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液混合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3392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0 1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液混合反应釜,包括反应室,所述反应室的左侧连接有进气管,所述反应室的内部左侧壁上固定有储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右端穿过反应室与储气管相连,所述储气管的右侧连接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出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溢流槽和第二溢流槽的设置能有效控制反应液体的流动速度,使反应物之间能得到充分的反应,喷淋头的设置增加了反应气体的反应接触面积,极大地提高了反应速率,通过U字型的第一电机轴与连接杆之间的配合,实现搅拌叶片的上下移动,通过转动杆和第二电机之间的配合,实现搅拌叶片的转动,最终实现搅拌叶片在转动搅拌的同时还可以上下移动,使搅拌更充分,极大的提高了反应物的反应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液混合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化学反应
,具体为一种气液混合反应釜。
技术介绍
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例如反应器、反应锅、分解锅、聚合釜等;材质一般有碳锰钢、不锈钢、锆、镍基(哈氏、蒙乃尔、因康镍)合金及其它复合材料。现有的气液混合反应釜反应物存在着混合不充分,反应效率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太小,导致反应不充分,造成浪费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缺陷,现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液混合反应釜,本技术通过第一溢流槽和第二溢流槽的设置能有效控制反应液体的流动速度,使反应物之间能得到充分的反应,喷淋头的设置增加了反应气体的反应接触面积,极大地提高了反应速率,通过U字型的第一电机轴与连接杆之间的配合,实现搅拌叶片的上下移动,通过转动杆和第二电机之间的配合,实现搅拌叶片的转动,最终实现搅拌叶片在转动搅拌的同时还可以上下移动,使搅拌更充分,极大的提高了反应物的反应速率。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下:如何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来解决现有的气液混合反应釜反应物混合不充分,反应效率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太小,导致反应不充分,造成浪费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气液混合反应釜,包括反应室,所述反应室的左侧连接有进气管,所述反应室的内部左侧壁上固定有储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右端穿过反应室与储气管相连,所述储气管的右侧连接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右端固定有喷淋头,所述反应室的内部顶端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两侧固定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溢流槽,所述第一溢流槽远离支撑杆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溢流槽,所述反应室的内部顶端分别设有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的底端连接有第一储水管,所述第一储水管穿过支撑杆并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储水管两端均开设有第一出水口,所述反应室的内部顶端分别设有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与第二进水管均与反应室的内部顶端倾斜相连,且二者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二进水管的底端连接有第二储水管,所述第二储水管穿过支撑杆并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二储水管两端均开设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分别位于第一溢流槽和第二溢流槽的正上方;所述反应室的下方设有第一电机放置室,所述第一电机放置室的内部底端固定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一电机轴,所述第一电机轴的形状为U字型,所述第一电机轴远离第一电机的一端与第一电机放置室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轴的凹槽处设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与第一电机轴滑动连接,所述转动块的顶部固定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设有底座,所述连接杆与底座铰链连接,所述底座的顶部设有转动杆,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顶端位于反应室的内部,所述转动杆位于反应室内部的一端两侧固定有若干个交错设置的搅拌叶片。进一步的,所述喷淋头的形状为圆盘型,所述喷淋头上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喷淋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溢流槽和第二溢流槽的形状均为V字型,内部为凹槽状,且远离支撑杆的一端的高度均低于另一端。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杆上升到最大高度时,其顶端的高度低于支撑杆的底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第一溢流槽和第二溢流槽的设置能有效控制反应液体的流动速度,使反应物之间能得到充分的反应,喷淋头的设置增加了反应气体的反应接触面积,极大地提高了反应速率,通过U字型的第一电机轴与连接杆之间的配合,实现搅拌叶片的上下移动,通过转动杆和第二电机之间的配合,实现搅拌叶片的转动,最终实现搅拌叶片在转动搅拌的同时还可以上下移动,使搅拌更充分,极大的提高了反应物的反应速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喷淋头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反应室;11、电机放置室;2、进气管;21、储气管;22、出气管;23、喷淋头;24、喷淋孔;3、支撑杆;31、第一溢流槽;32、第二溢流槽;33、第一进水管;331、第一储水管;332、第一出水口;34、第二进水管;341、第二储水管;342、第二出水口;4、第一电机;41、第