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守进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复合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7416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涉及一种新型复合桩。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新型复合桩由内芯和外体构成,内芯的部分或全部长度被外体同心地包裹着;所述内芯由内芯主体和在内芯主体的外缘与内芯主体制成一体结构的扩径体构成,内芯上的扩径体至少有一段设置在内芯被外体包裹的长度范围内。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的新型复合桩,内芯与外体间设有扩径体,结合性好,将复合桩受力破坏面设置在桩的最大外径界面上,桩身周长得到增加,并且充分发挥外体的岩土力学性能,桩的承载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施工无振动,无噪音,无泥浆,施工成本低,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复合桩
本专利技术创造涉及一种建筑基础桩,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的复合桩。
技术介绍
在含有软质岩土层,如淤泥、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砂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中,单一桩型的基础桩承载能力只能通过扩大桩径或增加桩长来满足,造成桩基成本高,施工工期长,施工设备投入大等缺点。劲性复合桩的应用有效地缩短了桩长,降低了桩基成本。劲性复合桩中的内芯是以表面光滑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为主,内芯周围的外体是高压旋喷水泥浆搅拌桩或粉喷水泥粉搅拌桩,虽然高压旋喷水泥浆搅拌桩或粉喷水泥粉搅拌桩增强了内芯与外体间的结合力,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严重不足之处:原理上,内芯顶承载建筑物受力时,劲性复合桩桩侧破坏面首先位于内芯与外体间界面上,当内芯与外体界面间结合力足够时,劲性复合桩桩侧破坏面发生在外体与桩周土的界面上,此时劲性复合桩才能体现出最大优势。可在实际工程试桩检测时,劲性复合桩桩侧破坏面较多地发生在内芯与外体间界面处,导致外体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承载力不是很好及桩基成本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创造提出一种内芯与外体间结合强度更好、桩承载能力更高的新型复合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创造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复合桩,由内芯和外体构成,内芯的部分或全部长度被外体同心地包裹着;所述内芯由内芯主体和在内芯主体的外缘与内芯主体制成一体结构的扩径体构成,内芯上的扩径体至少有一段设置在内芯被外体包裹的长度范围内。优选的,上述的一种新型复合桩,所述内芯主体为中空的现浇混凝土管桩。优选的,上述的一种新型复合桩,所述中空的现浇混凝土管桩内腔包裹着与其外径同一高度位置上桩侧土类型相同的土质。优选的,上述的一种新型复合桩,所述内芯主体为实心的现浇混凝土实心桩。优选的,上述的一种新型复合桩,所述扩径体为,外径大于内芯主体外径的实心扩径体。优选的,上述的一种新型复合桩,所述扩径体为,外径大于内芯主体的外径且在内芯主体外缘上连续缠绕的螺牙扩径体。优选的,上述的一种新型复合桩,所述外体为,在原地基土内通过高压旋喷水泥浆或粉喷水泥粉固化剂形成的搅拌桩。优选的,上述的一种新型复合桩,所述外体为等径的柱体。优选的,上述的一种新型复合桩,所述外体为,在外体包裹内芯的长度范围内,在外体的外缘制有外体扩径段。优选的,上述的一种新型复合桩,所述内芯中含有或不含有钢筋笼。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新型复合桩,内芯与外体间设有扩径体,结合性好,将复合桩受力破坏面设置在桩的最大外径界面上,桩身周长得到增加,并且充分发挥外体的岩土力学性能,桩的承载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2、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新型复合桩,对于桩周土软硬变化大的地基中,在非外体包裹内芯的复合长度内的内芯上可设置扩径体,有利于桩承载能力的提高。3、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新型复合桩,外体形成后,内芯为现浇混凝土桩的桩孔采取螺旋挤土钻进成形,挤压密实所成桩孔壁,可在内芯的不同位置形成内芯扩径体段,能很好地满足承载力的设计要求,内芯的侧阻得到提高。4、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新型复合桩,施工无振动,无噪音,无泥浆,施工成本低,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管桩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2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管桩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3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管桩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4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实心桩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5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实心桩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6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实心桩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7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实心桩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8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实心桩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9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实心桩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实施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管桩的钻头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的侧视图。