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胸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1402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8:27
一种智能胸罩,包含:胸罩本体及集气致动器,胸罩本体包含:支撑结构、罩杯结构及两组固定结构,而罩杯结构包含外表层、内表层及气囊层,气囊层被包覆于外表层与内表层之间,气囊层包含气体通道,并穿伸出罩杯结构外具有连接端;集气致动器设置连接于连接端,并包含有气体输送器、控制模块及气压检测器,气体输送器对气囊层进行供输气体调整内部压力,控制模块控制气体输送器的运作,以及控制气压检测器的设定阈值模式,而气压检测器检测气囊层内部气体需求压力,以监测通知控制模块以控制气体输送器的运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胸罩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胸罩,尤指一种可充气并可做乳癌检测的智能胸罩。
技术介绍
对于现代女性来说,胸罩已是不可或缺的产品。胸罩穿戴时的稳定性是女性相当注重的一环,若胸罩的稳定性不佳,胸罩易随着穿戴者的肢体动作而滑移脱位,就会使穿戴者感到没有安全感且不自在,且穿戴者还需要常常重新调整胸罩位置,因此也会造成穿戴者的不便。另外,大部分的现代女性都是长时间穿戴胸罩,因此胸罩穿戴时的舒适性也是女性在选购胸罩时的重点。此外,穿戴胸罩可集中托高乳房使胸型美观,也助于防止乳房外扩及下垂,因此现代女性也相当注重胸罩的集中托高效果。已知胸罩是以硬质的钢圈来支撑罩杯,是在胸罩的两罩杯下缘分别车缝固定一钢圈,借由金属材质的钢圈提供足够的强度与支撑力,以稳固的支撑胸型,并同时使胸部得以有托高集中的效果。然而,由于钢圈材质刚性佳但弹性较不足,容易变形,且钢圈贴近女性的胸部,会给女性感觉一种异物的感觉及异物的压迫感,穿着较久的时间会感觉不舒服造成使用者有受压迫的感觉。有鉴于此,坊间设计出多款无钢圈的胸罩,然而,此种无钢圈的胸罩虽达到一般的女性希望胸罩内不要有钢圈的需求,但相对的,由于其没有钢圈的支撑及托高,减低了胸部集中的效果,因此无钢圈的胸罩则让女性胸型会变形而不美观,此也是困扰女性的一重要问题。另外,现今女性罹患乳癌比例逐年增高,因此市面上已开发一种触感检测器,可感测乳房表面的变化,并将检测数据传送给检测接收装置(例如智慧型手机或电脑的应用软件)来做数据分析,再传送给智慧型医疗检测仪,以追踪乳房变化并形成告知通报,若有肿瘤在乳房里生成,由于生成处会有更多血液汇聚,以致乳房的温度升高且质地改变,因此触感检测器可感测乳房表面的变化,并追踪乳房质地、色泽与温度,发现变化时能即时即早治疗,降低乳癌的风险。然,此种触感检测器在检测上的要求,是需要紧密贴合乳房做检测,若触感检测器采一般直接贴合在乳房上,因乳房表面是一种曲线表面会有贴合不易及无法完全贴合等变化因素,进而影响到触感检测器的检测精度。是以,如何发展一种胸罩,可在不使用钢圈时,保持胸罩对胸部的支撑能力,并同时能够维持有使用钢圈的胸罩的集中托高效果,以及有效且精准去做乳房检测的效益,实为本领域所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胸罩,俾解决已知技术中,胸罩对胸部支撑力不足,以及作乳房检测时的贴合性等问题,因此本案智能胸罩利用集气致动器搭配罩杯结构内所设置的气囊层,借由集气致动器的气体输送器,对罩杯结构内的气囊层进行充气或泄气,并配合集气致动器的气压检测器设定阈值模式来监测调整罩杯结构内的气囊层适当充气量,进而调整气囊层内的气压,并可利用其中的压力变化,以改变罩杯结构上的第一罩杯与第二罩杯的型态、硬度及支撑强度等性能,借此可供使用者根据其自身需求去调整智能胸罩,以达到稳定支撑、托提的效果,且将乳房的触感检测器设置贴合于罩杯结构上,利用气囊层去推动触感检测器依据乳房形状调整,以更贴合于乳房表面去检测,以提升触感检测器的检测精准度,俾使本案的智能胸罩能够满足每位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为达上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种智能胸罩,包含:一胸罩本体,包含一支撑结构、一罩杯结构、两组固定结构,其中该支撑结构用以承载该罩杯结构并连接该两组固定结构,且每一该固定结构分别对应设置于该支撑结构的一侧边上,用以相互扣接,而该罩杯结构包含一外表层、一内表层及一气囊层