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0513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8:05
一种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箱体内被分隔成上部的余血吸附腔和下部的灼烧处理腔,余血吸附腔内填充有吸附余血的蓄容材料,顶部具有向其中灌入余血的余血倾倒口,底部倾斜设置,且在最低处设置有向灼烧处理腔排放蓄容材料的排放口,在灼烧处理腔内排放口的下方倾斜设置有筛网,在筛网位置低的一侧设置有扬起分散机构,在筛网的下方设置有燃气烧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蓄容材料,实现对余血的吸收储存,并在积攒一段时间后,对吸收余血的蓄容材料进行灼烧处理,使余血中的有机物碳化、灼烧,灼烧处理腔内设置的筛网与扬起分散机构配合,能够使吸收余血板结的蓄容材料被分散,提高了灼烧效率和效果,节省了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药物临床试验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在药物临床试验时,往往需要抽取用药后的志愿者血液样本进行指标检验,而抽取血液样本后,需要经过离心分离,获取血清送到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剩下的血液样本在临床上称之为“余血”,这些余血一般并没有检验价值,都是由临床实验中心自行处理;由于余血中的成分为水和有机物,若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下水道,则会成为细菌和病菌滋生的“培养基”;而现有的处理方法为一般是,将这些余血与直接封装在采血管内作为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而医疗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往往是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的,一般是下班之后,才统一收集并堆积到仓库内,再由专门的医疗废弃物回收公司收走;这种处理方式存在如下问题:1)采血管密封不严,导致余血渗出,影响环境;2)在仓库内存放时间长后,会导致余血变质,气味异常难闻,特别是在气温高的夏季;3)后续对采血管回收处理时,加大了清洗其内干结余血的难度和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分离出血清的余血作为医疗废弃物处理时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该余血处理装置能够将余血进行自动化灼烧处理,从而避免了上述诸多问题的产生。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包括封闭的圆柱形箱体,所述圆柱形箱体内被分隔成上部的余血吸附腔和下部的灼烧处理腔,其中,余血吸附腔内填充有吸附余血的蓄容材料,余血吸附腔的顶部具有向其中灌入余血的余血倾倒口,底部倾斜设置,且在最低处设置有向灼烧处理腔排放蓄容材料的排放口,在灼烧处理腔内排放口的下方倾斜设置有筛网,且筛网位置高的一侧与圆柱形箱体内侧壁连接固定,位置低的一侧为自由端,在筛网位置低的一侧设置有扬起分散机构,该扬起分散机构将沿筛网排放的蓄容材料打散并再次向筛网上方倾斜扬起;在筛网的下方设置有燃气烧嘴,燃气烧嘴与燃气系统连通,在点燃后对筛网上的蓄容材料进行灼烧,以除去蓄容材料内吸收的余血,所述灼烧处理腔下部为圆锥状,且圆锥尖端具有带控制阀的排料管。作为上述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的一种优化方案,所述蓄容材料为铁砂、多孔陶瓷颗粒、蒙脱石颗粒和生石灰以2:3:4:1的质量比混合形成,且铁砂、多孔陶瓷颗粒和蒙脱石颗粒的粒径均为1-3mm。作为上述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扬起分散机构包括一由动力机构带动其转动的转筒,该转筒的轴心方向与筛网侧边平行,并与筛网侧边等长;环绕转筒的外壁分布有至少三条与转筒等长的金属弹性拨板,金属弹性拨板运动轨迹与筛网的侧壁间距为1cm,在转筒带动金属弹性拨板顺时针转动过程中,沿筛网滚落的蓄容材料中粒径大或速度快的颗粒被金属弹性拨板向上扬起,重新返回到筛网上方的灼烧区内被二次灼烧,其余颗粒较小或速度慢的颗粒沿筛网边缘与筛网的间隙落入到灼烧处理腔底部。