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及其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53923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及其构建方法,通过在养殖池塘四周外围建造河蟹防逃墙,利用新建池埂将池塘分为净化区域和养殖区域,外源水首先经过净化区域净化,为虾蟹养殖提供优质水源;其次两个区域之间形成循环微流水,养殖池塘生产过程中只加注新水、不换水,减少养殖池塘生产过程中的换水频次,起到净水、节水作用;再利用养殖区域内的“S”形池埂内埂,划分为不同区域,可实现水草分期栽种,虾蟹养殖精准化管理,并在干池时可实现不同区域先后干塘,不向池塘外环境排放底层富含营养物质的养殖尾水,达到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尤其涉及了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及其构建方法,适用于池塘高标准改造池塘、养殖尾水需达标排放、水资源不充裕或富营养化程度高等地区的养殖池塘。
技术介绍
池塘养殖是我国渔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其养殖模式随着技术、装备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不断更新,目前正处于由粗放型高产向生态型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转变,以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特别是为了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减少水排放,保护水生态,这就需要我们从池塘结构等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方面去创新,改变养殖习惯,调优养殖模式,适应新时代的养殖要求。目前我国淡水虾蟹养殖池塘,大都是沿用传统的结构,存在以下缺陷:(1)直接利用外源水,水质无保障;(2)在蟹种放养前一次性全池种植水草,不能分时段栽种;(3)蟹种放养后遍布全池,需全池投喂,不便管理;(4)养殖中期需花费大量人工打捞过多的水草或者补种水草;(5)河蟹的防逃设施以裸露在池埂上的塑料板、铝板为主,不仅设施简陋、不耐用,而且影响整体美观;(6)养殖末期干塘时直接将富含营养物质的底层泥浆水排出池塘,既浪费了水资源,又对外部水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底层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了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及其构建方法,通过在养殖池塘四周外围建造河蟹防逃墙,利用新建池埂将池塘分为净化区域和养殖区域,外源水首先经过净化区域净化,为虾蟹养殖提供优质水源;其次两个区域之间形成循环微流水,养殖池塘生产过程中只加注新水、不换水,起到净水、节水作用;再利用养殖区域内的“S”形池埂内埂,划分为不同区域,可实现水草分期栽种,虾蟹养殖精准化管理,并在干池时可实现不同区域先后干塘,不向池塘外环境排放底层富含营养物质的养殖尾水,达到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养殖池塘,所述养殖池塘包括净化区域和养殖区域,所述净化区域与养殖区域之间通过过水涵管联通形成循环微流水;所述养殖区域内设置有弧形池埂内埂,并分隔设置养殖区域为第一养殖区域、第二养殖区域。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养殖池塘的外围设置有外围池埂,该外围池埂上设置有防逃装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净化区域的面积为养殖区域的25~3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净化区域与养殖区域之间通过新建池埂分隔设置,所述过水涵管安装于新建池埂的前后两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过水涵管的直径为10~20cm,并设置有水泵;所述过水涵管的一进出水端设置于净化区域内,另一进出水端设置于养殖区域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弧形池埂内埂为“S”形池埂内埂。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养殖区域、第二养殖区域的面积比为1:1~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弧形池埂内埂包含至少一个弧形低埂和弧形高埂,所述弧形低埂设置于弧形高埂的端部,长度为5~10m,距离养殖池塘池底的高度为50~60cm;所述弧形高埂的高度比弧形低埂高20~30c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弧形池埂内埂由两个弧形低埂和一个弧形高埂组成,所述弧形低埂分为前后两段,所述弧形高埂位于两个弧形低埂之间;所述“S”形池埂内埂的坡比均为1:2~3,顶宽1~3米。