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9247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10:00
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其结构包括管廊本体,管廊本体上端设有集水槽,管廊本体中部间隔设有多个管廊口,集水槽底面为朝上凸起的弧面,集水槽两侧内壁均具有斜度,集水槽底部设有第一碎石层,碎石层上端设有混凝土层,管廊本体下端设有第二碎石层,管廊本体夹层内设有与集水槽底部边缘相通的泄压导流机构,在地下管廊上设有导流泄压结构,有效的防止因积水的长时间停留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从而造成地下管廊渗漏。从而造成地下管廊渗漏。从而造成地下管廊渗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属于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在雨水天气后,地下管廊顶部会出现积水情况,聚集的水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会散开,在此期间,积水会导致土层松动,从而减低土层的支撑力,地下管廊会受到更多的路面作用力,长期下来,容易造成地下管廊的结构连接处产生裂痕,从而在下次雨水天气时,雨水容易渗入地下管廊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以解决现有的在雨水天气后,地下管廊顶部会出现积水情况,聚集的水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会散开,在此期间,积水会导致土层松动,从而减低土层的支撑力,地下管廊会受到更多的路面作用力,长期下来,容易造成地下管廊的结构连接处产生裂痕,从而在下次雨水天气时,雨水容易渗入地下管廊内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其结构包括管廊本体,所述管廊本体上端设有集水槽,所述管廊本体中部间隔设有多个管廊口,所述集水槽底面为朝上凸起的弧面,所述集水槽两侧内壁均具有斜度,所述集水槽底部设有第一碎石层,所述碎石层上端设有混凝土层,所述管廊本体下端设有第二碎石层,所述管廊本体夹层内设有与集水槽底部边缘相通的泄压导流机构,所述管廊本体底部设有与泄压导流机构相接的分流网板,所述泄压导流机构包括多条上流管以及多条下流管,所述上流管与相对应的下流管上下间隔设置,所述上流管与相对应的下流管之间设有密封座,所述密封座朝向管廊口的一侧设有槽口,槽口内滑动设有过滤驱动罐,所述上流管与下流管端部均与过滤驱动罐密封卡接,连接处设有相对应的密封圈,所述过滤驱动罐上下两部设有多个过滤网格,所述过滤驱动罐中部设有防止上流管与下流管堵塞的导通机构,所述过滤驱动罐外壁设有驱动导通机构运转的电动气泵,所述管廊口内壁铰链设有对密封座槽口进行封闭的检修门。
[0005]进一步地,所述导通机构包括驱动座、气管,所述驱动座内部上下均设有一活塞腔,所述活塞腔内滑动设有活塞板,所述活塞板上设有导通杆,上下两根导通杆分别透出驱动座上下端面,并且上下两根导通杆分别伸入上流管与下流管内,所述导通杆透出驱动座的部分具有螺旋结构,所述驱动座上设有与导通杆相对应的活动密封环,所述气管一端部与活塞腔相通,另一端与电动气泵相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检修门上设有控制泄压导流机构运转的控制面板。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下流管下端与分流网板相接,所述上流管上端与第一碎石层相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电动气泵具有抽气与充气功能。
[0009]进一步地,所述管廊口内壁设有检测管廊本体上端压力的传感器以及警报终端,所述传感器主要包括压力传感器。
[0010]进一步地,所述警报终端由电路板、无线模块、警报模块、控制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供电模块组成。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地下管廊上设有导流泄压结构,有效的防止因积水的长时间停留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从而造成地下管廊渗漏。
附图说明
