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流导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4185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热流导注塑模具,包括上模组、下模组和驱动所述上模组移动压合或脱离所述下模组的动力机构,所述上模组移动压合所述下模组时与所述下模组形成注塑腔,所述上模组上设有朝所述注塑腔输入浆液的注胶机构,所述注胶机构上设有用于加热其内浆液的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的设置使流经所述注胶机构的浆液可以得到持续加热,避免浆液由于流动不畅而堵塞所述注胶机构,同时,加快了所述注胶机构内浆液的流动速度,提高了注塑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流导注塑模具
本申请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热流导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现有的注塑模具注塑时,需将高温的熔融注塑胶导入模具腔,在导入的过程中,由于模具的散热作用,注塑胶的温度会有所下降,导致注塑胶流动不畅甚至堵塞注塑导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注塑模具注塑时注塑胶温度下降,导致注塑胶流动不畅甚至堵塞注塑导管的问题作出改进,提供热流导注塑模具,包括上模组、下模组和驱动所述上模组移动压合或脱离所述下模组的动力机构,所述上模组移动压合所述下模组时与所述下模组形成注塑腔,所述上模组上设有朝所述注塑腔输入浆液的注胶机构,所述注胶机构上设有用于加热其内浆液的加热机构。作为上述热流导注塑模具的一种改进,所述注胶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模组上朝所述注塑腔输入浆液的注胶管,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套设在所述注胶管上的加热体。作为上述热流导注塑模具的一种改进,所述加热体包括套设在所述注胶管上的加热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加热主体上并朝外延伸凸出所述上模组的加热支部,所述加热支部远离所述加热主体的一侧设有插口。作为上述热流导注塑模具的一种改进,所述加热体包括套设在所述注胶管上的外壳和设有在所述外壳内的加热管。作为上述热流导注塑模具的一种改进,所述注胶管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加热体相对其上下移动的第一限位机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两套设在所述注胶管上的第一限位条,两所述第一限位条分别位于所述加热体的相对两侧以夹持固定所述加热体。作为上述热流导注塑模具的一种改进,所述加热体上设有多个使其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模组上的第二定位条,多个所述第二定位条绕所述加热体的周侧间隔设置。作为上述热流导注塑模具的一种改进,所述注胶管包括分胶导流部,所述分胶导流部上端连通有朝其输入浆液的主进胶管,所述分胶导流部下端连通有多个朝所述注塑腔输入浆液的出胶管,多个所述出胶管在所述分胶导流部上间隔设置。作为上述热流导注塑模具的一种改进,所述上模组包括由上往下依次设置的上基板、水口板和上模腔板,所述上模腔板上设有与所述下模组形成所述注塑腔的上模芯,所述注胶管由所述上基板朝下延伸至所述上模芯位于所述注塑腔内的一侧。作为上述热流导注塑模具的一种改进,所述下模组包括由下往上依次设置的下基板、第一垫块、第二垫块和下模腔板,所述下模腔板上设有与所述上模组形成所述注塑腔的下模芯。作为上述热流导注塑模具的一种改进,所述注塑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注塑腔在所述下模组上间隔设置,所述注塑腔和所述出胶管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本申请热流导注塑模具的立体图;图2为本申请热流导注塑模具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申请热流导注塑模具中注胶机构、加热机构和注塑腔之间的连接关系图;图6为图5的分解图;图7为图5的主视图;图8为图5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如图1-8所示热流导注塑模具,包括上模组1、下模组2和驱动所述上模组1移动压合或脱离所述下模组2的动力机构,具体地,所述上模组1包括由上往下依次设置的上基板11、水口板12和上模腔板13,所述上模腔板13上设有上模芯100,所述下模组2包括由下往上依次设置的下基板21、第一垫块22、第二垫块23和下模腔板24,所述下模腔板24上设有下模芯200,所述上模组1移动压合所述下模组2时,所述上模芯100压合在所述下模芯200上形成注塑腔3。进一步地,所述上模组1上设有朝所述注塑腔3输入浆液的注胶机构4,所述注胶机构4上设有用于加热其内浆液的加热机构5。具体地,所述注胶机构4包括朝所述注塑腔3输入浆液的注胶管41,所述注胶管41由所述上基板11朝下延伸至所述上模芯100位于所述注塑腔3内的一侧。具体地,所述所述加热机构5包括套设在所述注胶管41上的加热体51。所述加热体51的设置使流经所述注胶管41的浆液可以得到持续加热,避免浆液由于流动不畅而堵塞所述注胶管41,同时,加快了所述注胶管41内浆液的流动速度,提高了注塑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体地,所述加热体51包括套设在所述注胶管41上的加热主体511和设置在所述加热主体511上并朝外延伸凸出所述上模组1的加热支部512,所述加热支部512远离所述加热主体511的一侧设有插口52,所述插口52用于连接外部电源。