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965450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2 2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养殖方法,首先进行池塘设置,池塘水深为1.5-2m,池底淤泥不超过25cm;然后在池塘中放入生物浮床;生物浮床放入后在池塘套养生物群体,其中池塘主养团头鲂,同时套养其他鱼类;接着对池塘中的鱼类进行饲料与投喂,养殖期间对池塘水质进行实时调控,保证鱼类健康成长。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团头鲂养殖池塘中设置生物浮床,提高着生藻类的生产力,吸收养殖水体中营养物质,降低养殖水体N、P等营养盐的含量,改善水体环境;另外,生物浮床生长的水生植物还为团头鲂提供了青饲料,降低了饲料系数,提高了养殖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养殖方法,属于水产养殖

技术介绍
我国水产养殖的模式已经从原来的粗放型养殖模式逐渐过渡到集约化养殖模式。集约化养殖是以高投入人工饵料为特征的高密度养殖系统。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集约化养殖具有单位水体产量高,养殖周期短,劳动效率高等优点。但是在这种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中,残饵和排泄物的数量超过了养殖池塘中微生物的自然分解能力,往往会打破水体微生态平衡,导致水质恶化,污染严重,甚至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大规模死亡的现象频频发生。目前主要采用防控水段为加大渔药使用量和养殖池塘换水量,前者带来水产养殖动物品质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而后者养殖尾水的排放已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生态浮床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该技术应用在池塘养殖中具有两方面优势,一是生物浮床上的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息环境,也可作为草食性鱼类的青饲料;二是生物浮床上的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膜中微生物吞噬和代谢水中的污染物成为无机物,改善养殖水环境。团头鲂在我国养殖区域广泛,是大宗淡水鱼中养殖效益较好的品种之一。为了促进团头鲂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的团头鲂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基于生物浮床技术建立团头鲂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结合生物浮床养殖团头鲂的技术还没有成熟,对于如何设置适合于团头鲂养殖的生物浮床以及怎样配合适宜的养殖生物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养殖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养殖方式以及生物浮床,配合同样生物,达到了很好的养殖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池塘设置:其中池塘水深为1.5-2m,池底淤泥不超过25cm;步骤二,设置生物浮床:在池塘中放入生物浮床;步骤三,池塘套养群体组成:池塘主养团头鲂,同时套养其他鱼类;步骤四,饲料与投喂:以人工投喂的方式进行投喂;步骤五,水质调控:对池塘水质进行实时调控,保证鱼类健康成长。进一步地,步骤一中所述池塘面积可以为8-9亩。进一步地,步骤一中池塘一侧还可以设置有投饲机,在池塘中心设置有增氧机。进一步地,步骤二中设置生物浮床的条件可以为当池塘水温为24℃-30℃时在池塘中放入生物浮床,生物浮床与池塘的宽边平行摆放并覆盖池塘水面面积的20-30%。进一步地,步骤二中所述生物浮床包括托架和浮床单元,其中浮床单元周围由托架包围固定,浮床单元中设置有植物种植区域,托架的垂直高度大于浮床单元的垂直高度,托架内部中空,托架下方设置有内外相通的格栅孔,托架上表面设置有能将格栅孔打开或关闭的插板,托架上表面还设置有投料孔。更进一步地,步骤二中所述托架的下端一侧设置有进水口,与其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出水口。进一步地,步骤三中所述套养其他鱼类为鲫鱼、鲢鱼或鳙鱼的一种或几种。更进一步地,步骤三中,所述团头鲂每亩放养1600~1800尾,平均规格为0.1kg/尾;所述鲫鱼每亩放养300~500尾,平均规格0.1kg/尾;鲢鱼每亩放养150~200尾,平均规格0.3kg/尾,鳙鱼每亩放养100~150尾,平均规格0.3kg/尾。进一步地,步骤四中所述饲料与投喂具体为投喂粗蛋白质量分数为35%配合饲料并辅以青饲料,饵料系数平均小于2;试验鱼采用人工投喂,每天投喂3次,投喂时间分别为8:00点、12:00点和17:00点,每次的投喂时间以把饲料吃完为宜。进一步地,步骤五中所述水质调控具体为当池塘水质较肥时,利用生物浮床中水生植物的搭配吸收水体中的氮和磷营养物质,同时利用花、白鲢控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在7-9月份,每隔7天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或其它微生态制剂进行调节水质,必要时进行加注新水。