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廊无拉杆模板的内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42532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廊无拉杆模板的内模装置,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包括行走系统、桁架结构、可调顶托、分配梁和可调侧托,所述行走系统设置在桁架结构的底部,所述可调顶托设置在桁架结构的顶部,所述可调侧托设置在桁架结构的两侧,所述分配梁设置在可调顶托的顶端。通过设置行走系统直接带动桁架结构,然后通过可调顶托和可调侧托进行安装内模板,是的更好调节和行走控制,模板台车的施工工艺对于综合管廊的建设有着重大的变革作用。管廊的建设有着重大的变革作用。管廊的建设有着重大的变革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廊无拉杆模板的内模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廊无拉杆模板的内模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人工短缺和人力资源成本节节攀升,传统的人工搭设钢管支架的施工方法渐渐不适应新形势下综合管廊建设发展的需要。
[0003]综合管廊模板台车是借鉴隧道模板台车的连续施工工艺,设计出地下综合管廊模板台车,能够实现地下综合管廊的自动化、快速化浇筑。当前国内综合管廊施工大多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方式,模板台车应用较少,应用过程中大多通过使用穿墙拉杆的方式对模板进行加固,大大较少模板台车的效果。
[0004]在国外,地下综合管廊是综合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实现了将市政设施的地下供、排水管网发展到地下大型供水系统,地下大型能源供应系统,地下大型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与地下轨道交通和地下街相结合,构成完整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系统。国外综合管廊相关规范、标准对综合管廊施工过程及质量控制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模板选择优化,拼装方式的控制,等方面研究较少。
[0005]现阶段我国在对综合管廊的研究和实践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国外一百多年的历程,我国在建设技术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总体来看,国内目前综合管廊的大多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方式施工。模板台车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虽有少量实施工程可借鉴,但如想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决策、设计、施工与质量控制等环节的理论和经验尚不够全面、深入。
[0006]在国外地下综合管廊的本体工程施工一般有明挖现浇法、明挖预制拼装法、盾构、顶管等,而从国内已建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来看,多以满堂支架现浇法为主,因为该施工适应能力强,可根据管廊截面形状需要进行不同的调整,但是其存在施工进度慢,影响管廊的防水效果等缺点。无拉杆模板台车具施工速度快,施工过程不使用墙身对拉杆的特点,在综合管廊施工过程中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今后随着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推广,施工工法也会趋于多样化。地下综合管廊与其他地下设施的相互影响也会加大,对施工控制也会逐渐提高要求,因此研究相关技术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廊无拉杆模板的内模装置,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技术问题。
[0008]一种管廊无拉杆模板的内模装置,包括行走系统、桁架结构、可调顶托、分配梁和可调侧托,所述行走系统设置在桁架结构的底部,所述可调顶托设置在桁架结构的顶部,所述可调侧托设置在桁架结构的两侧,所述分配梁设置在可调顶托的顶端。
[0009]所述可调顶托和可调侧托设置为可伸缩调节的顶托,可调顶托和可调侧托的数量均为若干根,若干根可调顶托的顶部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0010]所述桁架结构包括桁架顶梁、桁架竖直支杆、桁架底部侧梁和桁架底部横梁,所述
桁架顶梁横跨在两根桁架竖直支杆上,所述桁架底部侧梁设置在同一侧的若干根桁架竖直支杆的底部,所述桁架竖直支杆横跨在两根桁架竖直支杆的底部。
[0011]所述桁架结构还包括桁架倾斜杆,所述桁架倾斜杆一端设置在一根桁架竖直支杆的顶部,另一端与相邻一根的桁架竖直支杆的底部连接,两根桁架倾斜杆构成倒“V”型结构。
[0012]所述桁架结构包括桁架倾斜半杆,所述桁架倾斜半杆的一端设置在桁架顶梁的底部,另一端设在桁架竖直支杆的内侧,并倾斜设置,两根桁架倾斜半杆设置为倒“V”型半杆结构。
[0013]所述桁架结构还包括桁架底部横梁,所述桁架底部横梁两端分别设置在两根桁架底部侧梁之间。
[0014]本技术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5]本技术通过设置行走系统直接带动桁架结构,然后通过可调顶托和可调侧托进行安装内模板,是的更好调节和行走控制,模板台车的施工工艺对于综合管廊的建设有着重大的变革作用,加大对综合管廊施工工艺的研究和改进必将促进综合管廊建设事业的发展,通过对地下综合管廊无拉杆模板台车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减少对拉杆的对管廊主体防水产生负面影响,减少管廊渗水漏水危害,提高整个管廊工程的质量和建筑造型。另一方面,无拉杆模板台车能够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降低施工成本,减少维修投入,创造更多利润。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的1

