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土壤改良的秸秆分解菌培养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9296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属于秸秆分解菌培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土壤改良的秸秆分解菌培养设备,包括培养柜体,所述培养柜体的前壁通过合页连接有柜门,所述培养柜体的右侧壁设置有调温喷头,所述调温喷头与培养柜体的内腔连通,所述调温喷头与供气管道连通,通过调温喷头、供气管道的配合作用,能够对培养柜体内部进行供入高温气体或者低温气体进行升温降温,使得培养柜体的内部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且可以对培养柜体的内部空气进行换气作用;通过吸湿盒的设置,能够对培养柜体内部潮湿的空气进行吸湿作用,使得培养柜体内腔空气中的多余水分被吸收他,通过防护挡板的设置,能够对凝结的水珠进行导流进入吸湿盒上,实现吸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土壤改良的秸秆分解菌培养设备
本技术涉及秸秆分解菌培养
,具体为一种用于土壤改良的秸秆分解菌培养设备。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18亿亩的耕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总体呈不断增长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产生农作物秸秆5.7亿吨,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秸秆一直是难题。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都在提倡循环农业,要求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其中,“再循环”原则上要求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以后,重新变成可使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为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联合收获、秸秆还田、青贮氨化、秸秆加工颗粒饲料、秸秆养殖蚯蚓等秸秆加工利用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通过实施秸秆还田与禁止焚烧,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然而,秸秆还田作为最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随可以避免焚烧的危害,但需长时间的分解,给耕作带来不便,同时带来病虫害等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秸秆利用的问题。在我国,秸秆等农业固体废弃物在两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一是沼气化技术,它在降解秸秆等废弃物的同时,可以生产出沼气作为能源,沼液可用作农用肥。沼气化技术目前是控制污染、改变农村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沼气化实施的覆盖率还不是很高。二是堆肥,堆肥方法也是消化秸秆等农村废弃物的有效方式,但堆肥方法因为特殊分解功能的微生物的缺乏不能很好的消化的秸秆。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组成,对于这些物质的分解需要多种菌种协同作用,而且由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会以共价键结合形成复合物将纤维素包埋其中,使得纤维素酶难以与纤维素接触,所以,分解秸秆比较困难。因此需要针对性的定向驯化产生丰富的酶系,加速破坏秸秆纤维组织的结构,使得纤维素等易分解物质从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包裹缠绕中暴露出来,即,不强调秸秆的充分分解而侧重于秸秆纤维组织的破坏,待改良土壤时,将这些经过结构破坏的秸秆于土壤混合,使其养分更多地被土壤微生物所利用。现有的培养设备对环境控制不是很方便,从而对于菌种的培养影响较大,培养成功的几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土壤改良的秸秆分解菌培养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培养设备对环境控制不是很方便,从而对于菌种的培养影响较大,培养成功的几率降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土壤改良的秸秆分解菌培养设备,包括培养柜体,所述培养柜体的前壁通过合页连接有柜门,所述培养柜体的右侧壁设置有调温喷头,所述调温喷头与培养柜体的内腔连通,所述调温喷头与供气管道连通,所述培养柜体的内腔左右侧壁均设置有支撑卡块,且培养柜体内腔左右侧壁的支撑卡块位置对应,左右对应的所述支撑卡块之间卡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本体上开设有流通槽,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放置有培养皿,所述培养柜体的内腔底部左右侧均连接有防护挡板,所述培养柜体的内腔底部设置有吸湿盒,所述防护挡板的底端延伸至吸湿盒的上侧。