一电机轴;42、转动块;43、连接杆;44、底座;45、转动杆;46、第二电机;47、搅拌叶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气液混合反应釜,包括反应室1,反应室1的左侧连接有进气管2,反应室1的内部左侧壁上固定有储气管21,进气管2的右端穿过反应室1与储气管21相连,储气管21的右侧连接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出气管22,出气管22的右端固定有喷淋头23,反应室1的内部顶端固定有支撑杆3,支撑杆3的两侧固定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溢流槽31,第一溢流槽31远离支撑杆3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溢流槽32,反应室1的内部顶端分别设有第一进水管33,第一进水管33的底端连接有第一储水管331,第一储水管331穿过支撑杆3并呈对称分布,第一储水管331两端均开设有第一出水口332,反应室1的内部顶端分别设有第二进水管34,第一进水管33与第二进水管34均与反应室1的内部顶端倾斜相连,且二者倾斜方向相反,第二进水管34的底端连接有第二储水管341,第二储水管341穿过支撑杆3并呈对称分布,第二储水管341两端均开设有第二出水口342,第一出水口332和第二出水口342分别位于第一溢流槽31和第二溢流槽32的正上方;反应室1的下方设有第一电机放置室11,第一电机放置室11的内部底端固定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一电机轴41,第一电机轴41的形状为U字型,第一电机轴41远离第一电机4的一端与第一电机放置室11转动连接,第一电机轴41的凹槽处设有转动块42,转动块42与第一电机轴41滑动连接,转动块42的顶部固定有连接杆43,连接杆43的顶部设有底座44,连接杆43与底座44铰链连接,底座44的顶部设有转动杆45,底座44的顶部固定有第二电机46,第二电机46的输出端固定有转动杆45,转动杆45的顶端位于反应室1的内部,转动杆45位于反应室1内部的一端两侧固定有若干个交错设置的搅拌叶片47。所述喷淋头23的形状为圆盘型,喷淋头23上开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喷淋孔24,通过喷淋孔24将反应气体送进反应室1,会增大反应气体的接触面积,极大的提高了反应速率。所述第一溢流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液混合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室(1),所述反应室(1)的左侧连接有进气管(2),所述反应室(1)的内部左侧壁上固定有储气管(21),所述进气管(2)的右端穿过反应室(1)与储气管(21)相连,所述储气管(21)的右侧连接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出气管(22),所述出气管(22)的右端固定有喷淋头(23),所述反应室(1)的内部顶端固定有支撑杆(3),所述支撑杆(3)的两侧固定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溢流槽(31),所述第一溢流槽(31)远离支撑杆(3)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溢流槽(32),所述反应室(1)的内部顶端分别设有第一进水管(33),所述第一进水管(33)的底端连接有第一储水管(331),所述第一储水管(331)穿过支撑杆(3)并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储水管(331)两端均开设有第一出水口(332),所述反应室(1)的内部顶端分别设有第二进水管(34),所述第一进水管(33)与第二进水管(34)均与反应室(1)的内部顶端倾斜相连,且二者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二进水管(34)的底端连接有第二储水管(341),所述第二储水管(341)穿过支撑杆(3)并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二储水管(341)两端均开设有第二出水口(342),所述第一出水口(332)和第二出水口(342)分别位于第一溢流槽(31)和第二溢流槽(32)的正上方;/n所述反应室(1)的下方设有第一电机放置室(11),所述第一电机放置室(11)的内部底端固定有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固定有第一电机轴(41),所述第一电机轴(41)的形状为U字型,所述第一电机轴(41)远离第一电机(4)的一端与第一电机放置室(1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轴(41)的凹槽处设有转动块(42),所述转动块(42)与第一电机轴(41)滑动连接,所述转动块(42)的顶部固定有连接杆(43),所述连接杆(43)的顶部设有底座(44),所述连接杆(43)与底座(44)铰链连接,所述底座(44)的顶部设有转动杆(45),所述底座(44)的顶部固定有第二电机(46),所述第二电机(46)的输出端固定有转动杆(45),所述转动杆(45)的顶端位于反应室(1)的内部,所述转动杆(45)位于反应室(1)内部的一端两侧固定有若干个交错设置的搅拌叶片(4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混合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室(1),所述反应室(1)的左侧连接有进气管(2),所述反应室(1)的内部左侧壁上固定有储气管(21),所述进气管(2)的右端穿过反应室(1)与储气管(21)相连,所述储气管(21)的右侧连接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出气管(22),所述出气管(22)的右端固定有喷淋头(23),所述反应室(1)的内部顶端固定有支撑杆(3),所述支撑杆(3)的两侧固定有对称分布的第一溢流槽(31),所述第一溢流槽(31)远离支撑杆(3)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溢流槽(32),所述反应室(1)的内部顶端分别设有第一进水管(33),所述第一进水管(33)的底端连接有第一储水管(331),所述第一储水管(331)穿过支撑杆(3)并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一储水管(331)两端均开设有第一出水口(332),所述反应室(1)的内部顶端分别设有第二进水管(34),所述第一进水管(33)与第二进水管(34)均与反应室(1)的内部顶端倾斜相连,且二者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二进水管(34)的底端连接有第二储水管(341),所述第二储水管(341)穿过支撑杆(3)并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二储水管(341)两端均开设有第二出水口(342),所述第一出水口(332)和第二出水口(342)分别位于第一溢流槽(31)和第二溢流槽(32)的正上方;
所述反应室(1)的下方设有第一电机放置室(11),所述第一电机放置室(11)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玮邹恒津黄潇逸
申请(专利权)人:艾吉析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