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及其成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65625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透光表皮、发光层和固定骨架,发光层包括网状层,网状层为由多个光纤和柔性丝线交错固定形成的网状结构,光纤包括光纤芯和包裹在所述光纤芯外部的避光保护层,避光保护层上设有裸露出光纤芯的图案。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的成型方法,包括将光纤和柔性丝线编织成网状层;对网状层进行热熔,形成设计所需的图案;依次连接固定透光表皮、发光层、柔性垫层和固定骨架。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减少了结构的层数和透光介质层数,提高了透光率。固定骨架可采用不透光材料,从而减少透光饰件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及其成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内饰
,具体地指一种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及其成型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内饰门护板上使用的氛围灯/图案装饰方案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态的图案显示,采用喷涂油漆或者膜片等印刻在硬质的装饰表面。一种是动态图案:通过膜片印刻在装饰件的背面,在装饰件的背面有光源,通过控制器控制发出不同颜色面光源,照射在装饰件上,穿过图案显现在装饰件外表面。从而显现不同的图案层。目前装饰件也分为两种:一种为硬质的PC塑件,一种为表皮材料。本专利技术目前采用的的就是表皮材料。中国专利CN109398258A公开了一种可透光饰件,通过在透光表皮层背后印刷多层的油漆,每一层的油漆中设计空白区为图案层,油漆设定为仅限某一种光源能够被阻挡,其余颜色光均可完全穿过。表皮层包覆在PC等硬质透光材料上,在PC等硬质等材料背后附加PCB板组成的面光源,通过控制器控制面光源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源,穿透油漆层,被其中某一层油漆阻挡,仅显示该层油漆的空白区域的图案。该技术方案能够显示的图案颜色比较单一,同一个位置的图案不能显现出不同的颜色;要求图案的区域不能够重叠,要求具有间隔;且透光结构较为复杂,重叠层数较多,占用空间较大。中国专利CN211372055U公开了一种透光灯饰结构,底层为一种能够散发光线的导光板,光源之上布置透光灯罩,灯罩的正面或者背面上设置能够阻挡部分光源的图案层,透光表皮层布置在透光灯罩之上,透光灯罩与导光板之间采用容置槽配合形式相紧固连接。该技术方案透光结构较为复杂,重叠层数较多,占用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及其成型方法该结构和成型方法减少了透光介质的层数,结构简化的同时提高了发光表皮的透光率,降低了材料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透光表皮、发光层和固定骨架,所述发光层包括网状层,所述网状层为由多个光纤和柔性丝线交错固定形成的网状结构,所述光纤包括光纤芯和包裹在所述光纤芯外部的避光保护层,所述避光保护层上设有裸露出光纤芯的图案。进一步地,所述避光保护层的熔点小于光纤芯和柔性丝线。进一步地,所述网状层为多个并排的光纤和多个并排的柔性丝线之间通过编织固定形成的网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层还包括固定在光纤一端的避光封堵层。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层还包括与多个光纤另一端连接的聚拢接头,所述聚拢接头连接有控制开关。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层与所述固定骨架之间还设有柔性垫层。进一步地,所述光纤芯的直径小于150μm,相邻光纤之间的距离小于100μm。进一步地,所述柔性丝线直径小于120μm,其抗拉强度大于100KPa。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上述所述的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的成型方法,包括:将光纤和柔性丝线交错编织成网状层,在光纤的的两端分别安装避光封堵层和聚拢接头,形成发光层;对网状层进行加热,控制加热温度大于蔽光保护层的熔点且小于光纤芯和柔性丝线的熔点,使避光保护层融化的部位形成设计所需的图案;将发光层热压粘接在透光表皮的背面,然后一起固定在固定骨架上,将聚拢接头连接至控制开关。进一步地,在将发光层热压粘接在透光表皮的背面之后,先在固定骨架外侧或透光表皮的背面安装柔性垫层。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减少结构层数和成本,提高透光率。本专利技术将光纤通过通过机械编织的方式,形成网状层以及发光层,将发光层通过机械压合或者粘接布置透光表皮的背面,最后与车身上的固定骨架进行固定,该固定骨架为硬质的塑料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相较于其他的透光饰件,该结构减少了结构的层数,光源层直接置于透光表皮的背后,减少透光介质层数,提高了透光率。