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右桡动脉Ⅲ型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2193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经右桡动脉Ⅲ型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导管,包括:内管,其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形成135~145°夹角且形成向外侧弯曲的第一弯曲,所述第二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之间形成40~55°夹角且形成向内侧弯曲的第二弯曲,所述第三管段和所述第四管段之间形成130~140°夹角且形成向外侧弯曲的第三弯曲;外管,其同轴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侧,所述外管的硬度小于所述内管的硬度,以使所述外管能够沿着所述内管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造影导管不需要在主动脉弓内成襻,可以直接超选弓上血管,减少了Simmons导管的成襻步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经右桡动脉Ⅲ型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导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经右桡动脉Ⅲ型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导管。
技术介绍
经右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是目前许多脑血管介入中心探索的重要方法,相比常规的经股动脉入路,明显减少了穿刺点并发症,桡动脉位置浅表、内径细,穿刺术后容易找准动脉破口压迫止血。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的穿刺点出血并发症率低至0.06%。经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后患者舒适度较高,无需严格卧床制动,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低。但是目前使用的造影导管多为Simmons导管(西蒙导管),需要在降主动脉内旋转成襻或主动脉瓣成襻,然后提拉导管超选一级分支血管。如申请号为CN201520230005.3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经右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导管,包括导管头端、导管远段、反折部、导管体部、尾端接头,其中导管远段为平直段,长度约为5厘米-10厘米。由于其导管远段长度较长,因此这种造影导管需要在主动脉弓内旋转成襻并超选弓上血管,其过程复杂、技术难度高,而且在主动脉弓内操作,容易出现并发症。另外,该类型的造影导管在成襻及解襻过程中,容易打折,增加了手术风险。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更好的造影导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右桡动脉Ⅲ型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导管,不需要弓内成形,操作简单并实用。针对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经右桡动脉Ⅲ型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导管,包括:内管,其包括由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形成135~145°夹角且形成向外侧弯曲的第一弯曲,所述第二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之间形成40~55°夹角且形成向内侧弯曲的第二弯曲,所述第三管段和所述第四管段之间形成130~140°夹角且形成向外侧弯曲的第三弯曲,所述第一弯曲和所述第二弯曲之间的长度1.5~2.5cm,所述第二弯曲和所述第三弯曲之间的长度为2~3cm,所述第三弯曲和所述第四管段的末端之间的长度为2~8mm;外管,其同轴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侧,所述外管的硬度小于所述内管的硬度,以使所述外管能够沿着所述内管移动。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管的总长度为120~130cm,所述外管的总长度为85~95cm。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管的管径为4F,所述外管的管径为6F。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有:造影导管不需要在主动脉弓内成襻,可以直接超选弓上血管,减少了Simmons导管的成襻步骤,即不需要再对造影导管进行人为的塑形,减少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可能,并增加术后患者的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造影导管的内管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造影导管的内管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导丝;图3为本技术的造影导管的外管沿着内管移动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外管沿着内管完全移动到位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造影导管的外管和内管的示意图,此时导丝已经撤出;图6为本技术的造影导管的外管的示意图,此时内管已经撤出。