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阻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3581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40
本申请涉及车辆限高装置领域的一种道路阻拦装置,其包括支撑机构、拦截钢索以及阻尼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对称设置在道路两侧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固定柱和设置在所述固定柱上的导向滑轮组,所述拦截钢索连接在两固定柱的导向滑轮组之间,所述固定柱上还设置有报警组件,所述报警组件包括依次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控制器以及报警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导向滑轮组上,所述控制器和报警器设置于所述固定柱上,所述阻尼机构固定在地面上,且所述拦截钢索端部与阻尼机构连接。本申请降低了拦截车辆过程中拦截钢索导致驾乘人员受伤的可能,具有提升道路阻拦装置使用安全性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道路阻拦装置
本申请涉及车辆限高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道路阻拦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公路系统的大规模发展,车辆及交通设施的安全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超高车辆对桥梁的冲撞威胁就是影响交通安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应对这类交通危害的措施是:在桥梁前方设置限高架,对超高车辆进行阻挡,以避免超高车辆直接撞击桥体。但是这种限高架被撞后的抢修恢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用成本较高。申请号为201521064549.3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公路桥梁用防冲撞伸缩装置,包括粘弹阻尼器、缓冲座、三角支架、拦截钢索、斜拉索、桥梁和桥墩,所述粘弹阻尼器安装在桥梁底部的左侧,所述缓冲座安装在桥梁底部两侧,所述三角支架安装在缓冲座上,所述粘弹阻尼器通过拦截钢索穿过三角支架与桥墩连接,所述三角支架顶部通过斜拉索与拦截钢索连接,所述桥墩安装在桥梁底部的右侧。当超高汽车碰撞拦截钢索时,撞击荷载会引起拦截钢索变形,荷载力沿拦截钢索中心传导至粘弹阻尼器中,粘弹阻尼器内的粘弹体会产生一个粘性和弹性反力,两者相互作用,撞击载荷在粘弹阻尼器反力的作用下消失,达到拦停汽车避免汽车碰撞上跨桥梁的目的,汽车退出后,拦截钢索利用弹簧的弹力及粘弹体本身具有的记忆力,带动拦截钢索复位,恢复至正常的防护状态。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通过拦截钢索直接对车辆进行强制减速,易导致车辆发生侧翻或者货物前冲的不安全事故发生,存在易导致驾乘人员受伤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改善相关技术中的拦截钢索易导致驾乘人员受伤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道路阻拦装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道路阻拦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道路阻拦装置,包括支撑机构、拦截钢索以及阻尼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对称设置在道路两侧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固定柱和设置在所述固定柱上的导向滑轮组,所述拦截钢索连接在两固定柱的导向滑轮组之间,所述固定柱上还设置有报警组件,所述报警组件包括依次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控制器以及报警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导向滑轮组上,所述控制器和报警器设置于所述固定柱上,所述阻尼机构固定在地面上,且所述拦截钢索端部与阻尼机构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超高车辆行驶经过道路阻拦装置时,拦截钢索挂接在超高车辆的超高部上,车辆带动拦截钢索变形,拦截钢索对导向滑轮组的压力增加,压力传感器感受到导向滑轮组的压力变化,向控制器提供反馈信号,控制器控制报警器发出警报声,同时,车辆施加到拦截钢索上的载荷沿拦截钢索传递到阻尼机构上,阻尼机构抵抗消解车辆施加的载荷,将车辆截停,车辆截停退回后,阻尼机构带动拦截钢索复位,恢复正常防护状态;设计的报警组件,在超高车辆碰触拦截钢索后进行报警,提示超高车辆驾驶员主动减速,设计的阻尼机构,一方面使得拦截钢索应用后能够自动复位,另一方面使得拦截钢索的拦截阻力逐渐增大,对车辆延时拦截,与报警组件配合,给予超高车辆驾驶员主动减速的反应时间,使得超高车辆能够主动减速,并配合阻拦拦截钢索,降低车辆发生侧翻或者货物前冲的可能,进而降低拦截钢索导致驾乘人员受伤的可能性,提升道路阻拦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可选的,所述导向滑轮组包括设置在固定柱顶部的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所述第一定滑轮的轴线方向与道路行车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定滑轮的轴线方向与固定柱高度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定滑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定滑轮上方靠近道路和桥梁的一侧,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定滑轮和固定柱的连接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对拦截钢索的运行轨迹进行限定,一方面减少拦截钢索使用中的磨损,延长拦截钢索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便于阻尼机构带动拦截钢索复位,降低道路拦截装置的维护成本,提升实用性。可选的,所述固定柱上设置有第三定滑轮,所述第三定滑轮与第二定滑轮对称设置于所述拦截钢索两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第三定滑轮,与第二定滑轮配合,进一步提升对拦截钢索的限位效果,保证拦截钢索的运行轨迹,便于拦截钢索复位。