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刺固定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5232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穿刺固定裤,包括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在中部固定连接形成K型结构,所述第一固定带通过将两端连接从而环形固定在患者腰部位置,所述第二固定带通过将两端连接从而环形固定在患者大腿位置,所述第二固定带内侧固定设置有压迫气囊,所述压迫气囊对应患者大腿根部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在患者上相对位置的固定并对所述压迫气囊进行充气加压,从而可对患者大腿根部的穿刺点进行充气加压止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穿刺固定裤
本技术涉及医疗固定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穿刺固定裤。
技术介绍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随着现代神经外科学的发展,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由于创伤小、成功率高和恢复快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临床上常经股动脉插管,于右股动脉予以穿刺操作,于腹股沟韧带下面两厘米股动脉搏动较为明显部位,采取5mL1%利多卡因实行局部浸润麻醉处理,以Seldinger技术实行穿刺操作将动脉鞘送入,于透视下,开展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血管状况,采取血管造影机开展造影检查,但神经介入术后并发症常常困扰着我们,尤其以股动脉穿刺出血最为常见。按出血部位及形态,股动脉穿刺处出血可分为皮下渗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和腹膜后出血,其发生率可高达4.5%,出血直径<10mm定义为渗血,出血直径≥10mm且局部隆起定义为皮下血肿,血肿直径>50mm定义为严重出血。假性动脉瘤是指拔鞘后股动脉由于破裂口形成,血液由此往返于血管内外,血管外的血液被周围纤维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随心脏收缩出现膨胀性搏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并听到收缩期杂音,腹膜后血肿是指股动脉拔鞘后,患者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下肢麻木或疼痛,伴或不伴休克症状,经下腹部CT证实腹膜后出血;有研究显示,患者的凝血功能、肥胖、手术时间的长短、术中收缩压、不同直径的血管鞘均可影响术后出血的时间。为预防患者出现术后穿刺点出血,国内主要采用传统手指压迫、压迫器压迫、血管缝合器缝合止血三种方法,目前常规给予人工压迫止血后加压包扎方式止血,手工压迫止血法其方法是:手工压迫方法止血后使用纱布绷带进行加压包扎、1kg盐袋压迫,并要求患者卧床及术侧肢体制动24h,盐袋压迫6小时,其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不足:①手工压迫耗时耗力;②压迫力量及时间长短因根据医生临床经验主观判断可存在不同;③纱布绷带因具有操作方便,松紧适宜,透气性能好,抗过敏及压迫力度均衡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经导管介入治疗,但对于绷带缠绕处皮肤仍有一定的不良影响。④由于止血时间和下肢制动时间较长,患者易出现盐袋移位,压迫止血效果不理想,腰背部疼痛、排便困难、皮下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为了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使用血管缝合器止血,但由于价格较昂贵,限制了其使用。鉴于上述缺陷,本技术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穿刺固定裤,包括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在中部固定连接形成K型结构,所述第一固定带通过将两端连接从而环形固定在患者腰部位置,所述第二固定带通过将两端连接从而环形固定在患者大腿位置,所述第二固定带内侧固定设置有压迫气囊,所述压迫气囊对应患者大腿根部位置。较佳的,所述穿刺固定裤还设置有充气囊,所述充气囊和所述压迫气囊连通。较佳的,所述第一固定带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毛面和第一勾面,所述第一毛面和所述第一勾面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带的内外两侧,所述第一毛面和所述第一勾面可拆卸连接。较佳的,所述第二固定带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毛面和第二勾面,所述第二毛面和所述第二勾面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带的内外两侧,所述第二毛面和所述第二勾面可拆卸连接。较佳的,所述第一毛面、所述第一勾面、所述第二毛面和所述第二勾面均设置为长条状。较佳的,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的内侧采用弹性面料设置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的外侧采用无弹性面料设置。较佳的,所述第二固定带内侧还设置有调节气囊,所述调节气囊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带中部,所述压迫气囊设置在所述调节气囊一侧。较佳的,所述调节气囊设置为条状结构,且所述调节气囊中部设置有多个分隔条,所述分隔条将所述调节气囊分隔为多个块状单元,且各所述块状单元均连通。