作为上述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灼烧处理腔内设置有位于余血吸附腔下方的第二净化腔和位于第二净化腔下方的第一净化腔,在第二净化腔和第一净化腔之间设置有净化水腔,且第二净化腔、净化水腔和第一净化腔围成一个具有朝向筛网开口的扬起区,所述扬起分散机构设置在扬起区内,且第一净化腔处于扬起分散机构下方的表面形成倾斜坡面。作为上述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灼烧处理腔内设置有气体净化机构,该气体净化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净化腔内的一次净化管,在该一次净化管内填充有活性炭吸附包,一次净化管的一端穿出第一净化腔底部后与灼烧处理腔连通,另一端与一根尾气导管的底部连通,尾气导管的顶端伸入到净化水腔内装有的净化水中,且净化水的水面与净化水腔顶部具有间隙。作为上述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气体净化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净化腔内的二次净化管,在该二次净化管内填充有分子筛吸附剂包,所述二次净化管的底端与净化水腔的顶部连通,顶端依次穿出第二净化腔和余血吸附腔后伸出到圆柱形箱体的顶部。作为上述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净化水腔的一侧固定在灼烧处理腔远离筛网一侧的内壁上,且其底面从靠近筛网的一侧向另一侧倾斜,在底面的最低处设置有伸出圆柱型箱体侧壁的净化水管,通过该净化水管向净化水腔内注入净化水或抽出其内的净化水。作为上述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余血吸附腔内设置有加热翻搅机构,该加热翻搅机构包括由驱动电机带动其转动的旋转轴和分布在旋转轴上的翻搅叶片,翻搅叶片内分布有电加热丝;所述圆柱型箱体的一侧设置有通气管,该通气管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通余血吸附腔的顶部与灼烧处理腔的顶部。作为上述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翻搅叶片为杆状件,其内部具有一条布气支管,该布气支管与旋转轴内的布气总管连通,并通过旋转接头与压缩空气管连通,在翻搅叶片的自由端中心具有一个圆形凹陷,在该圆形凹陷内铰接有一块封板,该封板与一磁铁吸附实现对布气支管端部的密封。作为上述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余血灼烧处理装置与一蓄容材料淘洗装置配合使用,该蓄容材料淘洗装置包括具有容腔的密闭壳体,容腔的顶部分别设有蓄容材料进入口和清洗水进入管,容腔的底部为圆锥形,且在锥形尖端具有带控制阀的固液排放管,在容腔内设置有驱动电机带动的淘洗轴,且沿淘洗轴的长度方向分布有若干个搅拌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圆柱形箱体内设置蓄容材料,从而实现对余血的吸收储存,并在积攒一段时间后,对吸收余血的蓄容材料进行灼烧处理,使余血中的有机物碳化、灼烧,最终实现了余血的处理,灼烧处理腔内设置的筛网与扬起分散机构配合,能够使吸收余血板结的蓄容材料被分散,从而充分灼烧,提高了灼烧效率和效果,节省了能源;2)本专利技术利用铁砂、多孔陶瓷颗粒、蒙脱石颗粒和生石灰混合形成蓄容材料,其中的铁砂能够在灼烧和烘干时快速升温,蒙脱石颗粒的作用在于吸水后体积膨胀,从而疏通蓄容材料,使余血能够更容易下渗,多孔陶瓷颗粒是为了起到更好地吸收余血的效果,生石灰能够与余血中的水分反应,放出热量的同时,使整个蓄容材料呈碱性,防止细菌的滋生;3)本专利技术的扬起分散机构的核心为一个转动的转筒和其上分布的金属弹性拨板,由于排放的蓄容材料吸收余血后会出现粘连,排放后经过倾斜的筛网会被引导到金属弹性拨板的运动轨迹上,进而被转动的金属弹性拨板弹起返回到灼烧区,延长了在灼烧区的驻留时间,能够被充分灼烧;4)为了防止烘干和灼烧过程中产生的异味,本专利技术设置了气体净化机构,气体净化机构的核心为填充有活性炭吸附包的一次净化管,从而使烘干和灼烧产生的气体,经过一次净化管内的活性炭吸附包吸附后再排出,有效消除了蛋白质等有机物灼烧产生的异味;为了提高净化效果,设置与其串接的二次净化管,二次净化管内填充分子筛吸附包,使气体在排放过程中经过了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