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船壁爬行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7999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下船壁爬行机器人,该水下船壁爬行机器人由机身、四条行走足和设备舱组成;所述机身由顶板、底板、两块肋板和多根支撑柱组成;所述行走足由横摆驱动装置、横摆臂、竖摆驱动装置、竖摆臂、末端驱动装置、行走臂、减震器和电磁吸盘组成;所述设备舱由电子舱和两个玻璃罩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提出了一种水下船壁爬行机器人,该机器人尺寸较小、重量较轻,适合小型缉私艇搭载,机器人通过四个行走足移动,检查效率较高,机器人通过电磁吸盘实现吸附,能够有效抵抗水体晃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下船壁爬行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下作业机器人,尤其涉及一种水下船壁爬行机器人。
技术介绍
采用水下藏匿手段的走私船通常是小船,现有技术中,可在船体表面行走的机器人大多是为大型船舶的制造、检修(如除锈、喷漆等)而设计的,无法满足小船表面的行走要求,而且,为满足制造、检修作业需求,现有的行走机器人一般采用履带式行走机构,如果将其用于现场缉私,其行走机构将大大限制作业效率,此外,履带式行走机构所需的水密结构相对复杂,设计难度较大,会大幅增加机器人成本,再有,采用履带式行走机构会导致机器人体型笨重,安装回收都不方便,不便于小型缉私艇搭载;对于游弋式的水下机器人,由于检查区域靠近水面,水体受风浪影响巨大,天气恶劣时,水体会剧烈晃动,如果机器人较为轻巧,机器人的姿态根本无法控制,而如果采用大尺寸、大重量的机器人,不仅会大大增加投放、回收的难度,而且小型缉私艇根本无法搭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水下船壁爬行机器人,其创新在于:所述水下船壁爬行机器人由机身、四条行走足和设备舱组成;所述机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下船壁爬行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船壁爬行机器人由机身(1)、四条行走足(2)和设备舱(3)组成;/n所述机身(1)由顶板(1-1)、底板(1-2)、两块肋板(1-3)和多根支撑柱(1-4)组成;顶板(1-1)和底板(1-2)平行设置,顶板(1-1)位于底板(1-2)上侧;肋板(1-3)的上侧边与顶板(1-1)的下侧面连接,肋板(1-3)的下侧边与底板(1-2)的上侧面连接,两块肋板(1-3)平行设置;两块肋板(1-3)之间的区域形成安装腔;支撑柱(1-4)设置在顶板(1-1)和底板(1-2)之间,支撑柱(1-4)两端分别与顶板(1-1)和底板(1-2)连接,支撑柱(1-4)位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船壁爬行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船壁爬行机器人由机身(1)、四条行走足(2)和设备舱(3)组成;
所述机身(1)由顶板(1-1)、底板(1-2)、两块肋板(1-3)和多根支撑柱(1-4)组成;顶板(1-1)和底板(1-2)平行设置,顶板(1-1)位于底板(1-2)上侧;肋板(1-3)的上侧边与顶板(1-1)的下侧面连接,肋板(1-3)的下侧边与底板(1-2)的上侧面连接,两块肋板(1-3)平行设置;两块肋板(1-3)之间的区域形成安装腔;支撑柱(1-4)设置在顶板(1-1)和底板(1-2)之间,支撑柱(1-4)两端分别与顶板(1-1)和底板(1-2)连接,支撑柱(1-4)位于肋板(1-3)外侧,两块肋板(1-3)外侧的支撑柱(1-4)数量相同;
所述行走足(2)由横摆驱动装置(2-1)、横摆臂(2-2)、竖摆驱动装置(2-3)、竖摆臂(2-4)、末端驱动装置(2-5)、行走臂(2-6)、减震器(2-7)和电磁吸盘(2-8)组成;横摆驱动装置(2-1)设置在顶板(1-1)和底板(1-2)之间,横摆驱动装置(2-1)的壳体的上端与顶板(1-1)下侧面连接,横摆驱动装置(2-1)的壳体的下端与底板(1-2)上侧面连接;四个横摆驱动装置(2-1)的位置成矩形分布,两块肋板(1-3)外侧各有两个横摆驱动装置(2-1);横摆驱动装置(2-1)的传动部与横摆臂(2-2)的内端连接,横摆驱动装置(2-1)能驱动横摆臂(2-2)转动,横摆臂(2-2)的转动平面与顶板(1-1)的上端面平行;横摆臂(2-2)的外端延伸至底板(1-2)外,竖摆驱动装置(2-3)设置在横摆臂(2-2)的外端,竖摆驱动装置(2-3)的传动部与竖摆臂(2-4)的内端连接,竖摆驱动装置(2-3)能驱动竖摆臂(2-4)转动,竖摆臂(2-4)的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森杨启许峰陈俊杨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大中海龙水下防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