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及软胶产品的注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38362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包括后模板、后模仁和斜顶镶件;所述后模仁安装在所述后模板上;所述斜顶镶件倾斜且活动穿设于所述后模仁内,且所述斜顶镶件的侧壁向内凹陷形成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内壁能够与所述后模仁的内壁之间共同围合形成进胶流道;所述进胶流道形成有位于所述后模仁侧面的出胶口;所述导流通道的内壁还涂覆有铁氟龙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能改善“暗影”现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软胶产品的注塑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及软胶产品的注塑装置
本技术涉及注塑设备领域,尤其涉及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及软胶产品的注塑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采用注塑装置注塑成型软胶产品,如软胶产品,注塑装置包括后模、前模和斜顶,其中,斜顶穿设于前模内,且后模、前模和斜顶三者围合构成型腔;斜顶与后模之间围合形成供软胶进入型腔内以注塑成型软胶产品的进胶流道;但是,现有的进胶流道与型腔连通的出胶口位于后模朝向脱模方向平行的面上,如此,在斜顶将软胶产品顶出时,软胶会对软胶产品产生较大的拉扯力,使软胶产品的表面出现“拉凹”或“拉白”等等情况,从而使得软胶产品表面出现“暗影”现象,即,出现软胶产品变形出现宽度不规则的明暗条纹的现象,针对部分对外观要求比较大的软胶产品,“暗影”的形成将造成不良率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软胶产品的注塑装置,其均能改善“暗影”现象。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包括后模板、后模仁和斜顶镶件;所述后模仁安装在所述后模板上;所述斜顶镶件倾斜且活动穿设于所述后模仁内,且所述斜顶镶件的侧壁向内凹陷形成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内壁能够与所述后模仁的内壁之间共同围合形成进胶流道;所述进胶流道形成有位于所述后模仁侧面的出胶口;所述导流通道的内壁还涂覆有铁氟龙层。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通道的内壁上还固定有凸起,所述铁氟龙层还包裹所述凸起。进一步地,所述凸起的数量为至少两块;至少两块所述凸起沿所述进胶流道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排列。进一步地,所述凸起从其固定在所述铁氟龙层的一侧至其另一逐渐向上倾斜。进一步地,所述导流通道包括呈倒L型连接的倾斜段和竖向段;所述倾斜段与所述竖向段彼此连通,所述出胶口位于所述倾斜段远离所述竖向段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倾斜段与所述竖向段与圆滑过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倾斜段从其远离所述竖向段的一端至其另一端逐渐向上倾斜。进一步地,所述斜顶镶件包括呈倒L型连接的钩部和竖向杆,所述钩部伸出所述后模仁顶端;所述导流通道的延伸轨迹与所述斜顶镶件的延伸轨迹相同。本技术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软胶产品的注塑装置,包括前模、底板、顶针和上述的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所述前模、所述后模板、和所述底板由上至下依次排列,且任意相邻两者可彼此靠合或分离;所述前模和所述后模板彼此靠合时,所述前模、所述后模板、所述后模仁、所述斜顶镶件四者共同围合形成用于成型软胶产品的型腔;所述顶针活动安装在所述底板上,并活动穿设在所述后模仁上。进一步地,所述软胶产品的侧面形成有美工线;所述软胶产品位于所述型腔内时,所述美工线正对所述出胶口。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设置后模板、后模仁和斜顶镶件;斜顶镶件匹配穿设在后模仁内,且斜顶镶件倾斜且活动穿设于后模仁内,且斜顶镶件的侧壁向内凹陷形成有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的内壁与所述后模仁的内壁之间共同围合形成进胶流道;进胶流道形成有位于后模仁侧面的出胶口;如此,在脱模时,出胶口设置在后模仁的侧面,软胶产品向上的拉扯力的使得软胶转折,软胶对软胶产品的反拉扯力接近与软胶的侧面平行的方向,降低拉扯软胶产品而发生“拉凹”的可能;同时,导流通道的内壁还涂覆有铁氟龙层,铁氟龙层降低斜顶镶件与软胶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斜顶镶件顶出时对软胶的拉扯力,进而降低软胶对软胶产品的拉扯力,降低,降低形成“拉白”的可能,同时进一步降低发生“拉凹”的可能,从而改善“暗影”现象,提高良品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软胶产品的注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局部A的结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4为本技术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5为本技术的软胶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后模板;20、后模仁;30、斜顶镶件;31、钩部;32、竖向杆;40、进胶流道;41、出胶口;50、凸起;60、前模;70、底板;80、顶针;90、软胶产品;91、美工线;100、导流通道;101、倾斜段;102、竖向段。