,该气囊层被包覆于该外表层与该内表层之间,该气囊层包含一气体通道,并穿伸出该罩杯结构外具有一连接端;以及一集气致动器,设置连接于该气体通道的该连接端,并包含有一气体输送器、一控制模块及一气压检测器,该气体输送器对该罩杯结构内的该气囊层进行供输气体调整内部压力,该控制模块为控制该气体输送器的运作,以及控制该气压检测器的设定阈值模式,而该气压检测器为检测该气囊层内部气体需求压力,以监测通知该控制模块以控制该气体输送器的运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智能胸罩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剖面所示本案较佳实施例的智能胸罩实施充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为本案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智能胸罩实施充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A为本案气体输送器的剖面示意图。图4B至图4C为图4A中气体输送器的充气作动示意图。图4D为图4A中气体输送器的卸压作动示意图。图5A所示为本案微型泵的分解示意图。图5B所示为本案微型泵另一角度视得的分解示意图。图6A所示为本案微型泵的剖面示意图。图6B所示为本案微型泵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6C至图6E为图6A中微型泵的作动示意图。图7为本案鼓风微型泵相关构件分解示意图。图8A至图8C为本案鼓风微型泵作动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触感检测器2:胸罩本体21:支撑结构22:罩杯结构22a:第一罩杯22b:第二罩杯22c:中央部22d:外表层22e:内表层22f:气囊层221f:气囊凸部结构22g:气体通道221g:连接端23:固定结构24:背带结构3:集气致动器31:气体输送器311:微型泵3111:进流板3111a:进流孔3111b:汇流排槽3111c:汇流腔室3112:共振片3112a:中空孔3112b:可动部3112c:固定部3113:压电致动器3113a:悬浮板3113b:外框3113c:支架3113d:压电元件3113e:间隙3113f:凸部3114:第一绝缘片3115:导电片3116:第二绝缘片3117:腔室空间312:集气阀座312a:集气槽312b:第一集气腔室312c:第一卸压腔室312d:集气通孔312e:连通流道312f:集气阀座凸部312g:卸压通孔313:腔板313a:第二集气腔室313b:第二卸压腔室313c:腔板凸部313d:连通腔室313e:连通孔314:阀片314a:阀孔315:阀开关30:鼓风微型泵301:喷气孔片301a:连接件301b:悬浮片301c:中空孔洞302:腔体框架303:致动体303a:压电载板303b:调整共振板303c:压电板304:绝缘框架305:导电框架306:共振腔室307:气流腔室32:控制模块33:气压检测器A-A’:剖线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胸罩本体,包含一支撑结构、一罩杯结构、两组固定结构,其中该支撑结构用以承载该罩杯结构,并连接该两组固定结构,且每一该固定结构分别对应设置于该支撑结构的一侧边上,用以相互扣接,而该罩杯结构包含一外表层、一内表层及一气囊层,该气囊层被包覆于该外表层与该内表层之间,该气囊层包含一气体通道,该气体通道具有一连接端,该连接端穿伸出该罩杯结构外;以及/n一集气致动器,连接于该气体通道的该连接端,并包含有一气体输送器、一控制模块及一气压检测器,该气体输送器对该罩杯结构内的该气囊层供输气体调整内部压力,该控制模块控制该气体输送器的运作,并控制该气压检测器的设定阈值模式,而该气压检测器检测该气囊层所需求内部气体压力,以监测通知该控制模块以控制该气体输送器的运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胸罩本体,包含一支撑结构、一罩杯结构、两组固定结构,其中该支撑结构用以承载该罩杯结构,并连接该两组固定结构,且每一该固定结构分别对应设置于该支撑结构的一侧边上,用以相互扣接,而该罩杯结构包含一外表层、一内表层及一气囊层,该气囊层被包覆于该外表层与该内表层之间,该气囊层包含一气体通道,该气体通道具有一连接端,该连接端穿伸出该罩杯结构外;以及
