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余热聚集装置及熔炼炉余热分阶高效利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余热利用
,尤其涉及一种余热聚集装置及熔炼炉余热分阶高效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在耗能排行中,工业炉的耗能量达到全国的第二位仅仅在热力发电之后。目前我国工业炉的能耗大且利用率不高,其热效利用率平均为30%左右,其中锻造加热炉的热效利用率为10%~20%之间,热处理的热效利用率10%~25%之间,熔炼炉的利用率在30%~40%之间,一半以上的余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由此可见我国工业炉存在非常大的能源浪费现象。在汽车制造业中,铝合金零部件在整车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中轻型汽车铝合金车轮的装车率超过90%,目前我国铝车轮行业不仅能源利用率低,生产过程的余热基本是直接排放的,进行二次利用的比率非常低,并且余热利用的效率也非常低,这不仅造成了能源浪费、生产成本高,而且造成了对环境的影响。譬如:铝合金车轮制造过程熔炼炉烟囱所排放的余热温度在600~850℃,该余热得不到有效利用非常可惜。随着国际上节能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特别是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高度关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余热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余热收集筒(1)、位于所述余热收集筒(1)内的螺旋管(2)和第一水箱(3),所述余热收集筒(1)的底部具有进气口(101)、顶部具有出气口(102),所述余热收集筒(1)内还具有加热螺旋管(2)的第一烟气通道(4)和加热第一水箱(3)的第二烟气通道(5),烟气依次通过进气口(101)、第一烟气通道(4)和第二烟气通道(5)后从出气口(102)排出;/n所述螺旋管(2)和第一水箱(3)分别通过管路与外部设备连接,螺旋管(2)内流通有介质油,第一水箱(3)内流通有介质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热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余热收集筒(1)、位于所述余热收集筒(1)内的螺旋管(2)和第一水箱(3),所述余热收集筒(1)的底部具有进气口(101)、顶部具有出气口(102),所述余热收集筒(1)内还具有加热螺旋管(2)的第一烟气通道(4)和加热第一水箱(3)的第二烟气通道(5),烟气依次通过进气口(101)、第一烟气通道(4)和第二烟气通道(5)后从出气口(102)排出;
所述螺旋管(2)和第一水箱(3)分别通过管路与外部设备连接,螺旋管(2)内流通有介质油,第一水箱(3)内流通有介质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箱(3)位于螺旋管(2)的上方,所述螺旋管(2)位于余热收集筒(1)的中心,第一水箱(3)安装于余热收集筒(1)的周向内侧,第一水箱(3)的内壁之间形成与出气口(102)连通的第二烟气通道(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2)位于余热收集筒(1)的中心,所述第一水箱(3)位于螺旋管(2)的外周,螺旋管(2)所在的区域为第一烟气通道(4),第二烟气通道(5)位于第一水箱(3)的外周,第二烟气通道(5)的入口(502)位于顶部,第二烟气通道(5)内具有由第二烟气通道(5)的底部延伸至出气口(102)的排气通道(5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2)的顶部具有隔绝第一烟气通道(4)与出气口(102)的顶板(8),顶板(8)与第一水箱(3)的壁面形成第二烟气通道(5)的入口(502),第二烟气通道(5)内还具有向下吹风的风机(9)。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聚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2)由下至上盘绕形成直径逐渐减小的圆锥形结构。
6.一种熔炼炉余热分阶高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油循环装置、热水循环装置和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余热聚集装置,所述热油循环装置与螺旋管(2)连接,热油循环装置适于输出热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歆格,胡晨浩,胡因行,孔祥建,徐启祥,邹云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凯特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