[001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管廊本体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图2中A的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导通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18]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管廊本体1,所述管廊本体1上端设有集水槽2,所述管廊本体1中部间隔设有多个管廊口3,所述集水槽2底面为朝上凸起的弧面,所述集水槽2两侧内壁均具有斜度,所述集水槽2底部设有第一碎石层4,所述碎石层4上端设有混凝土层5,所述管廊本体1下端设有第二碎石层6,所述管廊本体1夹层内设有与集水槽2底部边缘相通的泄压导流机构7,所述管廊本体1底部设有与泄压导流机构7相接的分流网板8,所述泄压导流机构7包括多条上流管701以及多条下流管702,所述上流管701与相对应的下流管702上下间隔设置,所述上流管701与相对应的下流管702之间设有密封座703,所述密封座703朝向管廊口3的一侧设有槽口,槽口内滑动设有过滤驱动罐704,所述上流管701与下流管702端部均与过滤驱动罐704密封卡接,连接处设有相对应的密封圈705,所述过滤驱动罐704上下两部设有多个过滤网格706,所述过滤驱动罐704中部设有防止上流管701与下流管702堵塞的导通机构708,所述过滤驱动罐704外壁设有驱动导通机构708运转的电动气泵707,所述管廊口3内壁铰链设有对密封座703槽口进行封闭的检修门709,所述导通机构708包括驱动座7081、气管7082,所述驱动座7081内部上下均设有一活塞腔7083,所述活塞腔7083内滑动设有活塞板7084,所述活塞板7084上设有导通杆7085,上下两根导通杆7085分别透出驱动座7081上下端面,并且上下两根导通杆7085分别伸入上流管701与下流管702内,所述导通杆7085透出驱动座7081的部分具有螺旋结构,所述驱动座7081上设有与导通杆7085相对应的活动密封环7086,所述气管7082一端部与活塞腔7083相通,另一端与电动气泵707相接,所述检修门709上设有控制泄压导流机构7运转的控制面板,所述下流管702下端与分流网板8相接,所述上流管701上端与第一碎石层4相接,所述电动气泵707具有抽气与充气功能,所述管廊口3内壁设有检测管廊本体1上端压力的传感器9以及警报终端10,所述传感器9主要包括压力
传感器,所述警报终端10由电路板、无线模块、警报模块、控制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供电模块组成。
[0019]例如,当管廊本体1上出现积水时,水会通过第一碎石层4进行流动,流动至集水槽2底面,由于集水槽2底面具有弧度,导致水向集水槽2两侧流动,流至上流管701内,集水槽2具有导流的作用,通过第一碎石层4上端的混凝土层5可保证支撑力,水由上流管701流入过滤驱动罐704内,进行过滤工作,防止混有泥沙的水进入下流管702后,对底部的分流网板8以及第二碎石层6造成堵塞,工作人员可定期将过滤驱动罐704取出,对内部堆积的过滤物进行清理,由于在上流管701流动的水混着泥沙,泥沙容易黏附在上流管701内壁,工作人员还需要定期的通过控制面板控制电动气泵707运转,电动气泵707进行充气抽气工作,充气时,气压通过气管7082导入活塞腔7083,使得活塞腔7083内的活塞板7084带动导通杆7085轴向运动,随后进行抽气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管廊本体(1),所述管廊本体(1)上端设有集水槽(2),所述管廊本体(1)中部间隔设有多个管廊口(3),所述集水槽(2)底面为朝上凸起的弧面,所述集水槽(2)两侧内壁均具有斜度,所述集水槽(2)底部设有第一碎石层(4),所述碎石层(4)上端设有混凝土层(5),所述管廊本体(1)下端设有第二碎石层(6),所述管廊本体(1)夹层内设有与集水槽(2)底部边缘相通的泄压导流机构(7),所述管廊本体(1)底部设有与泄压导流机构(7)相接的分流网板(8),所述泄压导流机构(7)包括多条上流管(701)以及多条下流管(702),所述上流管(701)与相对应的下流管(702)上下间隔设置,所述上流管(701)与相对应的下流管(702)之间设有密封座(703),所述密封座(703)朝向管廊口(3)的一侧设有槽口,槽口内滑动设有过滤驱动罐(704),所述上流管(701)与下流管(702)端部均与过滤驱动罐(704)密封卡接,连接处设有相对应的密封圈(705),所述过滤驱动罐(704)上下两部设有多个过滤网格(706),所述过滤驱动罐(704)中部设有防止上流管(701)与下流管(702)堵塞的导通机构(708),所述过滤驱动罐(704)外壁设有驱动导通机构(708)运转的电动气泵(707),所述管廊口(3)内壁铰链设有对密封座(703)槽口进行封闭的检修门(70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建筑信息化地下管廊监护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机构(708)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媛杨淼朱兴基张锦郑凯张圣鑫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