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轮汽车前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5351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6: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轮汽车前减震装置,包括联板,联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方向柱,下表面设置有两个减震杆,减震杆的下部套设有减震筒,减震筒的下端设置有与前车轮轴连接的叉头,减震筒的外侧套设有减震弹簧,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分别固定在减震杆和减震筒上;减震筒中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上衬套和下衬套,上衬套和下衬套均套设在减震杆上;减震杆的下端设置有滚动轮,滚动轮位于减震杆的后部,并且滚动轮的外壁抵在减震筒的内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增设滚动摩擦副,用于辅助降低原有滑动摩擦产生的摩擦力,从而有效的提升了减振器的灵敏度。从而有效的提升了减振器的灵敏度。从而有效的提升了减振器的灵敏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轮汽车前减震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震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轮汽车前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市场上三轮车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发动机噪音逐步降低,路况越来越好,用户对三轮车前悬架系统的灵敏度和噪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整车轻量化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目前市场上减震器的往复运动均采用的是滑动摩擦副结构,且减震器的灵敏度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轮汽车前减震装置,解决现有的三轮汽车减震器灵敏度偏低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一种三轮汽车前减震装置,包括联板,所述联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方向柱,下表面设置有两个减震杆,所述减震杆的下部套设有减震筒,所述减震筒的下端设置有与前车轮轴连接的叉头,所述减震筒的外侧套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上端抵在上弹簧座上,下端抵在下弹簧座上,所述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分别固定在所述减震杆和减震筒上;
[0006]所述减震筒的上端口处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减震筒中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上衬套和下衬套,所述上衬套和下衬套均套设在所述减震杆上;所述上衬套的两端部均设置有第一卡簧,所述第一卡簧卡接在所述减震筒内壁预先开设的环形槽中;所述下衬套的两端部均设置有第二卡簧,所述第二卡簧卡接在所述减震杆外壁预先开设的环形槽中;
[0007]所述减震杆的下端设置有滚动轮,所述滚动轮位于所述减震杆的后部,并且所述滚动轮的外壁抵在所述减震筒的内壁上。r/>[0008]进一步的,所述上衬套和下衬套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上端抵在所述上衬套上,下端抵在限位座上,所述限位座通过第三卡簧固定在所述减震杆上。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上衬套和下衬套为粉末冶金衬套。
[0010]进一步的,所述滚动轮的外圆壁为弧面。
[0011]进一步的,所述滚动轮的外圆壁与所述减震筒的内壁贴合。
[0012]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组件包括油封、防尘封和螺套,所述螺套为一种薄壁型螺母,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减震筒的端口上。
[0013]进一步的,所述方向柱为空心结构。
[0014]进一步的,所述述方向柱的上端设置有上焊接实体,下端设置有内螺孔、外螺纹柱或者下焊接实体。
[0015]进一步的,所述联板采用圆管和方管焊接而成。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
[0017]第一,基于目前三轮车减振器采用的滑动摩擦副固有的摩擦力原理,通过增设滚
动摩擦副,用于辅助降低原有滑动摩擦产生的摩擦力,从而提升减振器灵敏度;
[0018]第二,基于目前三轮车减振器配件加工精度和装配水平,通过优化上衬套装配结构,减少配件对系统内部同轴度的影响,从而减低卡滞性,提升灵敏度的设计方案;
[0019]第三,基于目前三轮车普遍超重,且各部件设计强度不同步造成的材料浪费,通过个部位强度校核,对主要性能过剩配件连板和方向柱等实体配件进行了轻量化处理;