包括封闭的圆柱形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箱体(1)内被分隔成上部的余血吸附腔(102)和下部的灼烧处理腔(103),其中,余血吸附腔(102)内填充有吸附余血的蓄容材料(3),余血吸附腔(102)的顶部具有向其中灌入余血的余血倾倒口(101),底部倾斜设置,且在最低处设置有向灼烧处理腔(103)排放蓄容材料的排放口(108),在灼烧处理腔(103)内排放口(108)的下方倾斜设置有筛网(1011),且筛网(1011)位置高的一侧与圆柱形箱体(1)内侧壁连接固定,位置低的一侧为自由端,在筛网(1011)位置低的一侧设置有扬起分散机构(4),该扬起分散机构(4)将沿筛网(1011)排放的蓄容材料打散并再次向筛网(1011)上方倾斜扬起;在筛网(1011)的下方设置有燃气烧嘴(1012),燃气烧嘴(1012)与燃气系统连通,在点燃后对筛网(1011)上的蓄容材料进行灼烧,以除去蓄容材料内吸收的余血,所述灼烧处理腔(103)下部为圆锥状,且圆锥尖端具有带控制阀的排料管(10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包括封闭的圆柱形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箱体(1)内被分隔成上部的余血吸附腔(102)和下部的灼烧处理腔(103),其中,余血吸附腔(102)内填充有吸附余血的蓄容材料(3),余血吸附腔(102)的顶部具有向其中灌入余血的余血倾倒口(101),底部倾斜设置,且在最低处设置有向灼烧处理腔(103)排放蓄容材料的排放口(108),在灼烧处理腔(103)内排放口(108)的下方倾斜设置有筛网(1011),且筛网(1011)位置高的一侧与圆柱形箱体(1)内侧壁连接固定,位置低的一侧为自由端,在筛网(1011)位置低的一侧设置有扬起分散机构(4),该扬起分散机构(4)将沿筛网(1011)排放的蓄容材料打散并再次向筛网(1011)上方倾斜扬起;在筛网(1011)的下方设置有燃气烧嘴(1012),燃气烧嘴(1012)与燃气系统连通,在点燃后对筛网(1011)上的蓄容材料进行灼烧,以除去蓄容材料内吸收的余血,所述灼烧处理腔(103)下部为圆锥状,且圆锥尖端具有带控制阀的排料管(10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容材料(3)为铁砂、多孔陶瓷颗粒、蒙脱石颗粒和生石灰以2:3:4:1的质量比混合形成,且铁砂、多孔陶瓷颗粒和蒙脱石颗粒的粒径均为1-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扬起分散机构(4)包括一由动力机构带动其转动的转筒(401),该转筒(401)的轴心方向与筛网(1011)侧边平行,并与筛网(1011)侧边等长;环绕转筒(401)的外壁分布有至少三条与转筒(401)等长的金属弹性拨板(402),金属弹性拨板(402)运动轨迹与筛网(1011)的侧壁间距为1cm,在转筒(401)带动金属弹性拨板(402)顺时针转动过程中,沿筛网(1011)滚落的蓄容材料中粒径大或速度快的颗粒被金属弹性拨板(402)向上扬起,重新返回到筛网(1011)上方的灼烧区(1013)内被二次灼烧,其余颗粒较小或速度慢的颗粒沿筛网(1011)边缘与筛网(1011)的间隙落入到灼烧处理腔(103)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灼烧处理腔(103)内设置有位于余血吸附腔(102)下方的第二净化腔(105)和位于第二净化腔(105)下方的第一净化腔(106),在第二净化腔(105)和第一净化腔(106)之间设置有净化水腔(104),且第二净化腔(105)、净化水腔(104)和第一净化腔(106)围成一个具有朝向筛网(1011)开口的扬起区(107),所述扬起分散机构(4)设置在扬起区(107)内,且第一净化腔(106)处于扬起分散机构(4)下方的表面形成倾斜坡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药物临床试验用余血灼烧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灼烧处理腔(10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孟媛韩亚利李艳娜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市中心医院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