所述加热体51包括套设在所述注胶管41上的外壳和设有在所述外壳内的加热管。此结构简单,实施方便。进一步地,所述注胶管41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加热体51相对其上下移动的第一限位机构6,具体地,所述第一限位机构6包括两套设在所述注胶管41上的第一限位条61,两所述第一限位条61分别位于所述加热体51的相对两侧以夹持固定所述加热体51。此结构,实现了所述加热体51的固定,防止所述加热体51的脱落,提高设备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进一步地,所述加热体51上设有多个使其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模组1上的第二定位条7,多个所述第二定位条7绕所述加热体51的周侧间隔设置,所述上模组1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条7插接配合的定位槽。此结构,实现了所述加热体51的固定,防止所述加热体51的脱落,提高设备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具体地,所述注胶管41包括分胶导流部411,所述分胶导流部411上端连通有朝其输入浆液的主进胶管412,所述分胶导流部411下端连通有多个朝所述注塑腔3输入浆液的出胶管413,多个所述出胶管413在所述分胶导流部411上间隔设置。由图可知,所述分胶导流部411设置在所述水口板12内,所述主进胶管412设置在所述上基板11上并由所述上基板11的上端面朝下延伸至所述分胶导流部411,所述出胶管413由所述分胶导流部411下端面朝下延伸至所述注塑腔3上端面,所述注塑腔3数量为多个,所述注塑腔3和所述出胶管413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此设置,可实现一套模具多个模腔,提高生产效率,节能环保。具体地,所述加热主体511包裹所述分胶导流部411。具体地,所述注塑腔3和所述出胶管413的数量均为4个,所述出胶管413间隔分布呈矩形。具体地,所述出胶管413靠近所述注塑腔3的一端设有喷嘴,所述喷嘴的直径在靠近所述注塑腔3的方向上逐渐减少。具体地,所述上基板11上端面与所述喷嘴下端的距离为L,L大于11cm小于17cm,优选为15cm。此设置,在保证注塑效果的同时,合理设置所述注胶管41的长度,保证所述注胶管41内浆液的温度。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热流导注塑模具,包括上模组(1)、下模组(2)和驱动所述上模组(1)移动压合或脱离所述下模组(2)的动力机构,所述上模组(1)移动压合所述下模组(2)时与所述下模组(2)形成注塑腔(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1)上设有朝所述注塑腔(3)输入浆液的注胶机构(4),所述注胶机构(4)上设有用于加热其内浆液的加热机构(5)。/n

【技术特征摘要】
1.热流导注塑模具,包括上模组(1)、下模组(2)和驱动所述上模组(1)移动压合或脱离所述下模组(2)的动力机构,所述上模组(1)移动压合所述下模组(2)时与所述下模组(2)形成注塑腔(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1)上设有朝所述注塑腔(3)输入浆液的注胶机构(4),所述注胶机构(4)上设有用于加热其内浆液的加热机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导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胶机构(4)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模组(1)上朝所述注塑腔(3)输入浆液的注胶管(41),所述加热机构(5)包括套设在所述注胶管(41)上的加热体(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流导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51)包括套设在所述注胶管(41)上的加热主体(511)和设置在所述加热主体(511)上并朝外延伸凸出所述上模组(1)的加热支部(512),所述加热支部(512)远离所述加热主体(511)的一侧设有插口(5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流导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51)包括套设在所述注胶管(41)上的外壳和设有在所述外壳内的加热管。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流导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胶管(41)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加热体(51)相对其上下移动的第一限位机构(6),所述第一限位机构(6)包括两套设在所述注胶管(41)上的第一限位条(61),两所述第一限位条(61)分别位于所述加热体(51)的相对两侧以夹持固定所述加热体(5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桂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佳信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