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构建所述的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构建至少一个多边形的全封闭式结构养殖池塘,养殖池塘设置净化区域和养殖区域,所述净化区域与养殖区域内形成循环微流水;(2)通过新建池埂分隔设置净化区域与养殖区域,该新建池埂的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过水涵管;其中所述净化区域的面积为养殖区域的25~30%,所述过水涵管联通净化区域与养殖区域;(3)弧形池埂内埂分隔养殖区域为第一养殖区域、第二养殖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养殖区域、第二养殖区域的面积比为1:1~1.2;(4)所述弧形池埂内埂包含至少一个弧形低埂和弧形高埂,所述弧形低埂设置于弧形高埂的端部,长度为5~10m,距离养殖池塘池底的高度为50~60cm;所述弧形高埂的高度比弧形低埂高20~30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外源水经过净化区域的净化,保障了优质水源;(2)净化区域与养殖区域之间形成循环微流水,实现养殖池塘生产过程中只加注新水、不换水,起到净水、节水作用;(3)养殖区域利用弧形池埂内埂划分为不同区域,可实现水草分期栽种,虾蟹养殖精准化管理,并在干池时可实现不同区域先后干塘,不向养殖池塘外环境排放底层富含营养物质的养殖尾水,达到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平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前视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系统侧视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防逃装置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养殖池塘,所述养殖池塘包括净化区域C和养殖区域,所述净化区域C与养殖区域之间通过过水涵管4联通形成循环微流水;所述养殖区域内设置有弧形池埂内埂3,并分隔设置养殖区域为第一养殖区域A、第二养殖区域B。优选的,所述养殖池塘的外围设置有外围池埂1,该外围池埂1上设置有防逃装置9。具体的,外围池埂1用水泥预制板护坡,水泥预制板顶端向养殖池塘内延伸20~30cm,露出养殖池塘池底的高度为50~60cm,露出部分紧覆一层透明食品级PVC塑料板,构建水泥预制板与塑料板的防逃装置9即河蟹防逃墙,既经久耐用又整体美观。优选的,所述净化区域C的面积为养殖区域的25~30%。具体的,净化区域C内种植矮枯草、轮叶黑藻以及放养螺蛳、鲢鱼、细鳞斜颌鲴等净水水生动植物。优选的,所述净化区域C与养殖区域之间通过新建池埂8分隔设置,所述过水涵管4安装于新建池埂8的前后两端。具体的,所述过水涵管4具体为可控水位式过水涵管,过水涵管需确保各养殖品种无法通过。优选的,所述过水涵管4的直径为10~20cm,并设置有水泵10;所述过水涵管4的一进出水端设置于净化区域C内,另一进出水端设置于养殖区域内。具体的,净化区域C和养殖区域之间通过养殖池塘池底的过水涵管4联通,辅以水泵10和水车式增氧机或增氧推水设备11实现两区水体的交换和循环利用。进一步的,在本专利技术中,水车式增氧机或增氧推水设备11有5个,其中两个在第一养殖区域A、另外两个在第二养殖区域B,还有一个在净化区域C。优选的,所述弧形池埂内埂3为“S”形池埂内埂。优选的,所述第一养殖区域A、第二养殖区域B的面积比为1:1~1.2。优选的,所述弧形池埂内埂3包含至少一个弧形低埂2和弧形高埂3,所述弧形低埂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养殖池塘,所述养殖池塘包括净化区域和养殖区域,所述净化区域与养殖区域之间通过过水涵管联通形成循环微流水;所述养殖区域内设置有弧形池埂内埂,并分隔设置养殖区域为第一养殖区域、第二养殖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养殖池塘,所述养殖池塘包括净化区域和养殖区域,所述净化区域与养殖区域之间通过过水涵管联通形成循环微流水;所述养殖区域内设置有弧形池埂内埂,并分隔设置养殖区域为第一养殖区域、第二养殖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塘的外围设置有外围池埂,该外围池埂上设置有防逃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区域的面积为养殖区域的25~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区域与养殖区域之间通过新建池埂分隔设置,所述过水涵管安装于新建池埂的前后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涵管的直径为10~20cm,并设置有水泵;所述过水涵管的一进出水端设置于净化区域内,另一进出水端设置于养殖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池埂内埂为“S”形池埂内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养殖区域、第二养殖区域的面积比为1:1~1.2。


8.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茂友陈文华赵俊胜周晓东诸葛燕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