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零排放液氨-柴油双燃料供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52212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0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近零排放液氨‑柴油双燃料供给系统,包括液氨储存罐、油箱、液氨共轨管、燃油共轨管、液氨喷射器、喷油器,液氨储存罐的出口通过泵氨系统、分流系统、进出氨系统连接液氨共轨管进口,液氨共轨管的出口通过高压氨管连接液氨喷射器,液氨喷射器通过回氨管连接进出氨系统,油箱通过滤器、高压油泵连接燃油共轨管的进口,燃油共轨管的出口连接喷油器,喷油器通过回油管路连接油箱。本发明专利技术以低压储存罐作为媒介,实现液态氨的安全性贮藏。为发动机氨燃料的供给源,可极大地提高储存效率;提出的柴油引燃燃烧模式改善了氨燃料燃烧困难,反应不充分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近零排放液氨-柴油双燃料供给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具体地说是双燃料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车用及船用动力系统的排放都被严格的限制,氮氧化物及硫化物的排放得到了很好的抑制。随着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与能源短缺的加剧,新的替代能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海事组织(IMO)也计划严格控制航运温室气体的排放,脱碳目标为:相较于2008年,规定到2030年,每一运输单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0%,到2050年减少70%。将逐步朝着零碳目标迈进。氨不含碳元素,完全燃烧只产生清洁无污染的水和氮气,且其含氢量高,目前已有广泛使用的基础设施,故被认为是可用于发动机的理想绿色燃料之一。由于氨气作为单一燃料燃烧,其自着火温度高,热值低,火焰传播速度低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发动机上的应用。而氨气双燃料燃烧,不仅能很好的解决纯氨燃料燃烧时的问题,还方便通过在现有的发动机基础上进行燃料适应性改进,从而进行相应的样件试制。因为氨气较慢的燃烧速度,因此预混燃烧的方式可能会造成氨发动机的热效率低。且氨气的自燃温度高,难以直接压燃需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近零排放液氨-柴油双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液氨储存罐、油箱、液氨共轨管、燃油共轨管、液氨喷射器、喷油器,液氨储存罐的出口通过泵氨系统、分流系统、进出氨系统连接液氨共轨管进口,液氨共轨管的出口通过高压氨管连接液氨喷射器,液氨喷射器通过回氨管连接进出氨系统,油箱通过滤器、高压油泵连接燃油共轨管的进口,燃油共轨管的出口连接喷油器,喷油器通过回油管路连接油箱。/n

【技术特征摘要】
1.近零排放液氨-柴油双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液氨储存罐、油箱、液氨共轨管、燃油共轨管、液氨喷射器、喷油器,液氨储存罐的出口通过泵氨系统、分流系统、进出氨系统连接液氨共轨管进口,液氨共轨管的出口通过高压氨管连接液氨喷射器,液氨喷射器通过回氨管连接进出氨系统,油箱通过滤器、高压油泵连接燃油共轨管的进口,燃油共轨管的出口连接喷油器,喷油器通过回油管路连接油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零排放液氨-柴油双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泵氨系统包括低压泵、高压泵、液氨储存分流器,液氨储存罐的出口管路上依次安装低压泵、高压泵、温度控制器,低压泵与高压泵之间的液氨储存罐的出口管路上支出第一回路并连接液氨储存罐第一回氨口,第一回路上设置溢流阀,高压泵与温度控制器之间的液氨储存罐的出口管路支出第二回路并连接液氨储存罐第二回氨口,第二回路上设置第一安全阀,温度控制器后方连接液氨储存分流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零排放液氨-柴油双燃料供给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分流系统包括进氨分流管路、回氨分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运涛张佃浩王一波邱宇康钟鑫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