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及其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8449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深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浅水养殖区域,所述净化区域设置于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之间,其中水流依次通过深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浅水养殖区域并形成具有定向水流的循环活水;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构建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的方法,利用池塘内埂和拦网将池塘分隔成不同的区域,并形成定向水流,形成活水,减少池塘生产过程中换水频次,起到节水作用;同时利用不同区域池塘的底部的高程差、辅以浅滩等蓄水措施,在养殖生产末期干塘时,不同区域先后干塘,互相调节,不向池塘外环境排放底层富含营养物质的水,达到减排效果,实现池塘生态化养殖,绿色发展。

A green water-saving ecological aquaculture pond system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尤其涉及了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及其构建方法,适用于池塘面积不成规模、水资源不充裕地区、池塘工业化等一个池塘可养殖多个不同品种的养殖池塘。
技术介绍
池塘养殖是我国渔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其养殖模式随着技术、装备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不断更新,目前正处于由粗放型高产向生态型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转变,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特别是为了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减少水排放,保护水生态,这就需要我们从池塘结构等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方面去创新,改变养殖习惯,调优养殖模式,适应新时代的养殖要求。目前我国的养殖池塘,尤其是养鱼类为主的池塘,大都是沿用传统的结构,模式单一,采用直进直排的方式进行水体交换,在养殖末期干塘时直接将富含营养物质的底层泥浆水排出池塘,造成养殖生产过程中用水量大的问题,而且干塘时排出池塘的底层泥浆水容易对外部水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造成营养物质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了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及其构建方法,利用池塘内埂和拦网将池塘分隔成不同的区域,并形成定向水流,形成活水,减少池塘生产过程中换水频次,起到节水作用;同时利用不同区域池塘的底部的高程差、辅以浅滩等蓄水措施,在养殖生产末期干塘时,不同区域先后干塘,互相调节,不向池塘外环境排放底层富含营养物质的水,达到减排效果,实现池塘生态化养殖,绿色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深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浅水养殖区域,所述净化区域设置于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之间,其中水流依次通过深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浅水养殖区域并形成具有定向水流的循环活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的底高相差30~50cm,所述净化区域与深水养殖区域的底高相同或者净化区域底高相差10~20c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连接处以池塘内埂分隔设置,所述深水养殖区域的面积与浅水养殖区域的面积之比为1: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浅水养殖区域与净化区域之间以池塘拦网分隔设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净化区域的面积占养殖池塘的面积的8~3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连接处的池塘内埂设置有蓄水式浅滩。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蓄水式浅滩高度为深水养殖区域底高的1/2~3/5,另一蓄水式浅滩高度为浅水养殖区域底高的1/2~3/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蓄水式浅滩包括浅滩以及设置于浅滩上的浅滩拦网,浅滩底部埋有用于调节水位的过水涵管。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养殖池塘为由池塘外埂围成的全封闭式结构。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构建所述的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构建多边形的全封闭式结构养殖池塘,养殖池塘设置至少一个深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浅水养殖区域;其中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的底高相差30~50cm,所述净化区域与深水养殖区域的底高相同或者净化区域底高相差10~20cm。(2)通过池塘内埂分隔设置深水养殖区域、浅水养殖区域,设置所述深水养殖区域的面积与浅水养殖区域的面积之比为1:1~2;(3)通过池塘拦网分隔设置浅水养殖区域与净化区域,设置所述净化区域的面积占养殖池塘的面积的8~30%;(4)在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连接处的池塘内埂设置有蓄水式浅滩,所述蓄水式浅滩包括浅滩以及设置于浅滩上的浅滩拦网,浅滩底部埋有用于调节水位的过水涵管;其中蓄水式浅滩高度为深水养殖区域底高的1/2~3/5,或者蓄水式浅滩高度为浅水养殖区域底高的1/2~3/5;(5)加入水流至养殖池塘内,水流依次通过深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浅水养殖区域并形成具有定向水流的循环活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实际操作简单,成本低,改造所涉及土方均可在池塘内部解决,无需从外部调剂;(2)本专利技术的养殖池塘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做到与外界不进行水体交换,只适时从外界补充水源,做到最大程度的节水养殖;(3)本专利技术的养殖池塘在养殖区域干塘时,不向外环境排放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底层水,消除了水产养殖过程中最有可能对外界水体造成污染的源头;(4))本专利技术的养殖池塘在循环活水流动的环境下,养殖出的产品,外观好、品质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养殖池塘系统平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养殖池塘系统前视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养殖池塘系统侧视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如图1~3所示,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深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D、浅水养殖区域C,所述净化区域D设置于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C之间,其中水流依次通过深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D、浅水养殖区域C并形成具有定向水流的循环活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深水养殖区域包括呈L型相连通的第一深水养殖区域A和第二深水养殖区域B,其中第一深水养殖区域A和第二深水养殖区域B无任何分隔并用于养殖鱼类,浅水养殖区域C用于养殖虾蟹类,净化区域D用于养殖水生植物。更进一步的,图2、图3中标号6为第一深水养殖区域A和第二深水养殖区域B的区域池底,标号7为浅水养殖区域C的区域池底及水平线,标号8为生产时池塘水位线,标号10为第一深水养殖区域A和第二深水养殖区域B的区域池底水平线。具体的,所述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C的底高相差30~50cm,所述净化区域D与深水养殖区域的底高相同或者净化区域D底高相差10~20cm。更为具体的,此处净化区域D的底高与深水养殖区域保持一致或略深10~20cm。具体的,所述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C、净化区域D连接处以池塘内埂2分隔设置,所述深水养殖区域的面积与浅水养殖区域C的面积之比为1:1~2。更为具体的,浅水养殖区域C内部根据面积大小在内部用一端有留空的内部拦网3分割成若干块,以改变水流方向和增加水流路径。具体的,所述浅水养殖区域C与净化区域D之间以池塘拦网5分隔设置。更为具体的,具体实施时选择池塘拦网5的网目需确保浅水养殖区域C内的养殖品种通不过。具体的,所述净化区域D的面积占养殖池塘的面积的8~30%。进一步的,利用池塘内埂2和池塘拦网5将养殖池塘分隔设置成深水养殖区域和浅水养殖区域C、净化区域D,通过推水增氧,形成定向循环活水,减少池塘生产过程中换水频次,起到节水作用。具体的,所述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C、净化区域D连接处的池塘内埂2设置有蓄水式浅滩4。具体的,所述蓄水式浅滩4高度为深水养殖区域底高的1/2~3/5,另一蓄水式浅滩4高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深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浅水养殖区域,所述净化区域设置于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之间,其中水流依次通过深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浅水养殖区域并形成具有定向水流的循环活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深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浅水养殖区域,所述净化区域设置于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之间,其中水流依次通过深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浅水养殖区域并形成具有定向水流的循环活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的底高相差30~50cm,所述净化区域与深水养殖区域的底高相同或者净化区域底高相差10~2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连接处以池塘内埂分隔设置,所述深水养殖区域的面积与浅水养殖区域的面积之比为1: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水养殖区域与净化区域之间以池塘拦网分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区域的面积占养殖池塘的面积的8~3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水养殖区域与浅水养殖区域、净化区域连接处的池塘内埂设置有蓄水式浅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绿色节水生态养殖池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式浅滩高度为深水养殖区域底高的1/2~3/5,另一蓄水式浅滩高度为浅水养殖区域底高的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茂友赵俊胜陈文华丛恒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