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9202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包括污泥吸附区、沉淀区、接触氧化区、反硝化区、出水区,所述污泥吸附区设有进水管,所述污泥吸附区与沉淀区连通,所述沉淀区底部设有与反硝化区连通的污泥超越管、沉淀区上部与接触氧化区连通,接触氧化区上部与反硝化区连通,所述反硝化区与出水区连通,所述出水区底部与污泥吸附区连通且所述出水区连接有出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污泥进行两次泥水分离,第一次泥水分离得到的活性污泥作为反硝化区的碳源,可有效节省系统碳源消耗;且吸附、沉淀、硝化、反硝化结构紧凑,各区相互独立、互不干涉,操作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的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城镇污水厂,其进水碳氮比偏低,在低碳氮比的情况下,氮很难被有效去除。为了实现更好的脱氮效果,污水厂大多采用补充外来碳源的办法来升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其药剂和碳源的增加会大大提高运营成本。当前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多采用厌氧/缺氧/好氧的传统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等各种微生物菌群混合在一起,一起经历厌氧/缺氧/好氧。其次,反硝化菌与聚磷菌、硝化菌在生化过程中存在碳源竞争,尤其是在碳源不足的情况下,使得污水经过处理后出水中的氮、磷的含量不能同时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中国专利201810422079.5-一种基于DEAMOX技术改良A2NSBR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装置和方法、中国专利201610125677.7-一种基于在线控制的AAONAO连续流双污泥反硝化深度脱氮除磷装置及工艺、及中国专利201610617883.X-一种六箱一体化双污泥反硝化除磷系统及工艺等公布的连续流双污泥系统,或池体分割复杂,往往需要设置中间水箱或调节池,操控繁琐,且操作过程需要自动控制系统。中国专利201920274263.X-一种双污泥污水处理系统采用膜将不同类型的泥分开,虽然能有效实现不同污泥的分离,但由于控制膜污染的能耗高,且管路系统复杂,投资及运行费用亦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可充分利用污水原有碳源进行反硝化脱氮,可有效节省系统碳源消耗。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包括污泥吸附区、沉淀区、接触氧化区、反硝化区、出水区,所述污泥吸附区设有进水管,所述污泥吸附区与沉淀区连通,所述沉淀区底部设有与反硝化区连通的污泥超越管、沉淀区顶部与接触氧化区连通,接触氧化区顶部与反硝化区连通,所述反硝化区与出水区连通,所述出水区底部与污泥吸附区连通且所述出水区连接有出水管。本技术的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原水由进水管进入污泥吸附区,在污泥吸附区,来自出水区的污泥与原水充分混合,原水中部分溶解态及大部分颗粒态碳源被污泥吸收或吸附,然后流入至沉淀区;在沉淀区,活性污泥下沉并流动至反硝化区,不带泥的清水由沉淀区上部进入接触氧化区;在接触氧化区,清水中的氨氮及有机氮被硝化成硝态氮后进入反硝化区;在反硝化区,清水与活性污泥再次混合,利用在污泥吸附区吸附的有机物作为碳源,进行反硝化脱氮,脱氮之后的水进入出水区;在出水区,污泥沉淀并回流至污泥吸附区,出水由出水管排出。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污水中原有碳源,有效节省系统碳源消耗;且硝化与反硝化独立运行,工作过程互不干涉。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设于污泥吸附区的上部,所述污泥吸附区内部设有第一潜水搅拌器,所述污泥吸附区侧部设有与沉淀区连通的过水孔。进一步地,所述污泥超越管倾斜穿过接触氧化区,污泥超越管的一端与沉淀区连通、另一端与反硝化区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与接触氧化区的连通处设有液位调节堰,所述过水孔的高度介于污泥超越管一端的高度及液位调节堰高度之间。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底部设有第一沉淀台,所述第一沉淀台设有自过水孔向污泥超越管一端方向倾斜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沉淀台与污泥超越管一端之间设有第一泥槽。进一步地,所述接触氧化区内填充有接触氧化填料,接触氧化区的底部均布有多组曝气头。