图12是实施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管桩具有螺牙扩径体的钻头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复合桩,为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管桩的全包裹新型复合桩。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管桩11的全包裹新型复合桩,由内芯10和外体20构成。内芯10的全部长度被外体20同心地包裹着。在本实施例中,将外体20包裹内芯10的长度称为内芯与外体间的复合长度。复合长度设为L,内芯10的长度设为L1,外体20的长度设为L2,则,L=L1,L1<L2。内芯10由内芯主体和在内芯主体的外缘与内芯主体制成一体结构的两段扩径体构成。本实施例中,内芯主体为中空的现浇混凝土管桩11。扩径体为外径大于内芯主体外径的实心扩径体13。作为优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空的现浇混凝土管桩11内腔包裹着与其外径同一高度位置上桩侧土类型相同的土质。作为优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芯10中含有钢筋笼30。外体20为在原地基土内通过高压旋喷水泥浆或粉喷水泥粉等固化剂形成的搅拌桩。作为优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体20为等径的柱体。在本实施例中,设现浇混凝土管桩11外径为d,内径为d2,实心扩径体13的外径为d1,外体20的外径为D,则有:700mm≤d≤1500mm,D-d=300~1000mm,d1-d=60~150mm,d-d2=300~700mm。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一种新型复合桩,为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管桩的全包裹新型复合桩。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管桩11的全包裹新型复合桩,由内芯10和外体20构成。内芯10的全部长度被外体20同心地包裹着。在本实施例中,将外体20包裹内芯10的长度称为内芯与外体间的复合长度。复合长度设为L,内芯10的长度设为L1,外体20的长度设为L2,则,L=L1=L2。内芯10由内芯主体和在内芯主体的外缘与内芯主体制成一体结构的两段扩径体构成。本实施例中,内芯主体为中空的现浇混凝土管桩11。扩径体为外径大于内芯主体外径的实心扩径体13。作为优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空的现浇混凝土管桩11内腔包裹着与其外径同一高度位置上桩侧土类型相同的土质。作为优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芯10中含有钢筋笼30。外体20为在原地基土内通过高压旋喷水泥浆或粉喷水泥粉等固化剂形成的搅拌桩。作为优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体20为等径的柱体。在本实施例中,设现浇混凝土管桩11外径为d,内径为d2,实心扩径体13的外径为d1,外体20的外径为D,则有:700mm≤d≤1500mm,D-d=300~1000mm,d1-d=60~150mm,d-d2=300~700mm。实施例3如图3所示,一种新型复合桩,为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管桩的半包裹新型复合桩。内芯主体为现浇混凝土管桩11的半包裹新型复合桩,由内芯10和外体20构成。内芯10的部分长度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复合桩,由内芯(10)和外体(20)构成,其特征在于,内芯(10)的部分或全部长度被外体(20)同心地包裹着;所述内芯(10)由内芯主体和在内芯主体的外缘与内芯主体制成一体结构的扩径体构成,内芯上的扩径体至少有一段设置在内芯(10)被外体(20)包裹的长度范围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复合桩,由内芯(10)和外体(20)构成,其特征在于,内芯(10)的部分或全部长度被外体(20)同心地包裹着;所述内芯(10)由内芯主体和在内芯主体的外缘与内芯主体制成一体结构的扩径体构成,内芯上的扩径体至少有一段设置在内芯(10)被外体(20)包裹的长度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复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主体为中空的现浇混凝土管桩(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复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的现浇混凝土管桩(11)内腔包裹着与其外径同一高度位置上桩侧土类型相同的土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复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主体为实心的现浇混凝土实心桩(12)。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新型复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径体为,外径大于内芯主体外径的实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守进张喜才赵世范方光秀赵越刘洋杨延君金成彬金光男安志宏黄健刘涛张夏枭
申请(专利权)人:刘守进张喜才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