优选的,所述调温喷头的数量与支撑板的数量相同,且调温喷头与支撑板之间交错分布。优选的,所述防护挡板呈倾斜状。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本体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培养皿支撑在定位槽内。优选的,所述培养皿的下表面卡接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的底部连接有扣板,所述扣板为橡胶扣板,所述定位槽的内壁开设有与扣板相适配的扣槽。优选的,所述扣板的下表面中部开设有内凹槽,且内凹槽的中部设置有拉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调温喷头、供气管道的配合作用,能够对培养柜体内部进行供入高温气体或者低温气体进行升温降温,使得培养柜体的内部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且可以对培养柜体的内部空气进行换气作用;2)通过吸湿盒的设置,能够对培养柜体内部潮湿的空气进行吸湿作用,使得培养柜体内腔空气中的多余水分被吸收他,通过防护挡板的设置,能够对凝结的水珠进行导流进入吸湿盒上,实现吸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培养柜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培养皿、扣板、支撑弹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扣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培养柜体、2柜门、3调温喷头、4供气管道、5支撑卡块、6支撑板、7培养皿、8防护挡板、9吸湿盒、10流通槽、11定位槽、12扣板、13支撑弹簧、14拉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土壤改良的秸秆分解菌培养设备,包括培养柜体1,培养柜体1的前壁通过合页连接有柜门2,培养柜体1的右侧壁设置有调温喷头3,调温喷头3与培养柜体1的内腔连通,调温喷头3与供气管道4连通,培养柜体1的内腔左右侧壁均设置有支撑卡块5,且培养柜体1内腔左右侧壁的支撑卡块5位置对应,左右对应的支撑卡块5之间卡接有支撑板6,支撑板6的本体上开设有流通槽10,支撑板6的上表面放置有培养皿7,培养柜体1的内腔底部左右侧均连接有防护挡板8,培养柜体1的内腔底部设置有吸湿盒9,防护挡板8的底端延伸至吸湿盒9的上侧。进一步地,调温喷头3的数量与支撑板6的数量相同,且调温喷头3与支撑板6之间交错分布。进一步地,防护挡板8呈倾斜状。进一步地,支撑板6的本体上开设有定位槽11,培养皿7支撑在定位槽11内。进一步地,培养皿7的下表面卡接有支撑弹簧13,支撑弹簧13的底部连接有扣板12,扣板12为橡胶扣板,定位槽11的内壁开设有与扣板12相适配的扣槽。进一步地,扣板12的下表面中部开设有内凹槽,且内凹槽的中部设置有拉块14。工作原理:在培养皿7内预先置入培养基和需要培养的菌种,将培养皿7支撑在支撑板6的定位槽11上,将扣板12嵌入定位槽11内,手拉拉块14,使得扣板12卡入在扣槽内,在支撑弹簧13的弹性支撑下,使得培养皿7较为稳定,在培养柜体1内安装测量温度的设备,通过该测量温度的设备作为判断培养柜体1内是否需要调节温度的依据;供气管道4通过调温喷头3向培养柜体1内供入冷空气或者热空气对培养柜体1内部的温度调控,且能够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土壤改良的秸秆分解菌培养设备,包括培养柜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柜体(1)的前壁通过合页连接有柜门(2),所述培养柜体(1)的右侧壁设置有调温喷头(3),所述调温喷头(3)与培养柜体(1)的内腔连通,所述调温喷头(3)与供气管道(4)连通,所述培养柜体(1)的内腔左右侧壁均设置有支撑卡块(5),且培养柜体(1)内腔左右侧壁的支撑卡块(5)位置对应,左右对应的所述支撑卡块(5)之间卡接有支撑板(6),所述支撑板(6)的本体上开设有流通槽(10),所述支撑板(6)的上表面放置有培养皿(7),所述培养柜体(1)的内腔底部左右侧均连接有防护挡板(8),所述培养柜体(1)的内腔底部设置有吸湿盒(9),所述防护挡板(8)的底端延伸至吸湿盒(9)的上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土壤改良的秸秆分解菌培养设备,包括培养柜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柜体(1)的前壁通过合页连接有柜门(2),所述培养柜体(1)的右侧壁设置有调温喷头(3),所述调温喷头(3)与培养柜体(1)的内腔连通,所述调温喷头(3)与供气管道(4)连通,所述培养柜体(1)的内腔左右侧壁均设置有支撑卡块(5),且培养柜体(1)内腔左右侧壁的支撑卡块(5)位置对应,左右对应的所述支撑卡块(5)之间卡接有支撑板(6),所述支撑板(6)的本体上开设有流通槽(10),所述支撑板(6)的上表面放置有培养皿(7),所述培养柜体(1)的内腔底部左右侧均连接有防护挡板(8),所述培养柜体(1)的内腔底部设置有吸湿盒(9),所述防护挡板(8)的底端延伸至吸湿盒(9)的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土壤改良的秸秆分解菌培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喷头(3)的数量与支撑板(6)的数量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特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