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36774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包括构建养殖池塘,该养殖池塘设置有集中养殖区、净化区,所述净化区分为一级净化区、二级净化区、三级净化区、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其中水流利用增氧推水设备或水车式增氧机依次通过集中养殖区、一级净化区、二级净化区、三级净化区、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并回到集中养殖区形成具有定向循环微水流的活水。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多品种的分区域养殖,提高管理效率和饲料转化率,增加抗风险能力;净化区内栽种水生植物、放养净水鱼类,具备池塘生物原位生态修复功能,保护水生态;利用增氧推水设备,在各区域内能形成定向循环微水流,实现水体循环利用,促进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的被吸收、利用和转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尤其设计了一种鲈虾蟹的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适用于分区域养殖、池塘养殖尾水需达标排放、水资源不充裕等地区的养殖池塘。
技术介绍
池塘养殖是我国渔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其养殖模式随着技术、装备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不断更新,目前正处于由粗放型高产模式向生态型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模式转变,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特别是为了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减少水排放,保护水生态,这就需要我们从主要水产品的养殖技术、模式、方法等一些基础性、关键性方面去创新和突破,改变养殖习惯,调优养殖模式,适应新时代水产养殖绿色生态的发展要求。目前我国淡水加州鲈、青虾和河蟹养殖池塘,大都是沿用传统养殖方法,加州鲈单养、河蟹单养或河蟹池套养青虾模式,这种养殖方法存在如下缺陷:(1)养殖品种少,抗风险能力低;(2)养殖品种遍布全池,管理不便、饲料转化率低;(3)加州鲈养殖池塘没有原位生态修复功能,易造成养殖水体污染;(4)养殖过程中水体大排大灌,浪费水资源,并有可能污染外部水体;(5)池塘内没有定向水流,无法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也不利于氮(N)、磷(P)等营养物质的被吸收、利用和转化。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了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利用新建池埂或拦网将池塘分为多个功能区域,可实现多品种的分区域养殖,提高管理效率和饲料转化率,增加抗风险能力;净化区内栽种水生植物、放养净水鱼类,具备池塘生物原位生态修复功能,保护水生态;利用增氧推水设备,在各区域内能形成定向循环微水流,实现水体循环利用,促进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的被吸收、利用和转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包括构建养殖池塘,该养殖池塘设置有集中养殖区、净化区,所述净化区分为一级净化区、二级净化区、三级净化区、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其中水流利用增氧推水设备或水车式增氧机依次通过集中养殖区、一级净化区、二级净化区、三级净化区、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并回到集中养殖区形成具有定向循环微水流的活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对集中养殖区、净化区的面积布局:所述集中养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5%,所述净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95~9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一级净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二级净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三级净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为池塘总面积的5~3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共养方法具体为鲈虾蟹的绿色生态池塘共养。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净化区种苗投放:所述一级净化区放养净水鱼类,栽种浮床类水生植物,其中浮床类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一级净化区的20~30%;所述二级净化区放养青虾,栽种水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二级净化区的20~30%;所述三级净化区放养河蟹,栽种水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三级净化区的20~3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集中养殖区种苗投放:所述集中养殖区放养加州鲈,且集中养殖区的池底比二级净化区、三级净化区的池底深50~90c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养殖管理:集中养殖区的加州鲈放养量按照全池总面积计算,放养密度为800~1000尾/亩,规格25克/尾以上;河蟹种的放养量按照三级净化区的面积计算,河蟹放养密度350~450只/亩,规格10克/尾以上;青虾种的放养量按照二级净化区的面积计算,春季青虾10~15公斤/亩、秋季青虾25~30公斤/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利用新建池埂或拦网将池塘分为多个功能区域,可实现多品种的分区域养殖,提高管理效率和饲料转化率,增加抗风险能力;净化区内栽种水生植物、放养净水鱼类,具备池塘生物原位生态修复功能,保护水生态;利用增氧推水设备,在各区域内能形成定向循环微水流,实现水体循环利用,促进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的被吸收、利用和转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养殖池塘系统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包括构建养殖池塘,该养殖池塘设置有集中养殖区A、净化区,所述净化区分为一级净化区B、二级净化区C、三级净化区D、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E,其中水流利用增氧推水设备或水车式增氧机(图中并未示出)依次通过集中养殖区A、一级净化区B、二级净化区C、三级净化区D、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E,并回到集中养殖区A形成具有定向循环微水流的活水。具体的,在本专利技术中养殖池塘为一通过池埂1构建的多边形全封闭式结构养殖池塘,通过新建池埂3和拦网2围建集中养殖区A、净化区。优选的,还包括对集中养殖区A、净化区的面积布局:所述集中养殖区A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5%,所述净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95~98%。具体的,集中养殖区A可以由不同材质的流水槽组成,也可以由新建池埂3和拦网2围建,拦网2的网目大小依据放养鱼类不能出逃、而鱼类粪便又能通过即可。优选的,所述一级净化区B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二级净化区C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三级净化区D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E为池塘总面积的5~38%。具体的,一级净化区B与二级净化区C之间、二级净化区C与三级净化区D之间、三级净化区D与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E之间均由新建池埂3和拦网2分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其中拦网2具体为市面上可购买得到的河蟹养殖专用网即可。优选的,所述共养方法具体为鲈虾蟹的绿色生态池塘共养。优选的,还包括净化区种苗投放:所述一级净化区B放养净水鱼类,栽种浮床类水生植物,其中浮床类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一级净化区B的20~30%;所述二级净化区C放养青虾,栽种水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二级净化区C的20~30%;所述三级净化区D放养河蟹,栽种水生植物,其中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三级净化区D的20~30%。进一步的,所述一级净化区B的浮床类水生植物包括但不限于薄荷、鱼腥草、空心菜浮床等,净水鱼类包括但不限于花白鲢、细鳞斜颌鲴等;所述二级净化区C的水生植物包括但不限于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所述三级净化区D的水生植物包括但不限于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更进一步的,在净化区内栽种的水生植物和放养的具有净水作用的净水鱼类,能够吸收、转化、利用集中养殖区A排放出来的残饵、鱼类粪便等废弃物中的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优选的,还包括集中养殖区A种苗投放:所述集中养殖区A放养加州鲈,且集中养殖区A的池底比二级净化区C、三级净化区D的池底深50~90cm,以满足鲈虾蟹对不同水位的生长需求。优选的,还包括养殖管理:集中养殖区A的加州鲈放养量按照全池总面积计算,放养密度为800~1000尾/亩,规格25克/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构建养殖池塘,该养殖池塘设置有集中养殖区、净化区,所述净化区分为一级净化区、二级净化区、三级净化区、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其中水流利用增氧推水设备或水车式增氧机依次通过集中养殖区、一级净化区、二级净化区、三级净化区、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并回到集中养殖区形成具有定向循环微水流的活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构建养殖池塘,该养殖池塘设置有集中养殖区、净化区,所述净化区分为一级净化区、二级净化区、三级净化区、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其中水流利用增氧推水设备或水车式增氧机依次通过集中养殖区、一级净化区、二级净化区、三级净化区、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并回到集中养殖区形成具有定向循环微水流的活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集中养殖区、净化区的面积布局:所述集中养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5%,所述净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95~9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净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二级净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三级净化区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20~30%,所述净化水循环再利用区为池塘总面积的5~3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生态池塘共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养方法具体为鲈虾蟹的绿色生态池塘共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茂友陈文华赵俊胜周晓东诸葛燕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