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的防护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1200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的防护帽,通过设置底座和盖帽;所述底座包括极柱套管部、扁铁卡接部和管线退让部;所述扁铁卡接部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的轴向下端;所述扁铁卡接部的两侧卡爪相对设置,并分别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径向两侧边上;所述管线退让部为圆弧状结构,且两外端分别定位设在所述卡爪上;所述管线退让部设在所述柱套管部的外侧边;所述盖帽可拆卸地盖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上端开口上。本申请通过极柱套管部套设在极柱上,来实现对极柱的防护;同时通过扁铁卡接部和管线退让部能够适应变电站采用扁平连接片和圆形导线串接的蓄电池组的卡接定位,安装更加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的防护帽
本技术涉及电力系统辅助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的防护帽。
技术介绍
蓄电池组是变电站直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变电站交流电失电的情况下,蓄电池组能够对站内继电保护装置及自动化装置提供电源,在紧急情况下维持变电站正常运行或为变电站恢复正常运行争取时间。因此,蓄电池组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有重要影响。根据相关规定,变电站运维班组对变电站蓄电池组进行日常维护,单个蓄电池电压测量每月1次,蓄电池内阻测试每年至少1次。新安装的阀控密封蓄电池组,蓄电池的极柱通常采用扁平连接片或管线连接;且新安装的阀控密封蓄电池组应进行全核对性放电试验,以后每隔两年进行1次核对性放电试验;运行了4年以后的蓄电池组,每年做一次核对性放电试验。此外,对于内阻测试不合格的蓄电池组,也需要进行核对性充放电,根据放电结果进行电池更换或者加强监视。变电站蓄电池组在正常运行时,为保持蓄电池清洁无污迹,防止极间短路、绝缘破坏等现象发生,在蓄电池极性端子(极柱)上加装普通的防护套。每次带电检测时均需要将仪器接线夹头夹在蓄电池极性端子上进行相关试验,所以每次试验前,运维人员必须将蓄电池上所有防护套逐一拆除,做完带电检测试验后,运维人员须再将拆除的护套逐一恢复,每次试验基本上要装、拆几百次蓄电池防护帽。导致带电检测过程工作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在拆、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碰蓄电池保险丝致使蓄电池检测及使用出现异常、工作人员低压触电等对设备和人身安全有一定的影响的现象。此外,在装、拆过程中容易造成蓄电池防护套丢失或损坏,影响蓄电池的有效防护。本文在此提出一种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便利防护帽,该防护帽不仅满足蓄电池日常防护要求,还能满足无需拆除防护帽即可做试验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的防护帽,旨在解决现阶段防护帽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的防护帽,包括底座和盖帽;所述底座包括极柱套管部、扁铁卡接部和管线退让部;所述扁铁卡接部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的轴向下端;所述扁铁卡接部的两侧卡爪相对设置,并分别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径向两侧边上;所述管线退让部为圆弧状结构,且两外端分别定位设在所述卡爪上;所述管线退让部设在所述柱套管部的外侧边;所述盖帽可拆卸地盖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上端开口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极柱套管部为柱状套管结构;所述扁铁卡接部为两个L形勾体结构,并与扁平连接片宽度方向两侧边卡接限位;所述管线退让部为半圆弧状板体结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极柱套管部的内径尺寸远大于蓄电池极柱直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封片;所述封片与所述管线退让部的内侧开口可拆卸安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帽为中空环状结构;所述盖帽与所述极柱套管部同轴可拆卸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帽的空腔内设有上隔层和下隔层;所述上隔层和下隔层自上向下间距层叠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隔层设有一条开口,两片半圆形相对叠放做盖;所述下隔层采用多个扇形弹性开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隔层和下隔层均采用记忆性材料。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为一体成型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申请通过极柱套管部套设在极柱上,来实现对极柱的防护;同时通过扁铁卡接部和管线退让部能够适应变电站采用扁平连接片和圆形导线串接的蓄电池组的卡接定位,安装更加方便快捷。2、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便利防护帽安装之后,运维人员在进行蓄电池相关试验时无需装拆端子帽即可进行测试,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人员人身安全及蓄电池运行的安全性。3、本申请通设计可抠式封片,而且在安装后可以减少未使用部分的留白,有效完整包裹蓄电池极柱,具有一定的通用性。4、本申请通过下隔层采用多个扇形弹性开口,正常运行时该开口是闭合的,能对极性端子进行日常防护;在试验时可以不用拆除防护帽,直接用接线夹通过该开口夹住极性端子进行接线,接线拆除后,该开口可自动回位恢复闭合状态,方便做试验,能够实现快速、安全检测作业。5、本申请通过上隔层和下隔层均采用记忆性材料;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便利防护帽安装稳定,对蓄电池组的防护具有长期使用性。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前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上隔层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下隔层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底座;11、极柱套管部;12、扁铁卡接部;121、卡爪;13、管线退让部;2、盖帽;21、上隔层;22、下隔层;3、极柱;4、扁平连接片;5、封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结合附图1至图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的防护帽,旨在解决现阶段防护帽使用不方便的技术问题。具体地,包括底座1和盖帽2;所述底座1包括极柱套管部11、扁铁卡接部12和管线退让部13;所述扁铁卡接部12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11的轴向下端;所述扁铁卡接部12的两侧卡爪121相对设置,并分别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11径向两侧边上;所述管线退让部13为圆弧状结构,且两外端分别定位设在所述卡爪121上;所述管线退让部13设在所述柱套管部的外侧边;所述盖帽2可拆卸地盖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11上端开口上。本申请通过极柱套管部11套设在极柱3上,来实现对极柱3的防护;同时通过扁铁卡接部12和管线退让部13能够适应变电站采用扁平连接片4和圆形导线串接的蓄电池组的卡接定位,安装更加方便快捷。进一步地,所述极柱套管部11为柱状套管结构;所述扁铁卡接部12为两个L形勾体结构,并与扁平连接片4宽度方向两侧边卡接限位;所述管线退让部13为半圆弧状板体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极柱套管部11的内径尺寸远大于蓄电池极柱3直径,方便接线夹夹入;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便利防护帽安装之后,运维人员在进行蓄电池相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的防护帽,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盖帽;所述底座包括极柱套管部、扁铁卡接部和管线退让部;所述扁铁卡接部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的轴向下端;所述扁铁卡接部的两侧卡爪相对设置,并分别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径向两侧边上;所述管线退让部为圆弧状结构,且两外端分别定位设在所述卡爪上;所述管线退让部设在所述柱套管部的外侧边;所述盖帽可拆卸地盖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上端开口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的防护帽,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盖帽;所述底座包括极柱套管部、扁铁卡接部和管线退让部;所述扁铁卡接部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的轴向下端;所述扁铁卡接部的两侧卡爪相对设置,并分别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径向两侧边上;所述管线退让部为圆弧状结构,且两外端分别定位设在所述卡爪上;所述管线退让部设在所述柱套管部的外侧边;所述盖帽可拆卸地盖设在所述极柱套管部上端开口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的防护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套管部为柱状套管结构;所述扁铁卡接部为两个L形勾体结构,并与扁平连接片宽度方向两侧边卡接限位;所述管线退让部为半圆弧状板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的防护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套管部的内径尺寸远大于蓄电池极柱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变电站蓄电池极性端子的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迎李军曹海金慧陈信周杨马艳吴应华杨明芳沈萌侯雨琴洪磊娄赵伟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滁州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