1图。
[0018]图3为图1的2

2图。
[0019]图4为图1的3

3图。
[0020]图5为图1的4

4图。
[0021]图中标号:1

行走系统;2

桁架结构;3

可调顶托;4

分配梁;5

桁架顶梁;6

桁架竖直支杆;7

桁架底部侧梁;8

桁架倾斜杆;9

可调侧托;10

桁架倾斜半杆;11

桁架底部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技术的这些方面。
[0023]一种管廊无拉杆模板的内模装置,如图1

5所示,包括行走系统1、桁架结构2、可调顶托3、分配梁4和可调侧托9,所述行走系统1设置在桁架结构2的底部,所述可调顶托3设置在桁架结构2的顶部,所述可调侧托9 设置在桁架结构2的两侧,所述分配梁4设置在可调顶托3的顶端。行走系统1为现有常用的四轮行走系统,自动动力,可调顶托3竖直设置,可调侧托9横向水平设置。分配梁4使用双拼普槽16,单肢L=10000,单肢G=197.52 kg。可调顶托3
和可调侧托9主要是起到固定和调节内模板安装的距离。
[0024]如图1和图5所示吗,所述可调顶托3和可调侧托9设置为可伸缩调节的顶托,可调顶托3和可调侧托9的数量均为若干根,若干根可调顶托3的顶部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可调顶托3一列设置三个,列数根据具体的长度来决定,间隔2250mm设置一列。
[0025]所述桁架结构2包括桁架顶梁5、桁架竖直支杆6、桁架底部侧梁7和桁架底部横梁111,所述桁架顶梁5横跨在两根桁架竖直支杆6上,所述桁架底部侧梁7设置在同一侧的若干根桁架竖直支杆6的底部,所述桁架竖直支杆6 横跨在两根桁架竖直支杆6的底部。桁架顶梁5使用双拼普槽16,单肢L= 10000,单肢G=197.52kg,桁架竖直支杆6使用普槽16,L=2450,G=48.392kg。桁架底部侧梁7使用普槽16,L=3150,G=62.219kg。
[0026]所述桁架结构2还包括桁架倾斜杆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廊无拉杆模板的内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系统(1)、桁架结构(2)、可调顶托(3)、分配梁(4)和可调侧托(9),所述行走系统(1)设置在桁架结构(2)的底部,所述可调顶托(3)设置在桁架结构(2)的顶部,所述可调侧托(9)设置在桁架结构(2)的两侧,所述分配梁(4)设置在可调顶托(3)的顶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廊无拉杆模板的内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顶托(3)和可调侧托(9)设置为可伸缩调节的顶托,可调顶托(3)和可调侧托(9)的数量均为若干根,若干根可调顶托(3)的顶部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廊无拉杆模板的内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结构(2)包括桁架顶梁(5)、桁架竖直支杆(6)、桁架底部侧梁(7)和桁架底部横梁(11),所述桁架顶梁(5)横跨在两根桁架竖直支杆(6)上,所述桁架底部侧梁(7)设置在同一侧的若干根桁架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剑楠王笔飞王华山谭荣伟马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