可选的,所述阻尼机构包括阻尼器、配重块和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于立柱远离道路一侧的地面上,所述配重块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阻尼器一端与配重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拦截钢索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阻尼机构,通过阻尼器和配重块配合,阻尼器对通过拦截钢索传递过来的载荷进行缓冲,配重块对阻尼器提供拉力,保证拦截效果。可选的,所述配重块和安装座之间通过强力弹簧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强力弹簧,对配重块进行弹性支撑,与阻尼器配合,使得拦截钢索对和车辆拦截时弹性拦截,避免拦截钢索骤然收紧,降低车辆侧翻的可能性,降低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的可能。可选的,所述安装座上竖直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截面设置为方形,所述配重块上开设有与所述导向柱配合的导向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导向柱和导向孔,避免配重块被拉起后发生偏转,保证配重块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复位,方便使用。可选的,所述固定柱靠近桥梁一侧设置有倾斜支撑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倾斜支撑柱,对固定柱进行支撑加固,避免超高车辆冲量过大将固定柱折断,加强道路拦截装置质量,保证拦截效果。可选的,所述固定柱远离桥梁一侧设置有拉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拉索,与倾斜支撑柱配合,共同对固定柱进行加固,分散道路拦截装置使用时固定柱的受力,保证对车辆的拦截效果。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设计的报警组件,在超高车辆碰触拦截钢索后进行报警,提示超高车辆驾驶员主动减速,设计的阻尼机构,一方面使得拦截钢索应用后能够自动复位,另一方面使得拦截钢索的拦截阻力逐渐增大,对车辆延时拦截,与报警组件配合,给予超高车辆驾驶员主动减速的反应时间,使得超高车辆能够主动减速,并配合阻拦拦截钢索,降低车辆发生侧翻或者货物前冲的可能,进而降低拦截钢索导致驾乘人员受伤的可能性,提升道路阻拦装置的使用安全性;2.设计的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对拦截钢索的运行轨迹进行限定,一方面减少拦截钢索使用中的磨损,延长拦截钢索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便于阻尼机构带动拦截钢索复位,降低道路拦截装置的维护成本,提升实用性;3.设计的阻尼机构,通过阻尼器和配重块配合,阻尼器对通过拦截钢索传递过来的载荷进行缓冲,配重块对阻尼器提供拉力,保证拦截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道路阻拦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机构;11、固定柱;111、压力传感器;112、控制器;113、报警器;12、导向滑轮组;121、第一定滑轮;122、第二定滑轮;123、第三定滑轮;13、倾斜支撑柱;14、拉索;2、拦截钢索;3、阻尼机构;31、阻尼器;32、配重块;321、导向孔;33、安装座;331、导向柱;34、强力弹簧;4、道路;5、桥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道路阻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机构(1)、拦截钢索(2)以及阻尼机构(3),所述支撑机构(1)包括对称设置在道路(4)两侧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固定柱(11)和设置在所述固定柱(11)上的导向滑轮组(12),所述拦截钢索(2)连接在两固定柱(11)的导向滑轮组(12)之间,所述固定柱(11)上还设置有报警组件,所述报警组件包括依次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111)、控制器(112)以及报警器(113),所述压力传感器(111)设置于所述导向滑轮组(12)上,所述控制器(112)和报警器(113)设置于所述固定柱(11)上,所述阻尼机构(3)固定在地面上,且所述拦截钢索(2)端部与阻尼机构(3)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阻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机构(1)、拦截钢索(2)以及阻尼机构(3),所述支撑机构(1)包括对称设置在道路(4)两侧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固定柱(11)和设置在所述固定柱(11)上的导向滑轮组(12),所述拦截钢索(2)连接在两固定柱(11)的导向滑轮组(12)之间,所述固定柱(11)上还设置有报警组件,所述报警组件包括依次电连接的压力传感器(111)、控制器(112)以及报警器(113),所述压力传感器(111)设置于所述导向滑轮组(12)上,所述控制器(112)和报警器(113)设置于所述固定柱(11)上,所述阻尼机构(3)固定在地面上,且所述拦截钢索(2)端部与阻尼机构(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阻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滑轮组(12)包括设置在固定柱(11)顶部的第一定滑轮(121)和第二定滑轮(122),所述第一定滑轮(121)的轴线方向与道路(4)行车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定滑轮(122)的轴线方向与固定柱(11)高度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定滑轮(122)设置于所述第一定滑轮(121)上方靠近道路(4)和桥梁(5)的一侧,所述压力传感器(111)设置于所述第二定滑轮(122)和固定柱(11)的连接处。


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红波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交通公路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