[0020]第四,基于三轮车小载重环境下,减振器工作点偏高,遇到减振器大振幅工作时,在上限位结构中间增加缓冲弹簧,使之成为弹性限位,消除原有减振器结构“碰天”时金属碰撞异响。
附图说明
[0021]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前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前减震装置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缓冲弹簧的安装示意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方向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1、方向柱;101、上焊接实体;102、内螺孔;103、外螺纹柱;104、下焊接实体;2、联板;3、减震筒;4、减震杆;5、上弹簧座;501、下弹簧座;6、减震弹簧;7、密封组件;8、第一卡簧;801、第二卡簧;9、上衬套;10、缓冲弹簧;1001、限位座;1002、第三卡簧;11、下衬套;12、滚动轮;13、叉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9]如图1和3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三轮汽车前减震装置,包括联板2,联板2的表面设置有方向柱1,下表面设置有两个减震杆4,方向柱1与整车前立管装配连接。减震杆4的下部套设有减震筒3,减震筒3的下端设置有与前车轮轴连接的叉头13,减震筒3的外侧套设有减震弹簧6,减震弹簧6的上端抵在上弹簧座5上,下端抵在下弹簧座501上。上弹簧座5焊接固定在减震杆4上,下弹簧座501焊接固定在减震筒3上。
[0030]减震筒3的上端口处设置有密封组件7,密封组件7包括油封、防尘封和螺套,螺套是一种薄壁型螺母,通过螺纹连接在减震筒3的端口上。减震筒3中设置有上衬套9和下衬套11,上衬套9和下衬套11均套设在减震杆4上,上衬套9的两端部均设置有第一卡簧8,第一卡簧8卡接在减震筒3内壁预先开设的环形槽中,下衬套11的两端部均设置有第二卡簧801,第二卡簧801卡接在减震杆4外壁预先开设的环形槽中。上衬套9采用双卡簧上下夹持设计,从而消除了原始结构因存在的轴向压力产生的不同轴卡滞问题,也可以降低系统内部摩擦力。
[0031]减震杆4的下端设置有滚动轮12,滚动轮12位于减震杆4的后部,并且滚动轮12的外壁抵在减震筒3的内壁上。具体来说:主机厂整车前立管前倾角θ一般设计19
°
~23
°
之间,前减震架与铅垂面夹角为19
°
~23
°
,这就导致减震器内部上衬套9和下衬套11受压力,此类
结构前悬架系统内衬套受到的侧向力为F(F=cosθ
×
P,P为前轮载荷,θ取值范围为19
°
~23
°
),那么衬套受到的管壁摩擦力f=F*摩擦系数,在前轮载荷一定的情况下,要将系统内摩擦力减少,可以通过减小摩擦系数来实现,在不改变现有材料与加工精度的前提下,将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可以极大的降低摩擦系数。因此在减震器中增加滚动摩擦副,即增加滚动轮12,滚动轮12必须后置于减震杆4并且抵在减震筒3的内壁上,其作用为托起减震器中的下衬套11,使下衬套11的后部与减震筒3内壁不再接触,减震器往复工作时,下衬套11没有产生滑动摩擦。
[0032]如图2所示,以轴孔O为固定原点,分析减振筒内壁正压力可知:f
×
F1×
L1f
×
F2×
L2,其中f为摩擦系数,F1为上轴套受到的侧向压力,F1为下轴套受到的侧向压力;因减振器设计中L1为固定值,L2在小于L1/2范围内运动,即L1≈2L2,所以F2≈2F1,当增设滚轮后F2≈0(滚动摩擦系数可忽略不计),因此,侧向力减小了2/3(增加滚轮前的侧向力为F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轮汽车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联板(2),所述联板(2)的上表面设置有方向柱(1),下表面设置有两个减震杆(4),所述减震杆(4)的下部套设有减震筒(3),所述减震筒(3)的下端设置有与前车轮轴连接的叉头(13),所述减震筒(3)的外侧套设有减震弹簧(6),所述减震弹簧(6)的上端抵在上弹簧座(5)上,下端抵在下弹簧座(501)上,所述上弹簧座(5)和下弹簧座(501)分别固定在所述减震杆(4)和减震筒(3)上;所述减震筒(3)的上端口处设置有密封组件(7),所述减震筒(3)中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上衬套(9)和下衬套(11),所述上衬套(9)和下衬套(11)均套设在所述减震杆(4)上;所述上衬套(9)的两端部均设置有第一卡簧(8),所述第一卡簧(8)卡接在所述减震筒(3)内壁预先开设的环形槽中;所述下衬套(11)的两端部均设置有第二卡簧(801),所述第二卡簧(801)卡接在所述减震杆(4)外壁预先开设的环形槽中;所述减震杆(4)的下端设置有滚动轮(12),所述滚动轮(12)位于所述减震杆(4)的后部,并且所述滚动轮(12)的外壁抵在所述减震筒(3)的内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汽车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洋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金奥精工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