进一步地,所述接触氧化区内部设有进水隔板和出水隔板,所述进水隔板设于沉淀区、接触氧化区连通处旁侧,所述出水隔板设于接触氧化区、反硝化区连通处旁侧。进一步地,所述反硝化区内部设有第二潜水搅拌器。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区设有倾斜设置的第二沉淀台,第二沉淀台旁侧设有第二泥槽,污泥下沉并由第二沉淀台下滑至第二泥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泥槽内设有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回流泵与污泥吸附区之间通过污泥回流管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污泥利用吸附的碳源进行反硝化脱氮,可节省碳源消耗;吸附、沉淀、硝化、反硝化结构紧凑,各区相互独立、互不干涉,操作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较低,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进水管;2-污泥吸附区;3-沉淀区;4-接触氧化区;5-反硝化区;6-出水区;7-出水管;8-进水隔板;9-出水隔板;10-第一潜水搅拌器;11-过水孔;12-污泥超越管;13-第二潜水搅拌器;14-污泥回流泵;15-液位调节堰;16-闸板阀;17-曝气头;18-接触氧化填料;19-污泥回流管;20-第一沉淀台;21-第一泥槽;22-第二沉淀台;23-第二泥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的实施例,包括污泥吸附区2、沉淀区3、接触氧化区4、反硝化区5、出水区6,污泥吸附区2设有进水管1,污泥吸附区2与沉淀区3连通,沉淀区3底部设有与反硝化区5连通的污泥超越管12、沉淀区3顶部与接触氧化区4连通,接触氧化区4顶部与反硝化区5连通,反硝化区5与出水区6连通,出水区6底部与污泥吸附区2连通且出水区6连接有出水管7。本实施例在实施时,原水由进水管1进入污泥吸附区2,在污泥吸附区2,来自出水区6的污泥与原水充分混合,原水中部分溶解态及大部分颗粒态碳源被污泥吸收或吸附,然后流入至沉淀区3;在沉淀区3,活性污泥下沉并流动至反硝化区5,不带泥的清水由沉淀区3上部进入接触氧化区4;在接触氧化区4,清水中的氨氮及有机氮被硝化成硝态氮后进入反硝化区5;在反硝化区5,清水与活性污泥再次混合,利用在污泥吸附区2吸附的有机物作为碳源,进行反硝化脱氮,脱氮之后的水进入出水区6;在出水区6,污泥沉淀并回流至污泥吸附区2,出水由出水管7排出。在污泥吸附区2,进水管1设于污泥吸附区2的上部,污泥吸附区2内部设有第一潜水搅拌器10,污泥吸附区2侧部设有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泥吸附区(2)、沉淀区(3)、接触氧化区(4)、反硝化区(5)、出水区(6),所述污泥吸附区(2)设有进水管(1),所述污泥吸附区(2)与沉淀区(3)连通,所述沉淀区(3)底部设有与反硝化区(5)连通的污泥超越管(12)、沉淀区(3)上部与接触氧化区(4)连通,接触氧化区(4)上部与反硝化区(5)连通,所述反硝化区(5)与出水区(6)连通,所述出水区(6)底部与污泥吸附区(2)连通且所述出水区(6)连接有出水管(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泥吸附区(2)、沉淀区(3)、接触氧化区(4)、反硝化区(5)、出水区(6),所述污泥吸附区(2)设有进水管(1),所述污泥吸附区(2)与沉淀区(3)连通,所述沉淀区(3)底部设有与反硝化区(5)连通的污泥超越管(12)、沉淀区(3)上部与接触氧化区(4)连通,接触氧化区(4)上部与反硝化区(5)连通,所述反硝化区(5)与出水区(6)连通,所述出水区(6)底部与污泥吸附区(2)连通且所述出水区(6)连接有出水管(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设于污泥吸附区(2)的上部,所述污泥吸附区(2)内部设有第一潜水搅拌器(10),所述污泥吸附区(2)侧部设有与沉淀区(3)连通的过水孔(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超越管(12)倾斜穿过接触氧化区(4),污泥超越管(12)的一端与沉淀区(3)连通、另一端与反硝化区(5)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泥水分流双污泥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3)与接触氧化区(4)的连通处设有液位调节堰(15),所述过水孔(11)的高度介于污泥超越管(12)一端的高度及液位调节堰(15)高度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焱高新磊庞维海尹大强谭奇峰孙铎陆斌谢丽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粤海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水资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