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轮车前悬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56664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轮车前悬架系统,包括与车体连接的连板,连板的上方设置有方向盘,下方设置有前车轮,前车轮的一侧前后并排设置有两支减震器总成,减震器总成的上端部与连板连接,下端部在靠近前车轮的一侧设置有平衡架,前车轮的中部设置有轮轴,前车轮转动连接在轮轴上,轮轴在靠近平衡架的一端设置有转向轴,转向轴与轮轴垂直布置,转向轴转动连接在平衡架上,所转向轴的顶端通过转向多连杆机构与方向盘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降低了三轮车前悬架系统的总体高度,降低了驾驶室位置高度,提高了行车安全,并且减震系统不会过多占用驾驶室位置,提高了驾驶空间,同时,连扳的承载功能和和转向连杆机构的转向功能相对独立,使得转向更加轻便、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轮车前悬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三轮车悬架减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轮车前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三轮汽车的安全、载重方面的政策逐渐正规和严谨,市场上三轮车用户的要求相应的有了很大变化,第一,对于载重的管控,造成货箱改变后要求先悬架系统要相应改变以适应,第二对于车辆安全性的管控,要求市场原有三轮车存在的驾驶室位置过高,空间过小问题必须改进,同时要求驾驶时轻便不费力,保证驾驶人员不易疲劳,这对前悬架系统提出了两点要求,其一降低总设计高度,其二提升前轮行驶时的稳定性和轻便性。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轮车前悬架系统,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种三轮车前悬架系统,包括与车体连接的连板,所述连板的上方设置有方向盘,下方设置有前车轮,所述前车轮的一侧前后并排设置有两支减震器总成,所述减震器总成的上端部与所述连板连接,下端部在靠近所述前车轮的一侧设置有平衡架,所述前车轮的中部设置有轮轴,所述前车轮转动连接在所述轮轴上,所述轮轴在靠近所述平衡架的一端设置有转向轴,所述转向轴与轮轴垂直布置,所述转向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平衡架上,所述转向轴的顶端通过转向多连杆机构与所述方向盘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器总成包括减震筒和弹簧,所述减震筒的活塞杆与所述连板连接,所述减震筒的筒体与所述平衡架连接,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减震筒上,所述弹簧的上端抵在所述连板上,下端抵在所述平衡架上。进一步的,所述平衡架包括转轴筒,所述转向轴转动连接在所述转轴筒中,所述转轴筒在背离所述减震器总成一侧的外壁上开设有转向避让孔,所述轮轴位于所述转向避让孔中;所述转轴筒在靠近所述减震器总成一侧的外壁上设置有两个上下布置的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端部设置有两个筒套,所述减震筒的筒体位于所述筒套中,两个所述筒套上均开设有豁口,两个所述豁口相向布置,所述豁口的两侧均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端部与所述筒套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多个螺栓组件。进一步的,所述轮轴在所述转向避让孔中的转动角度为90°。进一步的,所述前车轮的轮毂为中空单侧支撑筋板结构,所述转向轴相对于所述轮毂居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多转向多连杆机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布置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一连接轴、第四连杆、第五连杆、第二连接轴、第六连杆、第七连杆、第八连杆和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和第三连接轴的轴线与所述转向轴的轴线平行,且所述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位于同一轴线上,所述第一连接轴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板上,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连接在位于上方的连接架上,所述第三连接轴与所述转向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依次铰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之间的铰接轴线与所述转向轴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连杆的非铰接端所述方向盘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所述第三连杆的非铰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下端、第四连杆、第五连杆和第二连接轴的上端依次铰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一连接轴、第四连杆、第五连杆和第二连接轴之间的铰接轴线与所述轮轴的轴线平行;所述第六连杆、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依次铰接在一起,且所述第六连杆、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之间的铰接轴线与所述转向轴的轴线平行,所述第六连杆的非铰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八连杆的非铰接端与所述第三连接轴固定连接。进一步的,安装时,所述减震器总成与地面的夹角为66°~72°。进一步的,所述连板呈L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第一,连扳、减震器总成和平衡架相对整车固定不动,仅车轮相对转向轴转动,转向力不再需要克服包含前悬架系统重量,驾驶人员抗疲劳时间延长;第二,两个减震器总成置于车轮一侧,往复运动是同步的,相对于现有两侧对称设计的减震结构,不易出现左右减震不同步造成的车轮摆动情况;第三,减震器总成置于车轮同一侧,设计上不再受到车轮大小的限制,市场现有为两侧对称设计,总高度必须大于轮胎半径加减振器行程长度之和。