一集气致动器,连接于该气体通道的该连接端,并包含有一气体输送器、一控制模块及一气压检测器,该气体输送器对该罩杯结构内的该气囊层供输气体调整内部压力,该控制模块控制该气体输送器的运作,并控制该气压检测器的设定阈值模式,而该气压检测器检测该气囊层所需求内部气体压力,以监测通知该控制模块以控制该气体输送器的运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触感检测器,设置贴合于该罩杯结构的该内表层上,透过该集气致动器调整该气囊层之内部压力,使该气囊层能推动该触感检测器贴合检测,以提升该触感检测器的检测精准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触感检测器,该气囊层包含多个气囊凸部结构,该多个气囊凸部结构设置于该罩杯结构的该内表层上,而该触感检测器设置贴合于该多个气囊凸部结构上,透过该集气致动器调整该气囊层之内部压力,使该气囊层的该多个气囊凸部结构能推动该触感检测器贴合检测,以提升该触感检测器的检测精准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罩杯结构具有对称设置的一第一罩杯与一第二罩杯,且该第一罩杯与该第二罩杯之间定义出一中央部,而该气体通道设于该气囊层,且该气体通道的该连接端延伸至该中央部处,并穿出该罩杯结构的该外表层,供与该集气致动器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气体输送器包含有一微型泵、一集气阀座、一腔板、一阀片及一阀开关,其中该集气阀座架构承置于该胸罩本体内,并于一表面凹设有一集气槽,连通该气体通道的该连接端,以及于另一表面设置一第一集气腔室及一第一卸压腔室,该集气槽与该第一集气腔室之间具有一集气通孔,供使该集气槽与该第一集气腔室彼此连通,该第一集气腔室与该第一卸压腔室在该集气阀座的另一表面相隔设置,且该第一集气腔室与该第一卸压腔室之间设有一连通流道,供使该第一集气腔室与该第一卸压腔室彼此连通,该第一卸压腔室中具有一集气阀座凸部,而该集气阀座凸部中心设有一卸压通孔,连通该第一卸压腔室,且该卸压通孔与该阀开关连通,该阀开关为控制该卸压通孔排气的开关,且该阀开关受该控制模块的控制运作,以及该腔板承置于该集气阀座上,且对应该集气阀座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一与该第一集气腔室彼此对应封盖的第二集气腔室,以及一与该第一卸压腔室彼此对应封盖的第二卸压腔室,而该第二集气腔室中设有一腔板凸部,且该腔板在相对于该第二集气腔室及该第二卸压腔室的另一表面凹设一连通腔室,而该微型泵承置于该腔板上封盖该连通腔室,且该连通腔室贯通至少一连通孔,分别与该第二集气腔室及该第二卸压腔室连通,又该阀片设置于该集气阀座与该腔板之间,以抵触该集气阀座凸部而封闭该卸压通孔,且抵触该腔板凸部的位置设有一阀孔,该阀孔因抵触该腔板凸部而被封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微型泵受该控制模块控制驱动导输气体至该连通腔室中集中,再自该连通腔室通过该连通孔导入至该第二集气腔室及该第二卸压腔室中,以推动该阀片离开该腔板凸部,让气体通过该阀片的该阀孔继续导入该第一集气腔室中,且透过该集气通孔集中至该集气槽中,且气体同时推动该阀片抵触该集气阀座凸部而封闭该卸压通孔,而该第二卸压腔室内气体自该连通流道导入该第二集气腔室中,并通过该阀片的该阀孔继续导入该第一集气腔室中,且透过该集气通孔集中至该集气槽中,供使气体填充于该气囊层内,以形成该气囊层充气作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微型泵停止导输气体时,该气囊层内充气气压大于该连通腔室处的气体气压,此时该气囊层内集气气体得以推动该阀片位移抵触该腔板凸部而封闭该阀孔,同时推动该阀片离开抵触该集气阀座凸部而开启该卸压通孔,同时该阀开关控制模块开启控制该卸压通孔的排气,使该气囊层内充气气体自该连通流道导出至该卸压通孔中,而排出该气体输送器外部,完成该气囊层卸压作业。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胸罩,其特征在于,该微型泵包含:
一进流板,具有至少一进流孔、至少一汇流排槽及一汇流腔室,其中该进流孔供导入气体,该进流孔对应贯通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皓然薛达伟韩永隆黄启峰李伟铭郭俊毅
申请(专利权)人: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