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栗文洗专利>正文

一种工程机械减震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4512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程机械减震器组件,涉及工程机械设备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顶板和底板,底板的下表面和顶板的上表面均开设有两T型槽,地板和顶板之间固接有两吸能组件a和吸能组件b,吸能组件a包括两第一T型块和两第二T型块,两第一T型块之间以及两第二T型块之间均固接有拉簧,且第一T型块和第二T型块之间固接有第一弹簧,吸能组件b包括圆柱、两立柱和两组方形筒,两立柱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一端固接有锥齿轮a,圆柱的顶端固接有锥齿轮b,且圆柱的周侧面固接有大齿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两吸能组件a和吸能组件b,可实现对工程机械的多级减震,多方式吸能,以实现高效快速减震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程机械减震器组件
本技术属于工程机械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工程机械减震器组件。
技术介绍
工程机械是中国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凡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设与养护、流动式起重装卸作业和各种建筑工程所需的综合性机械化施工工程所必需的机械装备,称为工程机械,工程机械减震器主要作用在于吸收来自各种路面或障碍物对机械的冲击。现有的工程机械减震组件,结构简单,吸能效果差,结构强度低,不能对工程机械进行快速减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减震器组件,通过设置两吸能组件a和吸能组件b,可实现对工程机械的多级减震,多方式吸能,以实现高效快速减震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工程机械减震组件吸能效果差,结构强度低,不能快速减震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为一种工程机械减震器组件,包括顶板、圆柱和底板,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和顶板的上表面均开设有两T型槽,所述底板和顶板之间固接有两吸能组件a和吸能组件b;所述吸能组件a包括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两第一T型块和两第二T型块,所述第一T型块和第二T型块均通过T型槽分别与顶板和底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均通过铰接块固定在第一T型块和第二T型块之间,两所述第一T型块之间固接有拉簧,两所述第二T型块之间固接有同样的拉簧,所述第一T型块的下表面固接有导向柱,所述第二T型块的上表面固接有圆筒,所述圆柱位于圆筒的内部且与圆筒滑动配合,所述第一T型块和第二T型块之间固接有第一弹簧;所述吸能组件b包括第一齿条板、第二齿条板、圆柱、两立柱和两组方形筒,两所述立柱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贯穿立柱且固接有小齿轮,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固接有锥齿轮a,所述圆柱的顶端固接有锥齿轮b,且圆柱的周侧面固接有大齿轮,每组所述方形筒之间均滑动配合有第三齿条板,所述第三齿条板与方形筒之间固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三齿条板与大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齿条板和第二齿条板分别与两小齿轮啮合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之间通过转轴交叉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位于圆筒的周侧面。进一步地,两所述吸能组件a对称设置,所述吸能组件b位于两吸能组件a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条板和第二齿条板的顶端均与顶板固定连接,且第一齿条板和第二齿条板相对于顶板对称设置。进一步地,两所述立柱的下表面均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圆柱的底端与底板转动连接,两所述转动轴相对于立柱对称设置。进一步地,两组所述方形筒均固接在底板的上表面,且两组所述方形筒位于大齿轮的两侧,两所述第三齿条板相对于大齿轮对称设置。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置两吸能组件a,当顶板向下冲击力时,两第一T型块相背运动,两第二T型块同样相背运动,两拉簧被拉伸,两第一弹簧会被压缩,实现对冲击力的缓冲吸能。2、本技术通过设置吸能组件b,当顶板向下冲击力时,第一齿条板和第二齿条板向下运动,带动两小齿轮的转动,进而实现锥齿轮a与锥齿轮b,使得圆柱旋转运动,在此过程中,通过各齿轮之间以及齿轮与齿条板之间的传动摩擦,会吸收一部分冲击力,此外大齿轮带动两第三齿条板的滑动,实现第二弹簧的拉伸和压缩,进一步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吸能。