对于骨架层的选取也减少了限制,可采用不透光材料,从而减少透光饰件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多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发光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网状层结构示意图。图4为光纤结构示意图。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光纤1、光纤芯1.1、蔽光保护层1.2、柔性丝线2、网状层3、避光封堵层4、聚拢接头5、发光层6、透光表皮8、固定骨架9、柔性垫层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具体实施方式用于对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了解本权利要求书。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面具体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做出的包含有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书技术方案而不同于下列具体实施方式的也是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4所示,一种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透光表皮8、发光层6、柔性垫层和固定骨架9,发光层6包括网状层3,网状层3为网状层3为多个并排的光纤1和多个并排的柔性丝线2之间通过编织固定形成的网状结构,光纤1包括光纤芯1.1和包裹在光纤芯1.1外部的避光保护层1.2,避光保护层1.2上设有裸露出光纤芯1.1的图案,避光保护层1.2采用完全不透光的氟树脂,能够完全封闭光纤芯的光线。该结构减少了结构的层数,光源层直接置于透光表皮的背后,减少透光介质层数,提高了透光率。上述技术方案中,避光保护层1.2的熔点小于光纤芯1.1和柔性丝线2。这样,在对发光层进行红外照射时,只需将照射温度控制在大于避光保护层1.2的熔点且小于光纤芯1.1和柔性丝线2的熔点即可融化避光保护层1.2,从而根据设计的图案形状对避光保护层进行照射,使得裸露出光纤芯部位的图案为设计图案,这样当光纤芯通电之后,只会显示出设计的图案。上述技术方案中,发光层6还包括固定在光纤1一端的避光封堵层4,避光封堵层4为黑色不透光的熟料薄膜结构,可以将光纤的一端包裹起来,形成堵头结构,或者采用喷漆的方式封堵,从而避免漏光以及光源损失。发光层6还包括与多个光纤1另一端连接的聚拢接头5,聚拢接头5连接有控制开关,通过控制开关控制光纤芯的通电。这一端的光纤1预留出L1的长度不进行编织,按照宽度L2进行一次聚拢,然后连接到聚拢接头5。优选地,L1大于50mm,L2的取值范围在80~120mm之间。作为另一优选的方案,当光纤芯的光通量较小时,光纤1的两端均预留出L1的长度,并均进行聚拢后连接到两端的聚拢接头,这样两端均可以连接到光源,从而提高光纤侧壁的发光亮度。上述技术方案中,透光表皮8的厚度小于0.8mm,表皮的正面为选取造型的纹理式样,表皮的背面为光整表面,透光表皮的透光率要求大于85%,在背后无光源的情况下,表皮显示的是正面的纹理及颜色,在背后有光源时,表皮上显示的就是背后光源的颜色以及图案,透光表皮为透光织物或者透光薄膜。上述技术方案中,光纤芯1.1的直径小于150μm,保证其质地柔软能够随意的扭曲变形而不受影响,相邻光纤1之间的距离小于100μm,确保每一根并排的光纤的排列紧密。上述技术方案中,柔性丝线直径小于120μm,这样,柔性丝线不会使得光纤芯发出的光被柔性丝线遮挡后形成条形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透光表皮(8)、发光层(6)和固定骨架(9),所述发光层(6)包括网状层(3),所述网状层(3)为由多个光纤(1)和柔性丝线(2)交错固定形成的网状结构,所述光纤(1)包括光纤芯(1.1)和包裹在所述光纤芯(1.1)外部的避光保护层(1.2),所述避光保护层(1.2)上设有裸露出光纤芯(1.1)的图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透光表皮(8)、发光层(6)和固定骨架(9),所述发光层(6)包括网状层(3),所述网状层(3)为由多个光纤(1)和柔性丝线(2)交错固定形成的网状结构,所述光纤(1)包括光纤芯(1.1)和包裹在所述光纤芯(1.1)外部的避光保护层(1.2),所述避光保护层(1.2)上设有裸露出光纤芯(1.1)的图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光保护层(1.2)的熔点小于光纤芯(1.1)和柔性丝线(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层(3)为多个并排的光纤(1)和多个并排的柔性丝线(2)之间通过编织固定形成的网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6)还包括固定在光纤(1)一端的避光封堵层(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6)还包括与多个光纤(1)另一端连接的聚拢接头(5),所述聚拢接头(5)连接有控制开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内饰发光表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佩王鹏占玉霞何娅平李艳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