸隔音材料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层复合结构的吸隔音材料。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在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已进入新阶段,切实规范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管理,提高示范的水平和质量,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以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为例,其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比车内噪声中高频成分较多,大大降低了驾驶员的驾驶体验。为了控制新能源汽车的中高频噪声,当今汽车内饰中经常单独使用很多吸音和隔音零件运用到整车声学零件上,常见的吸音零件或材料例如有吸音棉、PU发泡等,其原理是通过纤维结构增加孔隙率,让声能在微观的纤维中进行耗散,常见的隔音零件或材料例如有EVA、EPDM等,其原理是通过增加材料密度、减少开孔来隔绝声能的穿透。由此可知,吸音与隔音的物理性质就决定了二者难以同时出现在一款材料。此外,由于适用于新能源车辆中,故而对材质的厚度、重量以及适配性等又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电动车上的重量因素非常重要,为了使整体重量得以控制不宜选取太厚太重的材质,且太厚的材质难以确保车内空间,降低美观度和体验感,较重的材质可能会增加能源消耗,而材质如果不易加工也难以复杂车辆内饰的需求。由此可知,谋求材料重量与谋求材料吸隔音效果也是一对相悖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内饰的轻薄柔软,且能兼顾吸音和隔音性能,并能根据新能源汽车特定声学要求进行定制化调整的具有多层复合结构的吸隔音材料。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多层复合结构的吸隔音材料,其特征在于,用于新能源汽车内饰,依次具备:作为第一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二层的吸音层、作为第三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四层的隔音层、作为第五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六层的吸音层、作为第七层的无纺布层,所述吸隔音材料的整体厚度为30mm~50m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吸隔音材料由七层结构以特定顺序叠加而成,作为第一层和第七层的无纺布层可以增加吸隔音材料整体成型性,增加与车内常见的塑料零件的热焊接性能,可以方便与其它零件粘贴或者点焊成型,能够使吸隔音材料无障碍且高自由度地安装设置于车辆任何部位,改善安装适配性,同时还可以保证整体结构可封边,改善安装功能性和美观性。又,作为第三层和第五层的无纺布用于隔开吸音层和隔音层使其彼此间存在间隙,根据双层板隔音原理,该具有间隙的结构可以极大增加隔音效果。又,隔音层居中,两个吸音层相对靠外,则能使吸音层更靠近声源,声波可以较为顺利进入纤维结构,大幅提高吸音效果。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吸音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与聚丙烯(PP)共混材料。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二者共混,PET能提高PP的强度、模量、耐热性及表面硬度,而PP则能提高PET的加工、冲击、耐环境应力开裂和阻隔等性能,从而能在较广泛的应用范围内均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直径为20~100μm的粗纤维,所述聚丙烯(PP)是直径为2~15μm的细纤维,所述聚丙烯(PP)通过熔喷附着于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上。根据本专利技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粗纤维,在吸音层中作为骨架而使用,其上通过熔喷附着有作为细纤维的聚丙烯(PP),由此能够通过粗细纤维的投料比例及总体厚度、密度来调整该层的吸音频段及性能。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中,作为第二层和第六层的吸音层具有不同的吸音频段。根据本专利技术,每一层均具有不同的吸音频段,在整体上提升了吸音性能。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隔音层由面密度为200g/m2~600g/m2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低频隔音性能有较好的表现。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中,作为第三层和第五层的无纺布层的厚度根据隔音需求进行调节。根据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增加吸隔音材料的隔音性能和应用性能。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中,作为第一层和第七层的无纺布的面密度为100g/m2~150g/m2,厚度为0.3mm~0.5mm。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中,作为第二层和第六层的吸音层的面密度为200g/m2~400g/m2,厚度为10mm~30mm。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中,作为第三层和第五层的无纺布的面密度为100g/m2~150g/m2,厚度为0.3mm~0.5mm。也可以是,本专利技术中,作为第四层的隔音层的面密度为200g/m2~600g/m2,厚度为10mm~20mm。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能提供一种具有多层复合结构的吸隔音材料,七层结构带来强大的声能耗损能力,从整体宏观物理结构上保证隔音性能并提升吸音性能,在新能源汽车内饰领域谋求轻便质量与优质吸隔音效果的平衡。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吸隔音材料的结构图;图2是对比本专利技术的吸隔音材料与以往车内采用的吸音棉的吸音系数测试结果;图3是对比本专利技术的吸隔音材料与以往车内采用的吸音棉的隔音量测试结果。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下述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应理解,下述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限制本专利技术。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附图标记表示同一部件,并省略重复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吸隔音材料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多层复合结构的吸隔音材料,主要但不限于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内饰,依次具备:作为第一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二层的吸音层、作为第三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四层的隔音层、作为第五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六层的吸音层、作为第七层的无纺布层。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音性能和隔音性能,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整车声学零件设计,可根据汽车特定声学要求做出定制化调整,例如根据声源频率特点对多层结构的每一层进行声学设计及调试,实现性能最优,谋求节约成本。第一层和第七层采用无纺布。无纺布成本低、质量轻且容易定型,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隔音功能,还可增加吸隔音材料整体成型性,增加与塑料零件之间的热焊接性能,此外还可保证整体结构可封边。其中,该无纺布层的厚度可根据车辆内饰需求进行变更,可完全相同或不相同,面密度优选为100g/m2~150g/m2,厚度优选为0.3mm~0.5mm。第二层和第六层为吸音层,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多层复合结构的吸隔音材料,其特征在于,用于新能源汽车内饰,/n依次具备:作为第一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二层的吸音层、作为第三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四层的隔音层、作为第五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六层的吸音层、作为第七层的无纺布层,所述吸隔音材料的整体厚度为30mm~50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多层复合结构的吸隔音材料,其特征在于,用于新能源汽车内饰,
依次具备:作为第一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二层的吸音层、作为第三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四层的隔音层、作为第五层的无纺布层、作为第六层的吸音层、作为第七层的无纺布层,所述吸隔音材料的整体厚度为30mm~5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隔音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音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与聚丙烯(PP)共混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隔音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直径为20~100μm的粗纤维,所述聚丙烯(PP)是直径为2~15μm的细纤维,所述聚丙烯(PP)通过熔喷附着于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隔音材料,其特征在于,
作为第二层和第六层的吸音层具有不同的吸音频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隔音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音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融康飞
申请(专利权)人: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