第四,连扳的承载功能和转向连杆机构的转向功能相对独立,取代了目前市场上方向轴和连扳一体既起承载功能又起转向功能,由此消除了原始方向轴所占用的空间;本专利技术降低了三轮车前悬架系统的总体高度,降低了驾驶室位置高度,提高了行车安全,并且减震系统不会过多占用驾驶室位置,提高了驾驶空间,同时,连扳的承载功能和和转向连杆机构的转向功能相对独立,使得转向更加轻便、灵活。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三轮车前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配减震器总成、平衡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转向多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三轮车前悬架系统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A-A方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连板;2、方向盘;3、前车轮;4、减震器总成;401、减震筒;402、弹簧;5、平衡架;501、转轴筒;502、转向避让孔;503、连接架;504、筒套;505、豁口;506、连接板;507、螺栓组件;6、轮轴;7、转向轴;8、转向多连杆机构;801、第一连杆;802、第二连杆;803、第三连杆;804、第一连接轴;805、第四连杆;806、第五连杆;807、第二连接轴;808、第六连杆;809、第七连杆;810、第八连杆;811、第三连接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三轮车前悬架系统,包括连板1,连扳1与整车相连,方式可为焊接固定或通过螺栓紧固连接。连板1呈L形,为整体铸造而成。连板1的上方设置有方向盘2,下方设置有前车轮3,前车轮3的一侧前后并排设置有两支减震器总成4,减震器总成4的上端部与连板1连接,下端部在靠近前车轮3的一侧设置有平衡架5,前车轮3的中部设置有轮轴6,前车轮3通过轴承结构转动连接在轮轴6上。轮轴6在靠近平衡架5的一端焊接有转向轴7,轮轴6与转向轴7垂直布置,转向轴7通过轴承结构转动连接在平衡架5上,转向轴7的顶端通过转向多连杆机构8与方向盘2连接。作为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如图2所示,减震器总成4包括减震筒401和弹簧402,减震筒401的活塞杆与连板1固定连接,减震筒401的筒体与平衡架5连接,弹簧402套设在减震筒401上,弹簧402的上端抵在连板1上,下端抵在平衡架5上。安装时,减震器总成4与地面的夹角为控制在66°~72°。平衡架5包括转轴筒501,转向轴7转动连接在转轴筒501中,转轴筒501在背离减震器总成4一侧的外壁上开设有转向避让孔502,轮轴6位于转向避让孔502中;转轴筒501在靠近减震器总成4一侧的外壁上焊接有两个上下布置的连接架503,连接架503端部焊接有两个筒套504,减震筒401的筒体位于筒套504中,两个筒套504上均开设有豁口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轮车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车体连接的连板(1),所述连板(1)的上方设置有方向盘(2),下方设置有前车轮(3),所述前车轮(3)的一侧前后并排设置有两支减震器总成(4),所述减震器总成(4)的上端部与所述连板(1)连接,下端部在靠近所述前车轮(3)的一侧设置有平衡架(5),所述前车轮(3)的中部设置有轮轴(6),所述前车轮(3)转动连接在所述轮轴(6)上,所述轮轴(6)在靠近所述平衡架(5)的一端设置有转向轴(7),所述转向轴(7)与轮轴(6)垂直布置,所述转向轴(7)转动连接在所述平衡架(5)上,所述转向轴(7)的顶端通过转向多连杆机构(8)与所述方向盘(2)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轮车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车体连接的连板(1),所述连板(1)的上方设置有方向盘(2),下方设置有前车轮(3),所述前车轮(3)的一侧前后并排设置有两支减震器总成(4),所述减震器总成(4)的上端部与所述连板(1)连接,下端部在靠近所述前车轮(3)的一侧设置有平衡架(5),所述前车轮(3)的中部设置有轮轴(6),所述前车轮(3)转动连接在所述轮轴(6)上,所述轮轴(6)在靠近所述平衡架(5)的一端设置有转向轴(7),所述转向轴(7)与轮轴(6)垂直布置,所述转向轴(7)转动连接在所述平衡架(5)上,所述转向轴(7)的顶端通过转向多连杆机构(8)与所述方向盘(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总成(4)包括减震筒(401)和弹簧(402),所述减震筒(401)的活塞杆与所述连板(1)连接,所述减震筒(401)的筒体与所述平衡架(5)连接,所述弹簧(402)套设在所述减震筒(401)上,所述弹簧(402)的上端抵在所述连板(1)上,下端抵在所述平衡架(5)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轮车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架(5)包括转轴筒(501),所述转向轴(7)转动连接在所述转轴筒(501)中,所述转轴筒(501)在背离所述减震器总成(4)一侧的外壁上开设有转向避让孔(502),所述轮轴(6)位于所述转向避让孔(502)中;
所述转轴筒(501)在靠近所述减震器总成(4)一侧的外壁上设置有两个上下布置的连接架(503),所述连接架(503)端部设置有两个筒套(504),所述减震筒(401)的筒体位于所述筒套(504)中,两个所述筒套(504)上均开设有豁口(505),两个所述豁口(505)相向布置,所述豁口(505)的两侧均设置有连接板(506),所述连接板(506)的端部与所述筒套(504)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板(506)之间设置有多个螺栓组件(50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轮车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轴(6)在所述转向避让孔(502)中的转动角度为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洋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金奥精工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