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绕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1027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31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绕线装置,包括底座、一号主动齿轮、绕线杆、绕组引导轮、凸轮、扇形摩擦柄,所述底座上部前端具有一号支架,底座上部左侧具有二号支架,底座上部右侧具有三号支架,底座上部右侧具有四号支架,底座上部左后方具有扇形摩擦柄轴,底座上部中间具有滑道,所述一号电动机与一号支架相连,一号电动机连接主动带轮,主动带轮圆周侧连接传动带,传动带随主动带轮转动,传动带连接从动带轮圆周侧,从动带轮随传动带转动,传动轴穿过动带轮,从动带轮固定在传动轴上,传动轴随从动带轮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绕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永磁同步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绕线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生产电动机的转子时,其中一个工序是将绕组绕进转子的线沟里面,传统的绕线方式,必须采用人工绕线的方式进行生产,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现有的部分自动绕线机布局不合理,容易断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全自动不易断线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绕线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绕线装置,包括底座、一号主动齿轮、绕线杆、绕组引导轮、凸轮、扇形摩擦柄,所述底座上部前端具有一号支架,底座上部左侧具有二号支架,底座上部右侧具有三号支架,底座上部右侧具有四号支架,底座上部左后方具有扇形摩擦柄轴,底座上部中间具有滑道,所述一号电动机与一号支架相连,一号电动机连接主动带轮,主动带轮圆周侧连接传动带,传动带随主动带轮转动,传动带连接从动带轮圆周侧,从动带轮随传动带转动,传动轴穿过动带轮,从动带轮固定在传动轴上,传动轴随从动带轮转动,传动轴另一侧穿过一号主动齿轮,一号主动齿轮固定在传动轴上,一号主动齿轮随传动轴转动,传动轴穿过三号支架,传动轴在三号支架上转动,一号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一号主动齿轮连接从动齿轮,转轴穿过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与转轴固定连接,转轴随从动齿轮转动,转轴穿过绕线杆,绕线杆与转轴固定连接,绕线杆随转轴转动,转轴穿过四号支架,转轴在四号支架上转动,心轴穿过四号支架,心轴与四号支架固定连接,心轴穿过绕组引导轮,绕组引导轮在心轴上转动。所述二号支架连接二号电动机,二号电动机连接凸轮,凸轮连接扇形摩擦柄,凸轮在扇形摩擦柄内滑动,扇形摩擦柄随凸轮转动,扇形摩擦柄轴穿过扇形摩擦柄,扇形摩擦柄在扇形摩擦柄轴上转动,所述扇形摩擦柄扇形端面连接带滑块的底座,带滑块的底座随扇形摩擦柄移动,带滑块的底座上部连接三号电动机,三号电动机连接二号主动齿轮,二号主动齿轮与三号电动机固定连接,二号主动齿轮随三号电动机转动,二号主动齿轮与内啮合齿轮啮合,二号主动齿轮连接内啮合齿轮,转子固定轴穿过二号主动齿轮,二号主动齿轮与转子固定轴固定连接,转子固定轴随二号主动齿轮转动,转子固定轴穿过带滑块的底座,转子固定轴在带滑块的底座上转动,带滑块的底座下侧与滑道相适应,带滑块的底座连接滑道,带滑块的底座在滑道上滑动。有益效果:一号电动机与三号电动机同时转动,电机绕组通过绕组引导轮的引导,从绕线杆绕向电机转子,避免了单个电机绕线导致绕组两端拉力差过大产生的断线风险,一号电动机通过传动带输出可有效控制负载端因变载荷导致的烧坏电机风险,一号电动机通过一号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传动可有效降低电机的输出转速,三号电动机通过内啮合齿轮、二号主动齿轮内啮合传动,不仅可降低电机转速,还可节省传动空间,二号电动机输出的转速通过凸轮与扇形摩擦柄的配合可将回转运动输出成往复直线运动,扇形摩擦柄与带滑块的底座通过摩擦力传递运动既可提高运动的平稳性,又可对电动机形成过载保护,绕线杆通过绕组引导轮将绕组绕在电机转子上时,通过带滑块的底座的往复直线运动可均匀的将绕组缠绕在电机转子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绕线装置结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绕线装置结构右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绕线装置结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绕线装置结构等轴测视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绕线装置结构零件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绕线装置,包括底座01、一号主动齿轮14、绕线杆17、绕组引导轮18、凸轮26、扇形摩擦柄27,所述底座01上部前端具有一号支架02,底座01上部左侧具有二号支架03,底座01上部右侧具有三号支架04,底座01上部右侧