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一种经右桡动脉Ⅲ型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导管,包括内管10和同轴套设于内管10的外侧的外管20。内管10的总长度为120~130cm,外管20的总长度为85~95cm。内管10设有供导丝30通过的内腔,外管20设有供内管10通过的通道。内管10的管径为4F,外管20的管径为6F。Ⅲ型主动脉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术语,其指主动脉弓顶切线到头臂干起始部的距离等于3倍或以上头臂干宽度。因此,Ⅲ型主动脉弓的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的起始部具有较大的落差,脉弓弓型较大,操作难度较大。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内管10包括由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1、第二管段2、第三管段3和第四管段4,第一管段1和第二管段2之间形成135~145°夹角θ1且形成向外侧弯曲的第一弯曲5,第二管段2和第三管段3之间形成40~55°夹角θ2且形成向内侧弯曲的第二弯曲6,第三管段3和第四管段4之间形成130~140°夹角θ3且形成向外侧弯曲的第三弯曲7,第一弯曲5和第二弯曲6之间的长度L1=1.5~2.5cm,第二弯曲6和第三弯曲7之间的长度为L2=2~3cm,第三弯曲7和第四管段4的末端之间的长度为L3=2~8mm。内管10的第一弯曲5、第二弯曲6和第三弯曲7的设置,顺应了Ⅲ型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的解剖结构。其中,第一弯曲5向外侧弯曲,使得内管的远端向弓上方向走行,辅助第二弯曲6进入血管。第二弯曲6向内侧弯曲,主要目的是单弯形状,便于选入弓上血管开口。第三弯曲7较短并向外侧弯曲,主要目的是顺应血管走行方向,有效防止造影过程中管头(管的远端)顶到血管壁。内管10将第一弯曲5和第二弯曲6之间的长度设置成1.5~2.5cm,将第二弯曲6和第三弯曲7之间的长度设置成2~3cm,这样内管在Ⅲ型主动脉弓内经导丝30推送后保持其自然弯曲形状即可进入各弓上血管,即在主动脉弓内可自动成襻,可以直接超选弓上血管,减少了Simmons导管的成襻步骤,即不需要再对内管进行人为的塑形。内管10的3个弯曲能够适应Ⅲ型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的解剖结构,不需要再对内管10进行额外的成襻操作,即本实施例的内管10在导丝30的推送下,直接就是利用其自身的原有形状进入各个弓上血管,而不需要对其自身原有形状作出任何改变。此外,内管10还可以针对Ⅰ型主动脉弓单独使用。Ⅰ型主动脉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术语,其指主动脉弓顶切线到头臂干起始部的距离等于或小于头臂干宽度。因此,Ⅰ型主动脉弓的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的起始部基本位于同一平面。Ⅰ型主动脉弓弓型较小,其操作过程较为简单,而现有的造影导管形状结构则过于复杂,常常需要在Ⅰ型主动脉弓内成襻和解襻。内管10特别适于在Ⅰ型主动脉弓内进行造影操作。内管10在Ⅰ型主动脉弓内经导丝30推送后保持其自然弯曲形状即可造影,即在Ⅰ型主动脉弓内可自动成襻,可以直接超选弓上血管,减少了Simmons导管的成襻步骤,即不需要再对造影导管进行人为的塑形,减少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可能,并增加术后患者的舒适度。使用内管10对Ⅰ型主动脉弓进行造影操作时,先由穿过内管10的导丝30将内管10送至升主动脉,回撤导丝30后,内管10的3个弯曲自动成形,向左侧转动导管头,回撤导管,管头可以依次进入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操作右颈总动脉时,将导管头转向右侧,回撤导管至头臂干,将导丝30选入右颈总动脉后,后撤导管,导管可沿导丝30进入右颈总动脉,最后退导管至右锁骨下动脉近椎动脉开口处。以上操作省略了导管的成襻过程,可直接超选弓上血管。本实施例中,外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经右桡动脉Ⅲ型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n内管,其包括由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形成135~145°夹角且形成向外侧弯曲的第一弯曲,所述第二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之间形成40~55°夹角且形成向内侧弯曲的第二弯曲,所述第三管段和所述第四管段之间形成130~140°夹角且形成向外侧弯曲的第三弯曲,所述第一弯曲和所述第二弯曲之间的长度1.5~2.5cm,所述第二弯曲和所述第三弯曲之间的长度为2~3cm,所述第三弯曲和所述第四管段的末端之间的长度为2~8mm;/n外管,其同轴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侧,所述外管的硬度小于所述内管的硬度,以使所述外管能够沿着所述内管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右桡动脉Ⅲ型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管,其包括由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形成135~145°夹角且形成向外侧弯曲的第一弯曲,所述第二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之间形成40~55°夹角且形成向内侧弯曲的第二弯曲,所述第三管段和所述第四管段之间形成130~140°夹角且形成向外侧弯曲的第三弯曲,所述第一弯曲和所述第二弯曲之间的长度1.5~2.5cm,所述第二弯曲和所述第三弯曲之间的长度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金海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