较佳的,所述分隔条为所述调节气囊内壁连接形成,所述分隔条为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带延伸方向的直线型。较佳的,所述充气囊通过充气管和所述调节气囊连通,所述调节气囊和所述压迫气囊连通。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在患者上相对位置的固定并对所述压迫气囊进行充气加压,从而可对患者大腿根部的穿刺点进行充气加压止血。附图说明图1为所述穿刺固定裤的展开状态结构视图;图2为所述穿刺固定裤的固定状态结构视图。图中数字表示:1-第一固定带;2-第二固定带;3-压迫气囊;4-充气囊;5-调节气囊;6-充气管;7-气压表;11-第一毛面;12-第一勾面;21-第二毛面;22-第二勾面;51-分隔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图1为所述穿刺固定裤的展开状态结构视图;图2为所述穿刺固定裤的固定状态结构视图;本技术所述穿刺固定裤包括第一固定带1和第二固定带2,所述第一固定带1和所述第二固定带2在中部固定连接,从而形成K型结构,所述第一固定带1通过将两端连接从而环形固定在患者腰部位置,所述第二固定带2通过将两端连接从而环形固定在患者大腿位置,所述第二固定带2内侧固定设置有压迫气囊3,所述压迫气囊3对应患者大腿根部位置,通过所述第一固定带1和所述第二固定带2在患者上相对位置的固定并对所述压迫气囊3进行充气加压,从而可对患者大腿根部的穿刺点进行充气加压止血。所述穿刺固定裤还设置有充气囊4,所述充气囊4和所述压迫气囊3连通,用于实现对所述压迫气囊3进行充放气。较佳的,所述第一固定带1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毛面11和第一勾面12,所述第一毛面11和所述第一勾面1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带1的内外两侧,通过将所述第一毛面11和所述第一勾面12连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一固定带1两端的可拆卸连接。较佳的,所述第二固定带2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毛面21和第二勾面22,所述第二毛面21和所述第二勾面2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带1的内外两侧,通过将所述第二毛面21和所述第二勾面22连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二固定带2两端的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毛面11、所述第一勾面12、所述第二毛面21和所述第二勾面22均设置为长条状,从而使所述第一毛面11和所述第一勾面12之间具有较大的可连接区域,便于对所述第一固定带1和所述第二固定带2的环形圆周大小进行调节,从而使所述穿刺固定裤适用于不同体型的患者。所述第一固定带1和所述第二固定带2的内侧采用弹性面料设置,更易于贴合患者皮肤,所述第一固定带1和所述第二固定带2的外侧采用无弹性面料设置,防止所述第一固定带1和所述第二固定带2整体变形。...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刺固定裤,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在中部固定连接形成K型结构,所述第一固定带通过将两端连接从而环形固定在患者腰部位置,所述第二固定带通过将两端连接从而环形固定在患者大腿位置,所述第二固定带内侧固定设置有压迫气囊,所述压迫气囊对应患者大腿根部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刺固定裤,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和所述第二固定带在中部固定连接形成K型结构,所述第一固定带通过将两端连接从而环形固定在患者腰部位置,所述第二固定带通过将两端连接从而环形固定在患者大腿位置,所述第二固定带内侧固定设置有压迫气囊,所述压迫气囊对应患者大腿根部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固定裤,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固定裤还设置有充气囊,所述充气囊和所述压迫气囊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固定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带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毛面和第一勾面,所述第一毛面和所述第一勾面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带的内外两侧,所述第一毛面和所述第一勾面可拆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刺固定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带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毛面和第二勾面,所述第二毛面和所述第二勾面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带的内外两侧,所述第二毛面和所述第二勾面可拆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刺固定裤,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危志娟刘玲靳玉萍李晶晶杨婷孙春兰程晨卢义梅张锡锋蒋中国余东方许彬彬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立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