具有四号支架05,底座01上部左后方具有扇形摩擦柄轴06,底座01上部中间具有滑道25,所述一号电动机07与一号支架02相连,一号电动机07连接主动带轮10,主动带轮10圆周侧连接传动带11,传动带11随主动带轮10转动,传动带11连接从动带轮12圆周侧,从动带轮12随传动带11转动,传动轴13穿过动带轮12,从动带轮12固定在传动轴13上,传动轴13随从动带轮12转动,传动轴13另一侧穿过一号主动齿轮14,一号主动齿轮14固定在传动轴13上,一号主动齿轮14随传动轴13转动,传动轴13穿过三号支架04,传动轴13在三号支架04上转动,一号主动齿轮14与从动齿轮15啮合,一号主动齿轮14连接从动齿轮15,转轴16穿过从动齿轮15,从动齿轮15与转轴16固定连接,转轴16随从动齿轮15转动,转轴16穿过绕线杆17,绕线杆17与转轴16固定连接,绕线杆17随转轴16转动,转轴16穿过四号支架05,转轴16在四号支架05上转动,心轴19穿过四号支架05,心轴19与四号支架05固定连接,心轴19穿过绕组引导轮18,绕组引导轮18在心轴19上转动。所述二号支架03连接二号电动机08,二号电动机08连接凸轮26,凸轮26连接扇形摩擦柄27,凸轮26在扇形摩擦柄27内滑动,扇形摩擦柄27随凸轮26转动,扇形摩擦柄轴06穿过扇形摩擦柄27,扇形摩擦柄27在扇形摩擦柄轴06上转动,所述扇形摩擦柄27扇形端面连接带滑块的底座24,带滑块的底座24随扇形摩擦柄27移动,带滑块的底座24上部连接三号电动机09,三号电动机09连接二号主动齿轮22,二号主动齿轮22与三号电动机09固定连接,二号主动齿轮22随三号电动机09转动,二号主动齿轮22与内啮合齿轮21啮合,二号主动齿轮22连接内啮合齿轮21,转子固定轴23穿过二号主动齿轮22,二号主动齿轮22与转子固定轴23固定连接,转子固定轴23随二号主动齿轮22转动,转子固定轴23穿过带滑块的底座24,转子固定轴23在带滑块的底座24上转动,带滑块的底座24下侧与滑道25相适应,带滑块的底座24连接滑道25,带滑块的底座24在滑道25上滑动。以图4为例一号电动机07与三号电动机09同时转动,电机绕组通过绕组引导轮18的引导,从绕线杆17绕向电机转子20,避免了单个电机绕线导致绕组两端拉力差过大产生的断线风险,一号电动机07通过传动带11输出可有效控制负载端因变载荷导致的烧坏电机风险,一号电动机07通过一号主动齿轮14、从动齿轮15传动可有效降低电机的输出转速,三号电动机09通过内啮合齿轮21、二号主动齿轮22内啮合传动,不仅可降低电机转速,还可节省传动空间,二号电动机08输出的转速通过凸轮26与扇形摩擦柄27的配合可将回转运动输出成往复直线运动,扇形摩擦柄27与带滑块的底座24通过摩擦力传递运动既可提高运动的平稳性,又可对电动机形成过载保护,绕线杆17通过绕组引导轮18将绕组绕在电机转子20上时,通过带滑块的底座24的往复直线运动可均匀的将绕组缠绕在电机转子20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绕线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底座、一号主动齿轮、绕线杆、绕组引导轮、凸轮、扇形摩擦柄,所述底座上部前端具有一号支架,底座上部左侧具有二号支架,底座上部右侧具有三号支架,底座上部右侧具有四号支架,底座上部左后方具有扇形摩擦柄轴, 底座上部中间具有滑道,一号电动机与一号支架相连,一号电动机连接主动带轮,主动带轮圆周侧连接传动带,传动带随主动带轮转动,传动带连接从动带轮圆周侧,从动带轮随传动带转动,传动轴穿过动带轮,从动带轮固定在传动轴上,传动轴随从动带轮转动,传动轴另一侧穿过一号主动齿轮,一号主动齿轮固定在传动轴上,一号主动齿轮随传动轴转动,传动轴穿过三号支架,传动轴在三号支架上转动,一号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一号主动齿轮连接从动齿轮,转轴穿过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与转轴固定连接,转轴随从动齿轮转动,转轴穿过绕线杆,绕线杆与转轴固定连接,绕线杆随转轴转动,转轴穿过四号支架,转轴在四号支架上转动,心轴穿过四号支架,心轴与四号支架固定连接,心轴穿过绕组引导轮,绕组引导轮在心轴上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绕线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底座、一号主动齿轮、绕线杆、绕组引导轮、凸轮、扇形摩擦柄,所述底座上部前端具有一号支架,底座上部左侧具有二号支架,底座上部右侧具有三号支架,底座上部右侧具有四号支架,底座上部左后方具有扇形摩擦柄轴,底座上部中间具有滑道,一号电动机与一号支架相连,一号电动机连接主动带轮,主动带轮圆周侧连接传动带,传动带随主动带轮转动,传动带连接从动带轮圆周侧,从动带轮随传动带转动,传动轴穿过动带轮,从动带轮固定在传动轴上,传动轴随从动带轮转动,传动轴另一侧穿过一号主动齿轮,一号主动齿轮固定在传动轴上,一号主动齿轮随传动轴转动,传动轴穿过三号支架,传动轴在三号支架上转动,一号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一号主动齿轮连接从动齿轮,转轴穿过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与转轴固定连接,转轴随从动齿轮转动,转轴穿过绕线杆,绕线杆与转轴固定连接,绕线杆随转轴转动,转轴穿过四号支架,转轴在四号支架上转动,心轴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敬元年维林吴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林元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