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一种工程机械减震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顶板、底板和吸能组件a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吸能组件a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吸能组件b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俯视图;图6为第三齿条板和方形筒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顶板,2-底板,3-吸能组件a,4-吸能组件b,5-T型槽,6-第一T型块,7-拉簧,8-第一转动杆,9-第二转动杆,10-第一弹簧,11-导向柱,12-圆筒,13-转动轴,14-锥齿轮a,15-小齿轮,16-圆柱,17-锥齿轮b,18-大齿轮,19-第一齿条板,20-第二齿条板,21-第三齿条板,22-方形筒,23-第二弹簧,24-立柱,25-第二T型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6,本技术为一种工程机械减震器组件,包括顶板1、圆柱16和底板2,底板2的下表面和顶板1的上表面均开设有两T型槽5,底板和顶板1之间固接有两吸能组件a3和吸能组件b4;吸能组件a3包括第一转动杆8、第二转动杆9、两第一T型块6和两第二T型块25,第一T型块6和第二T型块25均通过T型槽5分别与顶板1和底板2滑动连接,第一转动杆8和第二转动杆9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杆8和第二转动杆9均通过铰接块固定在第一T型块6和第二T型块25之间,两第一T型块6之间固接有拉簧7,两第二T型块25之间固接有同样的拉簧7,第一T型块6的下表面固接有导向柱11,第二T型块25的上表面固接有圆筒12,圆柱16位于圆筒12的内部且与圆筒12滑动配合,第一T型块6和第二T型块25之间固接有第一弹簧10;吸能组件b4包括第一齿条板19、第二齿条板20、圆柱16、两立柱24和两组方形筒22,两立柱24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转动轴13,转动轴13的一端贯穿立柱24且固接有小齿轮15,转动轴13的另一端固接有锥齿轮a14,圆柱16的顶端固接有锥齿轮b17,且圆柱16的周侧面固接有大齿轮18,每组方形筒22之间均滑动配合有第三齿条板21,第三齿条板21与方形筒22之间固接有第二弹簧23,第三齿条板21与大齿轮18啮合连接,第一齿条板19和第二齿条板20分别与两小齿轮15啮合连接。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转动杆8和第二转动杆9之间通过转轴交叉固定连接,第一弹簧10位于圆筒12的周侧面。其中如图1所示,两吸能组件a3对称设置,吸能组件b4位于两吸能组件a3之间。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齿条板19和第二齿条板20的顶端均与顶板1固定连接,且第一齿条板19和第二齿条板20相对于顶板1对称设置,使得第一齿条板19和第二齿条板20分别带动两小齿轮15以不同的旋转方向进行旋转。其中如图1、4和6所示,两立柱24的下表面均与底板2固定连接,圆柱16的底端与底板2转动连接,两转动轴13相对于立柱24对称设置,两组方形筒22均固接在底板2的上表面,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程机械减震器组件,包括顶板(1)、圆柱(16)和底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下表面和顶板(1)的上表面均开设有两T型槽(5),所述底板和顶板(1)之间固接有两吸能组件a(3)和吸能组件b(4);/n所述吸能组件a(3)包括第一转动杆(8)、第二转动杆(9)、两第一T型块(6)和两第二T型块(25),所述第一T型块(6)和第二T型块(25)均通过T型槽(5)分别与顶板(1)和底板(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8)和第二转动杆(9)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8)和所述第二转动杆(9)均通过铰接块固定在第一T型块(6)和第二T型块(25)之间,两所述第一T型块(6)之间固接有拉簧(7),两所述第二T型块(25)之间固接有同样的拉簧(7),所述第一T型块(6)的下表面固接有导向柱(11),所述第二T型块(25)的上表面固接有圆筒(12),所述圆柱(16)位于圆筒(12)的内部且与圆筒(12)滑动配合,所述第一T型块(6)和第二T型块(25)之间固接有第一弹簧(10);/n所述吸能组件b(4)包括第一齿条板(19)、第二齿条板(20)、圆柱(16)、两立柱(24)和两组方形筒(22),两所述立柱(24)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转动轴(13),所述转动轴(13)的一端贯穿立柱(24)且固接有小齿轮(15),所述转动轴(13)的另一端固接有锥齿轮a(14),所述圆柱(16)的顶端固接有锥齿轮b(17),且圆柱(16)的周侧面固接有大齿轮(18),每组所述方形筒(22)之间均滑动配合有第三齿条板(21),所述第三齿条板(21)与方形筒(22)之间固接有第二弹簧(23),所述第三齿条板(21)与大齿轮(18)啮合连接,所述第一齿条板(19)和第二齿条板(20)分别与两小齿轮(15)啮合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程机械减震器组件,包括顶板(1)、圆柱(16)和底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下表面和顶板(1)的上表面均开设有两T型槽(5),所述底板和顶板(1)之间固接有两吸能组件a(3)和吸能组件b(4);
所述吸能组件a(3)包括第一转动杆(8)、第二转动杆(9)、两第一T型块(6)和两第二T型块(25),所述第一T型块(6)和第二T型块(25)均通过T型槽(5)分别与顶板(1)和底板(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8)和第二转动杆(9)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8)和所述第二转动杆(9)均通过铰接块固定在第一T型块(6)和第二T型块(25)之间,两所述第一T型块(6)之间固接有拉簧(7),两所述第二T型块(25)之间固接有同样的拉簧(7),所述第一T型块(6)的下表面固接有导向柱(11),所述第二T型块(25)的上表面固接有圆筒(12),所述圆柱(16)位于圆筒(12)的内部且与圆筒(12)滑动配合,所述第一T型块(6)和第二T型块(25)之间固接有第一弹簧(10);
所述吸能组件b(4)包括第一齿条板(19)、第二齿条板(20)、圆柱(16)、两立柱(24)和两组方形筒(22),两所述立柱(24)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转动轴(13),所述转动轴(13)的一端贯穿立柱(24)且固接有小齿轮(15),所述转动轴(13)的另一端固接有锥齿轮a(14),所述圆柱(16)的顶端固接有锥齿轮b(17),且圆柱(16)的周侧面固接有大齿轮(18),每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文洗罗力陈宝龙王学正
申请(专利权)人:栗文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