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一种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包括后模板10、后模仁20和斜顶镶件30;后模仁20安装在后模板10上;斜顶镶件30匹配且活动穿设于后模仁20内,可以理解地是,后模仁20贯通有穿设通道,斜顶镶件30穿设于穿设通道内;斜顶镶件30的侧壁向内凹陷形成有导流通道100,此时,导流通道100具有侧开口;导流通道100的内壁能够与后模仁20的内壁之间共同围合形成进胶流道40,可以理解地是,后模仁20的内壁是指穿设通道的内壁;进胶流道40形成有位于后模仁20侧面的出胶口41,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后模仁20侧面是指后模仁20朝向不与脱模方向平行的面;导流通道100的内壁还涂覆有铁氟龙层,此时,进入进胶流道40内的软胶位于后模仁20的内壁和铁氟龙层之间。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使用本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时,后模板10、后模仁20和斜顶镶件30配合前模60围合构成型腔,注塑时,软胶通过进胶流道40的出胶口41进入型腔内并在型腔内成型软胶产品90;胶壳向上运动实现脱模,斜顶镶件30向上倾斜顶出,软胶产品90向上的拉扯力的使得软胶转折,此时,软胶对软胶产品90的反拉扯力接近与软胶的侧面平行的方向,如此,降低拉软胶向软胶产品90的内部方向拉动软胶产品90的扯软力,从而降低胶产品而发生“拉凹”的可能;同时,设置的铁氟龙层降低了斜顶镶件30与软胶之间的摩擦力,降低斜顶镶件30在斜向顶出时对软胶的拉扯力,拉扯力降低从而降低软胶对软胶产品90的拉扯力,降低形成“拉白”的可能,同时进一步降低发生“拉凹”的可能,从而改善“暗影”现象,提高良品率。优选地,导流通道100的内壁上还固定有凸起50,铁氟龙层还包裹凸起50,可避免软胶与铁氟龙层过于贴合,降低由于两者贴合所产生的吸附力,从而进一步地降低斜顶镶件30对软胶的拉扯力,即,降低软胶对软胶产品90的作用力,进一步改善“暗影”。优选地,凸起50的数量为至少两块;至少两块凸起50沿进胶流道40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排列。更优选地,凸起50从其固定在铁氟龙层的一侧至其另一逐渐向上倾斜,以避免对软胶在软胶产品90作用下相对斜顶镶件30运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具体,导流通道100包括呈倒L型连接的倾斜段101和竖向段102;倾斜段101与竖向段102彼此连通,出胶口41位于倾斜段101远离竖向段102的一端,如此,注入软胶时,软胶在进胶流道40内弯曲前进,会软胶的流速实现缓冲,降低其冲力,从而降低形成暗纹的情况,进一步提高良品率。更具体地,倾斜段101与竖向段102与圆滑过渡连接,确保胶水的顺畅流动,避免卡胶。优选地,倾斜段101从其远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模板、后模仁和斜顶镶件;所述后模仁安装在所述后模板上;所述斜顶镶件倾斜且活动穿设于所述后模仁内,且所述斜顶镶件的侧壁向内凹陷形成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内壁能够与所述后模仁的内壁之间共同围合形成进胶流道;所述进胶流道形成有位于所述后模仁侧面的出胶口;所述导流通道的内壁还涂覆有铁氟龙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模板、后模仁和斜顶镶件;所述后模仁安装在所述后模板上;所述斜顶镶件倾斜且活动穿设于所述后模仁内,且所述斜顶镶件的侧壁向内凹陷形成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内壁能够与所述后模仁的内壁之间共同围合形成进胶流道;所述进胶流道形成有位于所述后模仁侧面的出胶口;所述导流通道的内壁还涂覆有铁氟龙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的内壁上还固定有凸起,所述铁氟龙层还包裹所述凸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数量为至少两块;至少两块所述凸起沿所述进胶流道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排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从其固定在所述铁氟龙层的一侧至其另一逐渐向上倾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暗影的软胶注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包括呈倒L型连接的倾斜段和竖向段;所述倾斜段与所述竖向段彼此连通,所述出胶口位于所述倾斜段远离所述竖向段的一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猛龙儒海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奋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