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黄菌固态发酵物中提取竹红菌素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60878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8: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竹红菌素的提取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竹黄菌固态发酵物中提取竹红菌素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竹黄菌固态发酵物烘干、粉碎,得发酵物粉末,向发酵物粉末中加入有机溶剂,热回流提取,过滤收集滤液,回收有机溶剂,得竹红菌素提取物;所述有机溶剂为苯、甲苯、二甲苯、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以竹黄菌固态发酵物为原料提取竹红菌素,提取率高且提取物中竹红菌素纯度高,为竹红菌素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竹黄菌固态发酵物中提取竹红菌素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竹红菌素的提取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竹黄菌固态发酵物中提取竹红菌素的方法。
技术介绍
竹黄菌是一种特异寄生于某些竹子嫩枝上的真菌,其子座称为竹黄,隶属于肉座菌科竹黄属。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云南、四川、福建、湖南和江苏等地区),斯里兰卡和日本也有分布(李向敏,高健,岳永德,等.竹黄的系统学、生物学及活性成分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9,22(2):279.)。竹黄是一种民间药材,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虚寒胃痛、坐骨神经痛、气管炎、百日咳、跌打损伤及贫血头痛等病症(钟树荣,赵海,李安明,等.一种尚待开发的中药-竹黄[J].中草药,2002,33(4):372-374.)。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竹黄菌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竹黄菌的化学分析表明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活性成分是竹红菌素。竹黄通常生长在衰败或者即将发生衰败的竹林中。其寄主植物主要为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sp.)和箭竹属(FargesiaFranch)植物,其中以短穗竹(B.densiflorum)、白纹短穗竹(B.albostriatum)和毛环短穗竹(B.densilorumvar.villosum)最为主要(赖广辉,傅乐意.竹黄主要寄主植物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19(1):8-11)。竹黄在不同生长环境的竹林中的寄生状况差别很大,通常在阴凉湿润环境下生长的竹林中的寄生率较高,在纯竹林中的寄生率比在混交林中的寄生率高(邓丹,张灏.竹黄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食品科技,2001,5:36-37)。竹黄的大量生长会对寄主植物造成损伤,常会引起竹林大面积死亡。研究表明野生竹黄菌适宜生长的时期是每年4至6月份,适宜生长的地区4-5月份的平均气温应保持在22~26℃左右,生长的竹林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0%,光照强度在25000~40000lx之间,避免阳光直射(赖广辉,傅乐意.竹黄主要寄主植物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19(1):8-11)。可见,天然竹黄的生长,对寄主植物和自然条件的要求严格。所以,天然竹黄的产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采用发酵技术人工大规模培养的竹黄菌为原料来提取竹红菌素,解决原料产量不足的问题。现有的竹红菌素粗提物的制备方式,大多是采用回流提取这种方法。中国专利申请CN1284494A公开了一种竹红菌素提取物的制备方法,该法以天然竹红菌粗粉为原料,投入多功能提取罐中,加入75%-85%的乙醇热回流,强制循环,提取两次,合并两次提取液于真空罐内回收乙醇至浓缩液比重为1.1-1.4,加入4-6倍重量的丙酮趁热搅拌回流8-15分钟后,静置冷却至室温,过滤并回收丙酮即得竹红菌素提取物。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2406668B公开了一种竹红菌浸膏的制备方法该法以天然竹红菌粗颗粒或粗粉为原料,投入多功能提取罐中,加4-6倍重量的90%以上乙醇分别冷浸2-3次,每次12-24小时,合并提取液于真空罐内回收乙醇至浓缩液比重为1.2-1.6,即得竹红菌浸膏。苏宇杰等以天然竹黄为原料,研究竹红菌素的最佳提取剂,通过分析丙酮、氯仿、无水乙醇、甲醇和石油醚的提取效果,最终确定竹红菌素的最佳提取溶剂是丙酮(苏宇杰,印小燕,等.竹黄中竹红菌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30(02):261-264)。申请人在前期研究中筛选得到一株高产竹红菌素的竹黄菌(CN111218407B),保藏编号为CGMCCNo.18808,该菌株不仅可高产竹红菌素,而且所得竹红菌素同时包括竹红菌甲素、竹红菌乙素、竹红菌丙素和竹红菌丁素。将该菌株分别进行液体发酵和固态发酵,发现该菌株固态发酵产竹红菌素更高。采用常规乙醇回流提取法对竹黄菌固态发酵物料进行提取,不仅提取率较低,而且提取物中竹红菌素的纯度很低,同时也增加了后续制备高纯度的竹红菌素越困难,因此很难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因此,提供一种适于竹黄菌固态发酵物中提取竹红菌素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所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竹黄菌固态发酵物中提取竹红菌素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方法以竹黄菌固态发酵物为原料提取竹红菌素,提取率高且提取物中竹红菌素纯度高,为竹红菌素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竹黄菌固态发酵物中提取竹红菌素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竹黄菌固态发酵物烘干、粉碎,得发酵物粉末,向发酵物粉末中加入有机溶剂,热回流提取,过滤收集滤液,回收有机溶剂,得竹红菌素提取物;所述有机溶剂为苯、甲苯、二甲苯、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中的一种。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溶剂加入量为发酵物粉末重量的10-30倍。进一步地,70℃-95℃温度下热回流提取,每次热回流提取0.5-2h。进一步地,将竹黄菌固态发酵物在60-80℃温度下烘干48-72h。进一步地,所述竹黄菌固态发酵物的制备方法:(1)种子培养:用生理盐水将竹黄菌的孢子洗下,接入液体种子培养基中25℃~30℃培养24~48h;(2)发酵培养,将步骤(1)培养得到的种子液接入固体发酵培养基中,加入木本植物浸提液1%~15%,26℃~30℃发酵培养15~20天;所述固体发酵培养基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大米30%~70%,麸皮15%~55%,无机盐0.01%~0.5%,pH值为5.5~7.5;其中,无机盐选自NaCl,FeSO4,K2HPO4,MgSO4中至少一种;所述木本植物浸提液为木本植物浸提液A或B;所述木本植物浸提液A为淡竹竹叶的浸提液,所述木本植物浸提液B为淡竹竹茎的浸提液。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方法以竹黄菌固态发酵物为原料提取竹红菌素,与天然竹黄相比,来源稳定且充足;本专利技术方法竹红菌素提取率高且提取物中竹红菌素纯度高,为竹红菌素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和/或它们的组合。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竹红菌素总量测定方法:竹红菌素具有相似的分子骨架,乙醇溶液在464nm左右有最大吸收,无需显色可直接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配置不同浓度的竹红菌素标准液,测量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y=0.0439x-0.0001,R2=0.999。提取率计算方法:...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竹黄菌固态发酵物中提取竹红菌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将竹黄菌固态发酵物烘干、粉碎,得发酵物粉末,向发酵物粉末中加入有机溶剂,热回流提取,过滤收集滤液,回收有机溶剂,得竹红菌素提取物;/n所述有机溶剂为苯、甲苯、二甲苯、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中的一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竹黄菌固态发酵物中提取竹红菌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将竹黄菌固态发酵物烘干、粉碎,得发酵物粉末,向发酵物粉末中加入有机溶剂,热回流提取,过滤收集滤液,回收有机溶剂,得竹红菌素提取物;
所述有机溶剂为苯、甲苯、二甲苯、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中的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加入量为发酵物粉末重量的10-30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70℃-95℃温度下热回流提取,每次热回流提取0.5-2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竹黄菌固态发酵物在60-80℃温度下烘干48-72h。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建国田特刘代成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国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国力生物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