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充气式单筒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8988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充气式单筒减震器。具体说,是机动车用的内充气式单筒减震器。它包括包括外缸筒和活塞杆,外缸筒内有活塞,远离活塞杆的外缸筒内有浮动活塞,由浮动活塞之上的那段外缸筒内腔和浮动活塞之下的那段外缸筒内腔分别形成减震油腔和充气腔。其特点是:与减震油腔相邻的浮动活塞一面连有隔离碗。所述隔离碗邻近其碗底的那段外径小于其远离碗底的那段外径,远离碗底的那段隔离碗外侧面周向与其相应的外缸筒内侧面周向间铆接在一起。这种内充气式单筒减震器,结构简单,可靠性好,制造成本低,使用起来比较方便。适用于摩托车的减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充气式单筒减震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减震器。具体说,是机动车用的内充气式单筒减震器。尤其适用于摩托车的减震。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和摩托车等机动车上使用的充气式减震器都是传统充气式减震器。这种充气式减震器含有外缸筒和活塞杆,外缸筒内有活塞,远离活塞杆的外缸筒内有浮动活塞。由浮动活塞之上的那段外缸筒内腔和浮动活塞之下的那段外缸筒内腔分别形成减震油腔和充气腔。邻近气腔的外缸筒的一端连有充气接头,充气接头里端有轴向盲孔,与轴向盲孔相应的充气接头侧壁上有经向螺孔。径向螺孔里端有径向内凸边,径向内凸边之外的径向螺孔内依次有密封垫和螺栓。其中的螺栓为管状螺栓,其外端轴向有径向外凸边。这种充气式减震器的气腔内的气体的充入是用针式充气装置的针刺穿密封垫来实现的。由于所述螺栓为管状螺栓,密封垫上的针孔通常处于管状螺栓的中心,使得气腔内的气体会慢慢泄漏。因此,需经常用针式充气装置向气腔内补气,而且,补气次数一多,真孔就多,漏气就会更快,使用起来比较麻烦,由此可见,上述充气式减震器不仅结构复杂、可靠性差、制造成本高,而且使用起来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内充气式单筒减震器。这种内充气式单筒减震器,结构简单,可靠性好,制造成本低,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本技术要解决的上述问题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的内充气式单筒减震器包括外缸筒和活塞杆,外缸筒内有活塞,远离活塞杆的外缸筒内有浮动活塞。由浮动活塞之上的那段外缸筒内腔和浮动活塞之下的那段外缸筒内腔分别形成减震油腔和充气腔。其特点是:与减震油腔相邻的活塞一面连有隔离碗。所述隔离碗邻近其碗底的那段外径小于其远离碗底的那段外径,远离碗底的那段隔离碗外侧面周向与其相应的外缸筒内侧面周向间铆接在一起。其中,远离碗底的那段隔离碗外侧面上有横截面为V形的第一周向槽。与第一周向槽相应的外缸筒内侧面上有横截面为V形的周向内凸筋,该周向内凸筋呈紧密状嵌入第一周向槽内。与周向内凸筋相应的外缸筒外侧面周向有横截面为V形的第二周向槽,所述周向内凸筋和第二周向槽均由铆接而形成。所述活塞的外圆上有第三周向槽,第三周向槽内有O形密封圈。由上述方案可以看出,由于与减震油腔相邻的活塞一面连有隔离碗。所述隔离碗邻近其碗底的那段外径小于其远离碗底的那段外径,远离碗底的那段隔离碗外侧面周向与其相应的外缸筒内侧面周向间铆接在一起。这种内充气式单筒减震器,在活塞及活塞杆尚未安装之前,先用充气设备向外缸筒内充气。然后,将活塞杆及活塞下压所需位置,当活塞之下的充气室内气压达到所需气压时,借助铆接装置对远离碗底的那段隔离碗外侧面周向施加压力,将远离碗底的那段隔离碗外侧面周向与相应的外缸筒间陈紧密状铆接一起。之后,借助充油设备向活塞之上的减震油腔内充油,使减震油腔内的油液达到所需油压。最后,用封盖对外缸筒上端进行密封。由此可见,本技术采用与活塞相连的隔离碗圆与其相应的外缸筒间的铆接来实现充气腔的密封。只需在安装过程中充入气体,之后不需再向充气腔内补气,就可永久保持充气腔内的气压。与
技术介绍
中相比,不仅结构简单、可靠性好、制造成本低,而且使用起来比较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内充气式单筒减震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内充气式单筒减震器含有外缸筒2。所述外缸筒2内设置有活塞5,由活塞5之上的那段外缸筒内腔和活塞5之下的那段外缸筒内腔分别形成减震油腔3和充气腔7。与减震油腔3相邻的活塞5一面连有隔离碗4。所述隔离碗4邻近其碗底的那段外径小于其远离碗底的那段外径,远离碗底的那段隔离碗4外侧面周向与其相应的外缸筒2内侧面周向间铆接在一起。其中,远离碗底的那段隔离碗4外侧面上加工有横截面为V形的第一周向槽。与第一周向槽相应的外缸筒2内侧面上加工有横截面为V形的周向内凸筋,该周向内凸筋呈紧密状嵌入第一周向槽内。与周向内凸筋相应的外缸筒2外侧面周向加工有横截面为V形的第二周向槽1;所述周向内凸筋和第二周向槽1均由铆接而形成。为提高充气腔7的密封效果,在所述活塞5的外圆上加工有第三周向槽,第三周向槽内嵌有O形密封圈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内充气式单筒减震器,包括外缸筒(2)和活塞杆(8),外缸筒(2)内有活塞(9),远离活塞杆(8)的外缸筒(2)内有浮动活塞(5);由浮动活塞(5)之上的那段外缸筒内腔和浮动活塞(5)之下的那段外缸筒内腔分别形成减震油腔(3)和充气腔(7);其特征在于:与减震油腔(3)相邻的浮动活塞(5)一面连有隔离碗(4);所述隔离碗(4)邻近其碗底的那段外径小于其远离碗底的那段外径,远离碗底的那段隔离碗(4)外侧面周向与其相应的外缸筒(2)内侧面周向间铆接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内充气式单筒减震器,包括外缸筒(2)和活塞杆(8),外缸筒(2)内有活塞(9),远离活塞杆(8)的外缸筒(2)内有浮动活塞(5);由浮动活塞(5)之上的那段外缸筒内腔和浮动活塞(5)之下的那段外缸筒内腔分别形成减震油腔(3)和充气腔(7);其特征在于:与减震油腔(3)相邻的浮动活塞(5)一面连有隔离碗(4);所述隔离碗(4)邻近其碗底的那段外径小于其远离碗底的那段外径,远离碗底的那段隔离碗(4)外侧面周向与其相应的外缸筒(2)内侧面周向间铆接在一起。


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逸斌谢小贤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大通减震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