本专利技术的提供的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养殖方法的原理如下:通过在团头鲂养殖池塘中设置生物浮床,提高着生藻类的生产力,吸收养殖水体中营养物质,降低养殖水体N、P等营养盐的含量,改善水体环境;另外,生物浮床生长的水生植物还为团头鲂提供了青饲料,降低了饲料系数,提高了养殖产量。鲢鳙鱼是滤食性鱼类,池塘中套养的主要目的在于鲢鳙鱼可以摄食浮游动物,并生产渔产品,降低了养殖成本投入;且鲢鱼和鳙鱼属水体中上层鱼,而主养团头鲂属中下层养殖鱼类,依据养殖鱼各自的生活习性不同以此相互配合达到调节整个池塘水体环境,改善养殖鱼类品质,提高养殖鱼类产量。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下列优点和积极效果:(1)利用几种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并在池塘中设置一定比例的生物浮床,成功构建了青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高效养殖系统,有效控制了高密度养殖造成的水质恶化问题,团头鲂发病少,产量高;(2)生物浮床中的水生植物提供套养殖鱼类青饲料,降低饲料成本,与此同时生物浮床控制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可显著提高养殖池塘水体净化效果;(3)生态养殖模式更加绿色健康,养殖团头鲂和其他鱼类品质高。(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生物浮床在养殖的过程中可以在生物浮床的托架内部放置调节菌类,待菌类繁殖并形成可以净化水质的生物膜后,通过插板打开格栅孔,使得养殖池中的水体能够自由进出托架的内部空间,与生物浮床养殖区域养殖的植物一起更好的起到调节与净化水质的作用,在养殖过程中,当水体中的微生物繁殖加快,需要加速净化调节水体时,可以使用水泵从生物浮床的出水口抽水,使得水体快速得到净化,并形成循环,避免了大量换水带来的不便。同时可以将多个生物浮床通过管道串联起来,使用水泵达到水体的循环,进而能够更好更快的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所述的环境友好型团头鲂养殖模式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所述的生物浮床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所述的生物浮床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所述的生物浮床仰视图;以上图2-图4中,1为托架,2为浮床单元,3为植物种植区域,4为格栅孔,5为插板,6为投料孔,7为进水口,8为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阐述,以下实施例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提供的具体应用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所涉及之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环境友好型团头鲂养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养殖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池塘设置:其中池塘水深为1.5‑2m,池底淤泥不超过25cm;步骤二,设置生物浮床:在池塘中放入生物浮床;步骤三,池塘套养群体组成:池塘主养团头鲂,同时套养其他鱼类;步骤四,饲料与投喂:以人工投喂的方式进行投喂;步骤五,水质调控:对池塘水质进行实时调控,保证鱼类健康成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池塘设置:其中池塘水深为1.5-2m,池底淤泥不超过25cm;
步骤二,设置生物浮床:在池塘中放入生物浮床;
步骤三,池塘套养群体组成:池塘主养团头鲂,同时套养其他鱼类;
步骤四,饲料与投喂:以人工投喂的方式进行投喂;
步骤五,水质调控:对池塘水质进行实时调控,保证鱼类健康成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
池塘面积为8-9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池塘
一侧还设置有投饲机,在池塘中心设置有增氧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设置
生物浮床的条件为当池塘水温为24℃-30℃时在池塘中放入生物浮床,生物浮床与池塘的
宽边平行摆放并覆盖池塘水面面积的20-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
生物浮床包括托架(1)和浮床单元(2),其中浮床单元(2)周围由托架(1)包围固定,浮床单
元(2)中设置有植物种植区域(3),托架(1)的垂直高度大于浮床单元(2)的垂直高度,托架
(1)内部中空,托架(1)下方设置有内外相通的格栅孔(4),托架(1)上表面设置有能将格栅
孔(4)打开或关闭的插板(5),托架(1)上表面设置有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盛明戈贤平朱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