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3580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中包括主体和侧包围。主体为弹性件,能够穿设于两幅桥衔接处,侧包围设有两个,两个侧包围相对设置于主体的两侧,且每幅桥朝向另一幅桥的端面上均开设有内凹槽,当主体穿设于两幅桥衔接处时,两个侧包围能够分别在两个内凹槽内弯曲形成水接收台,以解决下雨时两幅桥衔接处的间隙向下渗水的问题,可有效避免渗水对桥梁结合部稳定性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在主体与每幅桥相接触的面上还设置有多个摩擦片,可提高该防漏水结构与两幅桥衔接处的摩擦力,防止该防漏水结构在使用过程向下滑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桥梁
,尤其涉及一种两幅桥衔接处的防漏水结构。
技术介绍
桥梁是交通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在建造时通常都是采用由多幅桥梁拼接形成的,而且为了避免桥梁建造后产生形变,桥梁在拼接的过程中一般会存在缝隙,为了防止来往的车辆在进行的过程中碾压桥梁缝隙产生振动,施工人员一般在桥梁施工的时候会在缝隙中填充弹性体材料,通过弹性材料的形变以保持缝隙。现有的对于桥梁缝隙的填充方法为:在桥梁缝隙中竖直填充弹性材料,然后在桥梁的下端面上设置固定件对弹性材料进行固定,但由于桥梁绝大部分都是露天的,下雨时,雨水会通过弹性材料与缝隙之间的间隙向下渗水流至固定件的连接处,长时间的雨水冲刷会造成固定件的生锈以及脱落,影响结合部的整体稳定性。因此,亟需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可有效防止下雨时两幅桥衔接处的间隙向下渗水至固定件的连接处,影响桥梁结合部稳定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以解决下雨时两幅桥衔接处的间隙向下渗水至固定件的连接处,影响桥梁结合部稳定性的问题。如上构思,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每幅桥朝向另一幅桥的端面上均开设有内凹槽,所述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为弹性件;侧包围,设有两个,两个所述侧包围相对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两侧,当所述主体穿设于所述两幅桥衔接处时,两个所述侧包围能够分别在两个所述内凹槽内弯曲形成水接收台。进一步地,所述侧包围为长方体,其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侧包围的宽度小于所述内凹槽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且大于所述内凹槽的深度。进一步地,所述侧包围包括形变层以及耐磨层,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耐磨层设于所述形变层下方。进一步地,还包括摩擦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摩擦片设置于所述主体与每幅桥相接触的面上,且所述侧包围的上下两侧均设有所述摩擦片。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摩擦片在竖直方向上的下表面均与所述主体的侧面垂直。进一步地,所述摩擦片在垂直于所述侧包围长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为三角形。进一步地,还包括耐磨块,所述耐磨块设有两个,两个所述耐磨块相对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两侧,且位于所述侧包围下方。进一步地,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耐磨块设置于所述摩擦片下方。进一步地,所述耐磨块为长方体,其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主体连接,且所述耐磨块的长度等于所述侧包围的长度。进一步地,所述耐磨块与所述主体为一体或分体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出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包括主体和侧包围,主体为弹性件,能够穿设于两幅桥衔接处,侧包围设有两个,两个侧包围相对设置于主体的两侧,且每幅桥朝向另一幅桥的端面上均开设有内凹槽,当主体穿设于两幅桥衔接处时,两个侧包围能够分别在两个内凹槽内弯曲形成水接收台,以解决下雨时两幅桥衔接处的间隙向下渗水的问题,可有效避免渗水对桥梁结合部稳定性带来的不良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的装配图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的装配图的俯视图。图中:1、主体;2、侧包围;21、形变层;22、耐磨层;3、摩擦片;4、耐磨块;5、水接收台;6、内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且为了保证该防漏水结构具有良好的防水和安装效果,在每幅桥朝向另一幅桥的端面上均开设有内凹槽6,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包括主体1和侧包围2,主体1为弹性件,侧包围2,设有两个,两个侧包围2相对设置于主体1的两侧。具体地,如图2所示,当主体1穿设于两幅桥衔接处时,两个侧包围2能够分别在两个内凹槽6内弯曲形成水接收台5。因为桥梁建造的需要,通常情况下,整体的桥梁均是由多幅桥梁拼接形成的,这导致无论是设计预留或是实际施工等原因,都会使得每幅桥衔接处存在缝隙。因此,如图3所示,将采用弹性材料制作的主体1设置于两幅桥衔接处不仅可以填充桥梁衔接处的缝隙,还可以在桥梁受外力或热力作用变形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而主体1两侧设置的侧包围2在内凹槽6内弯曲形成的水接收台5则主要用以承接从桥梁衔接处渗流下来的积水,避免积水继续下渗,使积水顺着水接收台5的轴向方向流动,即流至桥梁两侧后再排放出去。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侧包围2为长方体,其宽度方向的一端与主体1连接,侧包围2的宽度小于内凹槽6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且大于内凹槽6的深度。在此设置之下,既能实现侧包围2在位于内凹槽6内时可以弯曲形成水接收台5,又可以方便安装。因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在安装过程时,是由上至下安装,主要依靠外力,将防漏水结构放入两幅桥衔接处,且为了保证安装的牢固性,防漏水结构和两幅桥衔接处的配合采用过盈配合,即无论是主体1还是侧包围2在安装过程中都会受到挤压变形。因此,若侧包围2的宽度大于内凹槽6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则很有可能在安装过程中,将侧包围2宽度方向未与主体1连接的一端夹设在桥梁与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每幅桥朝向另一幅桥的端面上均开设有内凹槽(6),所述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包括:/n主体(1),所述主体(1)为弹性件;/n侧包围(2),设有两个,两个所述侧包围(2)相对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两侧,当所述主体(1)穿设于所述两幅桥衔接处时,两个所述侧包围(2)能够分别在两个所述内凹槽(6)内弯曲形成水接收台(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每幅桥朝向另一幅桥的端面上均开设有内凹槽(6),所述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包括:
主体(1),所述主体(1)为弹性件;
侧包围(2),设有两个,两个所述侧包围(2)相对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两侧,当所述主体(1)穿设于所述两幅桥衔接处时,两个所述侧包围(2)能够分别在两个所述内凹槽(6)内弯曲形成水接收台(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包围(2)为长方体,其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所述主体(1)连接,所述侧包围(2)的宽度小于所述内凹槽(6)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且大于所述内凹槽(6)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包围(2)包括形变层(21)以及耐磨层(22),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耐磨层(22)设于所述形变层(21)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幅桥衔接处防漏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摩擦片(3),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摩擦片(3)设置于所述主体(1)与每幅桥相接触的面上,且所述侧包围(2)的上下两侧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舒健王贵梅志毅葛智平
申请(专利权)人:腾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