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耕畴专利>正文

省力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3236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省力的壶,该省力壶是由壶身和提手构成。其主要特征是该壶的提手为四连杆机构,在倒水或其它液体的整个过程中,连杆可以处于不同位置,使手的提力与壶的重力始终在一条直线上,从而保持壶的平衡,不需要施加一个使壶倾斜的扭力就可将水等液体倒出,不仅省力,而且使用方便;同时,提手的这种结构使其直立于壶的上面,避免了水烧开后,倒在壶身上的提手烫手的现象发生。(*该技术在199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技术涉及一种可省力的壶。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提着壶到水等液体时,除必须克服其重量外,还必须通过臂、肘、腕对壶施加一个扭力,以使壶身前倾,水等液体才能从壶咀流出。一般在使用小号壶时,人们并不觉有什么困难,但在使用大号壶时情形就不同了,为了使水等液体流出而施加的这个扭力会使人觉得不仅别扭,而且相当费力,尤其是在使用大型壶时,用一只手提壶到水等液体已不可能,必须用一只手提壶,另一只手到水等液体。通常我们使用的洒水壶都是做成两个提手的,一个用来提水壶,另一个用来洒水用,在洒水的过程中当需要将水壶放置或不洒水时欲保持水壶平衡而又不致使水溢出,需用手将壶端平时,不仅费力,而且很不方便,常常需要用另一只手的帮助,因此,目前这种结构的壶存在费力和不方便的缺点。另外,当我们用壶烧开水时,由于提手一般倒在壶上,提开水壶时,常发生烫手的现象。本技术的目的就是基于现用壶的上述缺点,对壶的提手来个改进,使其结构更加合理,使用起来方便省力,也避免发生烫手的现象。本技术的省力壶是由壶身和提手构成,其特征是提手为四连杆机构,各连杆之间采用活动铰链连接。本技术的特征还在于连杆(1)的握手处靠近连杆(1)和连杆(2)的铰接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本技术的省力壶是由壶身(6)和提手构成,提手由连杆(1)、(2)、(3)和吊耳(4)、(5)构成四连杆机构,连杆之间及连杆与吊耳之间采用活动铰链连接,使其相互之间能相对自由转动,吊耳与壶身(6)铆接。根据需要,连杆(1)、(2)、(3)可做成各种形状及长度,以达到最佳使用效果,但连杆(1)上的握手处应尽可能靠近连杆(1)和(2)的铰接点,如图2所示,从而达到省力目的,壶身高度最好不超过壶身的长度,以使其外形美观。使用本技术的省力壶到水等液体时与我们使用现有壶的动作是一样的,但由于该省力壶的提手连杆能根据壶倾斜的程度处于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到水等液体的整个过程中,壶的重力与提力始终在一条直线上,不需要施加使壶倾斜的扭力就可使壶保持平衡,不仅使人省力,而且也大大方便了用户,凡是能将壶提起,也就可到水等液体了。同时,提手的这种结构使其直立于壶上,也就不会发生烧开水而烫手的现象了。本技术对壶的这种改进不仅省力,使用方便,而且也避免了烧开水时发生烫手现象。附图说明图1表示省力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2)、(3)连杆,(4)、(5)吊耳,(6)壶身,(7)销钉。 图2表示本技术用于洒水壶的结构示意图。连杆(2)、(3)直接铰接在壶身(6)上。 实施例1按照图1所示的水壶实施方案,选用24公分铝壶,连杆(1)用厚20毫米的胶木制做,连杆(2)、(3)用厚4-5毫米的铝板,吊耳选用3毫米厚铝板制做,吊耳与壶身铆接,四连杆之间用黄铜棒制成直径6毫米的销钉铰接,并能使连杆之间相对转动。 实施例2按照图2所示的洒水壶实施方案,选用24公分塑料洒水壶,连杆(1)采用厚20毫米塑料成型,连杆(2)、(3)采用厚4-5毫米塑料成型,四连杆之间用黄铜棒制成的φ6毫米的销钉铰接,并能使连杆之间相对转动,吊耳与壶身连为一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由壶身和提手构成的省力壶,其特征是提手为四连杆机构,各连杆之间采用活动铰链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用聚乙烯医用塑料管(4)构成的新型三孔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导管,其特征在于该导管在聚乙烯医用塑料管(4)上增加了两个侧孔,为二孔(2)和三孔(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孔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导管,其特征在于一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耕畴
申请(专利权)人:林耕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